图书介绍
TMS320 F2833x DSP应用开发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符晓,朱洪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1241160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485页
- 主题词:数字信号处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TMS320 F2833x DSP应用开发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2
第1章 电机控制DSP简介2
1.1 DSP芯片的主要特点2
1.2常用电机控制芯片4
1.3 TI公司DSP介绍4
1.3.1 C2000电机控制DSP的分类5
1.3.2 F2833x系列的特点6
1.3.3 F2833x系列的引脚说明8
第2章 F2833x DSP的内核22
2.1整体架构22
2.1.1 CPU介绍22
2.1.2总线结构24
2.1.3流水线机制25
2.1.4 FPU流水线25
2.2存储器26
2.2.1存储器映射27
2.2.2代码安全模块27
2.3主要外设29
2.4快速中断响应机制30
2.5F2833x兼容模式31
第3章 软件开发平台与编程方法32
3.1 TI COFF格式详解32
3.2 CCS编程环境快速入门33
3.3 CCS常用的编译选项40
3.4.cmd文件使用详解42
3.4.1.cmd文件的含义42
3.4.2 .cmd文件的配置44
3.5外设寄存器的头文件与初始化46
3.6数值的处理50
3.6.1二进制下2的补码50
3.6.2 F2833x的符号扩展模式51
3.6.3二进制乘法52
3.6.4二进制小数53
3.6.5定点编程与浮点编程54
3.6.6 IEEE-754单精度浮点55
3.6.7调用TI的实时浮点库56
第4章 F2833x系统时钟与中断控制58
4.1片上振荡器与锁相环模块58
4.1.1 PLL功能配置58
4.1.2时钟信号监视电路59
4.1.3相关寄存器60
4.1.4 PLL配置注意事项62
4.2外设时钟信号63
4.2.1相关寄存器64
4.2.2 XCLKOUT信号68
4.3低功耗模式69
4.4看门狗模块71
4.4.1工作原理71
4.4.2相关寄存器73
4.5 CPU定时器0/1/275
4.5.1工作原理75
4.5.2相关寄存器76
4.6寄存器EALLOW保护80
4.7外设中断扩展模块PIE84
4.7.1 PIE模块概述85
4.7.2中断向量列表的映射地址87
4.7.3中断源88
4.7.4中断向量列表92
4.7.5 PIE模块相关寄存器97
4.7.6 CPU中断控制相关寄存器100
4.7.7外部中断控制寄存器101
4.7.8应用实例103
第5章 通用输入/输出端口(GPIO)106
5.1 GPIO概述106
5.1.1 GPIO工作模式107
5.1.2数字I/O工作模式下的控制107
5.1.3输入限定功能110
5.2相关寄存器112
5.2.1功能选择寄存器112
5.2.2其他相关寄存器115
5.3应用实例125
5.3.1 GPIO配置步骤125
5.3.2软件设计126
第6章 模/数转换模块ADC128
6.1 ADC概述128
6.2转换序列发生器工作原理129
6.3不间断自动定序模式134
6.3.1启动/停止模式135
6.3.2 ADC中断控制136
6.4转换时钟136
6.5 ADC基本电气特性137
6.5.1低功耗模式137
6.5.2上电时配置顺序138
6.5.3片内/片外参考电压选择138
6.6 ADC高级功能139
6.6.1输入校正功能139
6.6.2序列发生器覆盖功能139
6.6.3 DMA接口139
6.7相关寄存器139
6.7.1控制寄存器141
6.7.2输入通道选择寄存器145
6.7.3其他相关寄存器146
6.8应用实例149
第7章 增强型脉宽调制(ePWM)模块152
7.1 ePWM概述152
7.2 ePWM各子模块介绍157
7.2.1时间基准子模块(TB)158
7.2.2比较功能子模块(CC)165
7.2.3动作限定子模块(AQ)168
7.2.4死区产生子模块(DB)179
7.2.5斩波控制子模块(PC)182
7.2.6故障捕获子模块(TZ)184
7.2.7事件触发子模块(ET)188
7.3相关寄存器192
7.3.1时间基准子模块寄存器193
7.3.2比较功能子模块寄存器196
7.3.3动作限定子模块寄存器199
7.3.4死区产生子模块寄存器201
7.3.5斩波控制子模块寄存器203
7.3.6故障捕获子模块寄存器203
7.3.7事件触发子模块寄存器207
7.4应用实例210
7.4.1 Buck电路的控制211
7.4.2半H桥逆变器(HHB)的控制215
7.4.3三相逆变器的控制217
第8章 增强型正交编码脉冲(eQEP)模块220
8.1概述220
8.1.1常用编码器结构220
8.1.2转速测量方法221
8.1.3 eQEP模块整体结构222
8.2正交解码单元223
8.2.1位置计数器的输入模式223
8.2.2 eQEP输入极性选择226
8.2.3位置比较同步输出功能226
8.3位置计数器及控制单元226
8.3.1位置计数器的运行模式226
8.3.2位置计数器的锁存229
8.3.3位置计数器的初始化229
8.3.4 eQEP位置比较单元231
8.4边沿捕获单元232
8.5 eQEP看门狗电路235
8.6中断结构235
8.7相关寄存器236
8.8应用实例249
第9章 增强型捕获(eCAP)模块256
9.1概述256
9.1.1 eCAP模块简介256
9.1.2 eCAP工作模式257
9.2捕获工作模式258
9.2.1事件预分频259
9.2.2边沿极性选择与量化259
9.2.3连续/单次捕获控制259
9.2.4 32位计数器及相位控制260
9.2.5 CAP1~CAP4寄存器260
9.2.6中断控制261
9.3 APWM工作模式262
9.4相关寄存器263
9.5应用实例271
9.5.1捕获模式下绝对时间的获取272
9.5.2捕获模式下差分时间的获取275
9.5.3 APWM模式下的应用278
第10章 串行通信接口(SCI)模块279
10.1概述279
10.2 SCI模块结构及功能介绍280
10.2.1 SCI功能概述280
10.2.2 SCI多处理器通信282
10.2.3空闲线多处理器模式283
10.2.4地址位多处理器模式285
10.2.5 SCI通信格式285
10.2.6 SCI的中断287
10.2.7 SCI波特率计算288
10.2.8 SCI增强功能288
10.3相关寄存器291
10.4应用实例300
第11章 串行外设接口(SPI)模块307
11.1概述307
11.2 SPI模块工作方式介绍309
11.2.1工作方式概述309
11.2.2 SPI模块主控制器与从控制器工作模式310
11.3 SPI中断及其他相关配置311
11.3.1 SPI中断311
11.3.2数据格式312
11.3.3波特率及时钟方案313
11.3.4复位后的初始化315
11.3.5数据传送实例315
11.4 SPI FIFO功能介绍316
11.5相关寄存器318
11.6应用实例328
第12章 直接存储器访问(DMA)模块331
12.1概述331
12.2 DMA结构332
12.2.1 DMA模块结构332
12.2.2外设中断事件触发源332
12.2.3 DMA总线334
12.3流水线时序及流量334
12.4 CPU仲裁335
12.4.1外部存储区XINTF的仲裁335
12.4.2其他区域的仲裁336
12.5通道优先级336
12.5.1循环优先级方案336
12.5.2 CH1高优先级方案337
12.6地址指针及发送控制337
12.7 ADC同步特性341
12.8溢出检测特性342
12.9相关寄存器342
12.10应用实例353
第13章 外部接口(XINTF)模块358
13.1概述358
13.1.1与281x XINTF接口的区别359
13.1.2与2834x XINTF接口的区别361
13.1.3 XINTF区域的访问361
13.1.4 XINTF的“读访问紧跟写访问”的保护361
13.2 XINTF功能配置简介362
13.2.1 XINTF配置顺序362
13.2.2时钟信号363
13.2.3写缓冲器363
13.2.4区域访问的建立时间、有效时间及跟踪时间364
13.2.5区域的XREADY采样364
13.2.6数据总线宽度及连接方式365
13.3建立时间、有效时间及跟踪时间的具体配置366
13.4 XBANK区域切换370
13.5 XINTF的DMA读/写访问371
13.6相关寄存器372
13.7读/写时序图378
应用篇382
第14章 自己动手打造最小系统板382
14.1 Boot引导方式选择382
14.1.1 Boot介绍382
14.1.2引导方式的选择382
14.2硬件系统设计384
14.2.1电源电路设计384
14.2.2复位电路设计392
14.2.3时钟电路设计393
14.2.4 JTAG接口电路设计395
14.2.5 GPIO电平转换及驱动电路设计396
14.2.6 A/ D输入前端处理电路设计397
14.2.7 XINTF接口与FPGA的通信设计398
14.3 PCB布局布线及EMI抑制措施400
14.3.1 PCB设计原则401
14.3.2 EMI抑制措施401
14.3.3硬件调试方法403
第15章 交流调速中常用算法及其DSP实现404
15.1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404
15.1.1变压变频调速基本原理404
15.1.2变压变频调速中的脉宽调制(PWM)技术406
15.1.3交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408
15.2坐标变换原理及实现409
15.2.1坐标变换时的功率不变原则409
15.2.2 Clarke变换原理及实现410
15.2.3 Park变换原理及实现414
15.3电压空间矢量PWM技术的实现417
15.3.1 SVPWM技术基本原理417
15.3.2基于DSP的实现423
15.4数字PID调节器的实现426
15.4.1 PID调节器的离散化426
15.4.2基于DSP的实现428
第16章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DSP解决方案431
16.1永磁同步电机简介431
16.2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432
16.3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433
16.3.1 isd=0控制策略434
16.3.2控制系统结构434
16.4基于DSP的实现435
16.4.1程序整体结构设计435
16.4.2 ADC模块配置436
16.4.3 eQEP模块配置441
16.4.4 ePWM模块配置441
16.4.5 PMSM转子磁极定向矢量控制系统源程序446
第17章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DSP解决方案455
17.1异步电机简介455
17.2异步电机数学模型456
17.2.1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上的数学模型456
17.2.2按转子磁链定向的两相同步选择坐标系457
17.3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458
17.3.1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结构458
17.3.2磁链观测器459
17.4基于DSP的实现460
17.4.1程序整体结构设计460
17.4.2异步电机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源程序461
参考文献470
热门推荐
- 1352371.html
- 2129379.html
- 3277317.html
- 2841225.html
- 1681095.html
- 1228308.html
- 2518345.html
- 2390166.html
- 3056336.html
- 2687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5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1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0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3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17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32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3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12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5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