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地理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于洪俊,宁越敏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2200·2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638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6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城市地理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
第一章 绪论1
二、城市地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4
三、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向8
四、国外城市地理学基础著作9
第二章 城市化原理15
第一节 基本概念15
一、城市的概念15
二、城市化的概念17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23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23
二、现代城市化的动力27
三、城市化的表征性能34
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36
一、城市化的类型36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40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44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44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45
圈2-1 住宅圆形旋状扩展图50
图录50
图2-2 东京特殊病院分布图53
三、郊区的城市化54
一、农村地区的城市化56
第五节 城市化的广域扩展56
二、小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化60
图2-3 农村城市化照片纪实63
图2-4 苏锡地区城镇规模、职能分类示意图65
三、地方城市的城市化66
图2-5 六安市的地理位置67
图2-6 阜阳市的地理位置68
四、专业城市的城市化68
五、海港城市的城市化69
图2-7 城市化推进过程示意图71
结语72
图2-8 城市发展关系模式图72
第一节 世界城市化研究概况74
第3章 世界的城市化74
一、早期城市78
第二节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78
二、中世纪城市81
表3-1 欧洲若干中世纪城市人口估计83
图3-1 工业革命前城市化的地域倾向85
三、近代城市87
表3-2 美国十九世纪城市人口变化情况88
图3-2 东南亚的殖民地城市89
图3-3 美国人口重心图90
第三节 世界城市化的特点91
一、城市化的世界性91
表3-3 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达国家主要城市人口情况92
表3-4 二次世界大战前发展中国家主要城市人口情况93
表3-5 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主要城市人口情况94
表3-6 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主要城市人口情况95
表3-7 世界各洲及洲内大区城市人口百分比96
二、城市化的区域性98
表3-8 世界各地区城市人口情况99
图3-4 世界的城市化100
图3-5 世界城市人口发展趋势101
表5-9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发展状况103
表3-10 世界不周规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105
表3-11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城市增长情况表106
表3-12 世界上若干国家的城市首位度107
三、城市化的连续性108
结语114
第4章 我国的城市化117
一、夏商时期117
第一节 我国城市的发展史117
二、周至汉朝119
图4-1 “丝绸之路”示意图122
三、三国两晋至元朝124
四、明至清朝前期127
五、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130
第二节 解放后我国城市化的特点134
一、城市人口增长的特点134
表4-1 1936年我国城市的规模分级134
图4-2 解放初我国5万人以上城市分布图135
图4-3 1972年我国5万人以上城市分布图136
表4-2 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情况137
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140
表4-3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人口比例141
三、城市化的规模差异142
表4-4 我国不同规模的城镇数量143
表4-5 中、日、苏、美、印度城市人口规模比较143
图4-4 我国5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规模—顺序分布145
表4-6 五个省的省会与本省最大城市人口比较146
表4-7 我国省会及自治区首府的人口增长情况147
第三节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150
表4-8 公元2000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情况151
图4-5 40个国家组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曲线152
结语156
第5章 城市的地域结构158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概念158
一、城市地域与城市的地域结构158
图5-1 美国标准大城市统计区图161
图5-2 日本的大城市圈163
二、城市地域研究的近况164
第二节 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166
图5-3 同心圆模式图167
一、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167
二、霍伊特的扇形学说169
图5-4 扇形模式图169
三、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学说170
图5-5 多核心模式图171
五、迪肯森的三地带学说172
四、埃里克森的折衷学说172
第三节 结节性和结节地域173
六、木内信藏的三地带学说173
一、基本概念174
二、结节地域的构造和结节点的区位过程175
表6-1 上海市区人口重心数值表177
图5-6 上海市区人口重心示意图180
三、结节性能的度量和结节点的等级体系182
表5-2 上海市区结节度指数数据表184
图5-7 结节指标回归分析点子图187
图5-8 上海市区结节点中心性能立体图188
图5-9 上海市区结节度指数分布断面图189
图5-10 结节点数轴分类190
图5-11 上海市区结节点分布图191
图5-12 东京结节点等级划分192
图6-13 东京市区结节点分布图193
四、结节地域的划分方法194
图5-14 结节点引力矢量图194
图6-15 结节地域联线图195
图5-16 上海市区结节地域图196
图5-17 上海市区的六边形地域构造197
图5-19 扇形圆周图199
图6-18 东京的六边形地域构造199
表5-3 上海市区结节度指数表200
第四节 均质性和均质地域201
一、基本概念201
二、均质性能的度量202
三、信息图与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203
图5-20 均质地域方格网204
图5-21 上海市区地域职能总信息图206
图5-22 上海市区居住职能信息图207
图5-23 上海市区工业职能信息图208
图5-24 上海市区其它职能信息图209
表5-4 居住地域均质度和紧凑度表210
图5-25 上海市区居住地域图210
表5-5 工业地域均质度与紧凑度表211
图5-26 上海市区工业地域图211
图5-27 1932年上海市区工业地域图212
表5-6 上海市区均质地域职能信息数据表213
四、结节性与均质性的关系214
一、城市的地域分化216
第五节 城市的地域分化216
图5-28 城市地域分化系列218
二、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221
图5-29 “田园城市”模式图223
图5-30 格伦理想城市模式图226
图5-32 次一级单位理想模式图227
图5-31 城市组织理想模式图227
一、结节地域与均质地域系列229
第六节 城市的地域划分229
二、城市专项地域划分230
图5-33 东京土地利用断面图231
图5-34 三分法城市土地利用图233
图5-35 东京市区人口密度图235
图5-36 美国丹佛市地价分布立体图236
结语237
第6章 特大城市的成长241
第一节 特大城市的成长过程241
一、特大城市的定义241
二、形成特大城市的原因242
图6-1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图243
表8-1 世界特大城市一览表244
表6-2 工业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250
表6-3 世界人口增长情况250
表6-4 工业国家人口的总增长251
一、特大城市的地域界限255
第二节 特大城市的地域结构255
表6-5 特大城市地域构成情况表256
二、城市中心区257
表6-6 美国城市中超过500英尺(152.4米)超高层建筑情况表259
三、工业区262
图6-2 现代工业城市模式图263
图6-3 常州市工业包围城市示意图266
四、居住区267
第三节 城市商业土地利用270
一、商业中心区位的理论和应用271
图6-4 各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272
表6-7 苏黎世三级商业中心的特征274
表6-8 芝加哥未规划商业中心的规模特征275
表6-9 商业中心的位置形态特征279
二、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279
图6-5 上海市区30个商业中心聚类图282
表6-10 30个商业中心四项指标相关系数矩阵283
表6-11 八组商业中心四项指标的平均值284
表6-12 五个不同级别商业中心的规模286
图6-6 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分布图289
第四节 特大城市的郊区和郊区化292
一、郊区的演变292
表6-13 郊区分类表296
二、郊区化297
表6-14 国外特大城市人口变动情况300
一、卫星城市的概念304
第五节 卫星城市304
二、卫星城市的特点306
表6-15 卫星城市的类型309
三、卫星城市的类型309
四、卫星城市的理论310
第六节 巨大城市带314
图6-7 特大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314
一、概念和特点314
图6-8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316
图6-9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317
二、形成巨大城市带的原因320
图6-10 中国沪宁杭地区巨大城市带324
第七节 世界著名特大城市325
一、伦敦325
图6-11 伦敦城市地域图326
二、巴黎329
图6-12 巴黎城市地域图330
三、纽约332
图6-13 纽约城市地域图333
四、东京336
图6-14 东京城市地域图337
五、莫斯科340
图6-15 莫斯科城市地域图341
结语342
一、城市职能的定义344
第一节 基本概念344
第7章 城市的职能与经济基础344
二、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345
表7-1 我国部分城市的BE/NBE比率347
表7-2 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和麦迪逊的就业结构348
表7-3 奥什克什和麦迪逊的非基本就业结构350
第二节 城市经济分析的方法351
一、最低必要量法352
二、“K”值的变化353
表7-4 美国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K值354
图7-1 美国城市规模与13个部门最低必要量之间的关系356
三、乌尔曼一迪西最低必要量探讨356
图7-2 美国标准大城市统计区人口与产业最低必要量的关系357
四、划分我国就业人口结构的探讨359
第三节 城市成长的机制360
一、乘数理论360
二、投入产出分析362
表7-5 假设的投入产出表364
表7-6 假设的5个经济部门的“A”技术系数矩阵366
表7-7 斯德哥尔摩经济结构的投入产出表372
三、城市成长的模式373
图7-3 乘数机制和循环累积成长的过程374
第四节 城市的职能分类376
一、分类的意义和方法376
二、一般性描述分类378
三、统计分类381
表7-8 哈里斯城市职能分类表382
表7-9 哈里斯分类结果的总结384
图7-4 纳尔逊城市分类387
表7-10 美国城市九个部门就业比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388
表7-11 纳尔逊分类结果的总结389
表7-12 苏联主要城市的职能分类391
表7-13 苏联城市的工业职能结构392
图7-5 1951年加拿大的城市类型396
四、多变量分类397
表7-14 若干国家和地区城市多变量分类一览398
图7-6 南朝鲜城市聚类图403
图7-7 南朝鲜的城市类型404
结语40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409
第一节 基本概念409
第8章 城市的相互作用与城市体系409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410
三、相互作用的重要性413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扩散414
表8-1 我国客运、货运量的增长情况414
图8-2 扩张扩散:扩散阶段415
图8-1 扩张扩散:初始阶段415
一、空间扩散的种类415
图8-3 重新区位扩散:初始状态416
图8-4 重新区位扩散:扩散以后416
图8-5 等级扩散过程417
图8-1 1924年美国设有电台的城市418
图8-6 1921年美国设有电台的城市418
二、影响新事物扩散的因素419
表8-2 一些新事物在我国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419
表8-3 智利不同规模城镇采用新事物的比例420
图8-8 六种新事物在智利的传播时间421
三、新事物扩散的空间形式422
表8-4 1933年沿海六大城市工业分布情况422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424
一、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425
图8-9 纽约与波士顿在新英格兰南部的相互影响426
二、结节区域的划分427
图8-10 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竞争428
三、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429
表8-5 1980年15个中心城市经济占全国比例433
四、相互作用模式434
图8-11 美国人口潜力面图437
图8-12 美国的市场潜力面图438
图8-18 美国制造业潜力面图439
第四节 中心地理论439
一、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440
图8-14(a) 假设货物G的需求曲线443
图8-14(b) 假设货物G的需求圆锥443
图8-15 货物最大销售范围的空间体现443
二、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444
图8-16 六边形市场区的出现446
图8-17 中心地的空间等级排列447
表8-6 n种货物由M级中心地供应的情况表449
图8-18 由均匀分布点组成的60°角网络450
图8-19 中心地三种可能的空间排列451
图8-20 根据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453
图8-21 根据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453
图8-22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453
三、廖士景观454
表8-7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体系454
图8-23 廖士景观中六个规模最小的市场区456
表8-8 在廖士体系中不同等级市场区所提供的聚落数目458
图8-24 廖士景观:中心地和市场区的理论排列459
图8-25 市场区网络的扇形排列460
四、两种学说体系的比较460
第五节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讨论461
一、对中心地理论缺点的批判462
图8-26 人口密度不平衡对六边形市场区规模的影响463
图8-27 美国三级商业中心和商业区464
图8-28 美国二级商业中心和商业区465
图8-29 美国人口空间中的三级商业中心466
图8-30 多目的购物出行对中心地市场区的影响468
表8-9 中心地等级体系研究的几个例子469
二、运用中心地理论的实验性研究469
表8-10 美国依阿华州的区域系统470
表8-11 南澳大利亚中心地体系与克利斯泰勒体系比较471
表8-12 中心地人口规模与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472
图8-31 人口规模与中心地职能数量关系472
图8-32 人口规模与中心地职能对数关系472
图8-33 中心地职能与职能单位的对数关系473
图8-34 中国的周期中心地,接近K=4的格局475
图8-35 中国的周期中心地,接近K=3的格局476
第六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477
表8-18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模式478
一、统计模式479
图8-36 贝里的城市规模分布发展模式480
表8-14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481
二、日本新泻县的顺序—规模分布482
图8-37 日本新泻县城市规模分布的时间变化483
表8-15 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484
三、中心地模型485
结语486
第9章 城市与自然环境489
一、城市环境的一般概念489
第一节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89
二、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490
第二节 城市与气候493
一、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93
图9-1 几种风向玫瑰图画法495
图9-2 风向与城市工业区、住宅区的布置496
图9-4 城市与海陆风497
图9-3 城市与山谷风497
图9-5 上海的热岛效应498
二、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498
图9-6 巴黎的热岛效应499
第三节 城市与生物界500
一、城市的兴起与生物界的后退500
图9-7 城市风的形成500
二、城市地域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502
三、城市绿地的作用、类型和区位504
第四节 城市与地貌506
一、城市地貌环境的特点506
二、城市与地貌508
结语516
第10章 城市的问题与整治518
第一节 城市环境的污染518
一、大气污染519
表10-1 东京的污染物质排放量和污染率520
表10-2 旧金山湾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及污染率521
表10-3 大阪市和四日市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524
表10-4 一些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6
图10-1 金山卫石油化工区的企业组织528
二、水污染529
表10-5 美国各种工业使用水的情况530
三、噪声污染532
表10-6 一些城市的平均噪声535
表10-7 马大猷噪声标准536
表10-8 降低噪声的措施和实用效果536
第二节 交通问题537
一、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537
表10-10 国内外若干大城市道路面积比较538
二、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538
三、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措施539
第三节 住宅问题541
一、居民住宅方面存在的问题542
表10-10 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同国外比较542
表10-11 我国新增添住宅面积与国外比较543
二、产生住房问题的原因543
第四节 城市的合理规模545
一、城市合理规模的概念问题546
图10-2 美国与日本城市的地域规模景观547
二、城市合理规模的论证问题549
表10-12 苏联城市市政设施投资与费用表550
表10-18 日本市、镇、村的数目和人口变化553
表10-14 苏联城市工业生产效率相对指标556
表10-15 日本社会福利间接股本与人口密度的关系557
三、城市发展规模的理论问题559
四、树立城市发展的区域观念562
图10-3 法国的平衡大城市565
第五节 新城建设566
一、英国的新城建设567
图10-4 英国的新城分布图568
表10-16 英国的新城建设569
表10-17 伦敦新城建设一览571
二、苏联的新城建设574
图10-5 “星座”人口分布示意图577
三、我国的新城建设578
表10-18 上海郊区的卫星城镇579
表10-19 金山卫同市区福利条件比较581
结语582
第11章 城市地理学方法论584
第一节 城市的地理要素584
一、城市的位置要素585
二、城市的距离要素586
四、城市的地域范围要素587
三、城市的结构要素587
五、城市的时间向量要素588
一、比较:纵向与横向589
第二节 城市地理研究的几种思维方法589
二、设计:硬件与软件591
三、关系:制约与反馈592
图11-1 两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593
四、观念:信息化与微积分594
五、方式:定性与定量596
一、随机过程和马尔柯夫链599
第三节 马尔柯夫链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599
二、遍历性马尔柯夫链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601
图11-2 城市地域人口流动的概率树602
表11-1 七城镇人口分布的数量和比例605
表11-2 七城镇人口相互流动情况605
表11-3 七城镇40年间人口比例分配情况607
表l1-4 各种土地利用的变动情况608
图11-8 五个居民点相互关系图610
三、吸收性马尔柯夫链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610
表11-5 三居民点在进入城市前的平均变化次数613
第四节 概率论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616
图11-4 评价值的分布618
结语620
参考文献622
热门推荐
- 806490.html
- 2285172.html
- 2205942.html
- 381872.html
- 841463.html
- 3601977.html
- 3620887.html
- 1397088.html
- 1161077.html
- 5879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7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20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6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2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99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6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1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51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2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