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气候变迁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气候变迁经济学
  • 朱述斌,朱红根主编;蔡波,郑瑞强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7891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88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01页
  • 主题词: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气候变迁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基础理论篇3

第1章 导论3

1.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1.1.1 相关概念3

1.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兴起4

1.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10

1.2.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意义10

1.2.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1

1.3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11

1.3.1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1

1.3.2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2

1.4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与关注热点12

第2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4

2.1 物理学基础14

2.1.1 短期气候变化的全球性14

2.1.2 大气的内动力过程15

2.2 经济学基础17

2.2.1 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估17

2.2.2 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分析19

2.2.3 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成本评估19

2.3 社会学基础20

2.3.1 社会学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21

2.3.2 气候变化下社会学的议题22

第3章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26

3.1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概况26

3.2 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研究成果28

3.2.1 成本—效益分析法28

3.2.2 碳预算法29

3.3 几种典型气候变迁经济学模型30

3.3.1 亚洲太平洋集成模型30

3.3.2 大气稳定框架模型31

3.3.3 温室效应评估集成模型32

3.3.4 能源供应战略方案和综合环境影响模型33

3.3.5 基于多区域方法的资源和产业配置模型35

3.3.6 微型气候评估模型36

第2篇 事实归因篇41

第4章 气候变迁的基本事实41

4.1 IPCC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41

4.1.1 气温变化特征41

4.1.2 降水变化特征42

4.1.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42

4.2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迁特征43

4.2.1 气候变迁总体特征43

4.2.2 区域气候变迁特征47

4.3 气候变迁的主要经济影响48

4.3.1 气候变迁影响评估工具与方法48

4.3.2 气候变迁影响评估研究趋势49

4.3.3 气候变迁的主要影响50

4.4 未来百年气候变化预估58

4.4.1 全球气候变化预估58

4.4.2 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60

第5章 气候变迁的经济归因62

5.1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62

5.1.1 内涵62

5.1.2 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和吸收“汇”63

5.1.3 全球增温潜势与CO2当量63

5.2 自然因素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排除64

5.2.1 自然因素64

5.2.2 人类活动65

5.2.3 气候变化的归因75

5.3 人文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77

5.3.1 排放情景与情景分析方法77

5.3.2 人文发展的内涵80

5.3.3 人文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82

5.3.4 碳排放约束下的人文发展84

第6章 气候变迁的减缓与经济适应86

6.1 全球气候变迁背景下的政策演进86

6.1.1 国际气候会议的发展历程86

6.1.2 国际气候会议议题和气候政策变化90

6.2 减缓气候变迁的政策措施92

6.2.1 减缓92

6.2.2 适应93

6.2.3 技术93

6.2.4 资金94

6.2.5 对我国的启示95

6.3 主要国家和政治组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立场与行动96

6.3.1 欧盟的气候政策96

6.3.2 中国的气候政策98

6.3.3 美国的气候政策99

6.3.4 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政策转移分析101

6.4 主要压力与挑战101

6.4.1 非政治层面的挑战及原因分析101

6.4.2 政治层面的挑战及原因分析104

第3篇 影响挑战篇111

第7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111

7.1 气候变迁对农业环境的影响111

7.1.1 气候变迁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111

7.1.2 气候变迁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115

7.1.3 气候变迁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116

7.2 气候变迁对种植业的影响117

7.2.1 CO2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117

7.2.2 气候变迁对种植制度的影响119

7.2.3 气候变迁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19

7.2.4 气候变迁对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121

7.3 气候变迁对森林和草原的影响121

7.3.1 气候变迁对森林的影响121

7.3.2 气候变迁对草原的影响123

7.4 气候变迁对畜牧业的影响123

7.4.1 气候变迁对牧草生长的影响123

7.4.2 气候变迁对牧草品质的影响124

7.4.3 气候变迁对家畜生长发育的影响124

7.4.4 气候变迁对畜产品的影响125

7.5 气候变迁对渔业的影响125

7.6 气候变迁对农业成本和投资的影响126

第8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128

8.1 气候变迁对建筑业的影响128

8.1.1 气候变迁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28

8.1.2 气候变迁对建筑材料的影响130

8.1.3 气候变迁对建筑结构的影响131

8.1.4 气候变迁对建筑施工的影响132

8.1.5 气候变迁对建筑能源消耗的影响132

8.1.6 气候变迁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132

8.2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134

8.2.1 气候变迁对交通设计的影响134

8.2.2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34

8.2.3 气候变迁对交通运输设施的影响135

8.3 气候变迁对电力工业的影响136

8.3.1 气候变迁对电力工业的直接影响136

8.3.2 气候变迁对发电企业的影响137

8.3.3 气候变迁对电网企业的影响137

8.4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影响138

8.4.1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138

8.4.2 气候变迁对制造业的影响方式139

8.5 气候变迁对能源的影响139

8.5.1 气候变迁对能源消费的影响139

8.5.2 气候变迁对能源安全的影响141

8.6 气候变迁对其他工业的影响142

第9章 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44

9.1 气候变迁对人口健康的影响144

9.1.1 气候变迁对农业产量的影响144

9.1.2 气候变迁对农业区边界变化的影响145

9.1.3 气候变迁对瘟疫流行的影响145

9.1.4 气候变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46

9.2 气候变迁对公共安全的影响146

9.2.1 气候变迁对城市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147

9.2.2 对饮水安全构成威胁150

9.2.3 气候变迁对卫生安全构成威胁152

9.2.4 气候变迁对城市经济安全构成威胁152

9.3 气候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156

9.3.1 气候变迁与国际政治秩序156

9.3.2 气候变迁规则将决定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158

第4篇 公共政策篇163

第10章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迁政策163

10.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63

10.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产生163

10.1.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164

10.2 《京都议定书》165

10.2.1 《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进程165

10.2.2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165

10.3 适应气候变迁的政策选择168

10.3.1 适应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的基本政策框架168

10.3.2 减缓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的前景169

第11章 应对气候变迁中中国的主张与对策171

11.1 应对气候变迁中中国的角色定位171

11.1.1 哥本哈根会议:预期与结果171

11.1.2 哥本哈根博弈:中国地位凸显172

11.1.3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迁过程中的角色再认识176

11.2 采取适应气候变迁的行动179

11.2.1 农业领域179

11.2.2 水资源领域179

11.2.3 海洋领域179

11.2.4 卫生健康领域180

11.2.5 气象领域180

11.3 减缓气候变迁的主要对策180

11.3.1 优化产业结构180

11.3.2 节约能源181

11.3.3 发展低碳能源183

11.3.4 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183

11.3.5 增加碳汇184

11.3.6 地方积极推进低碳发展184

后记185

参考文献1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