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
  • 张自慧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529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6页
  • 主题词:礼-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礼文化与致和之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礼”与中华文明1

二、礼文化与中国社会2

(一)“礼”是华夏文明的标志3

(二)“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4

(三)“礼”是人人遵守的社会规则,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8

三、“礼仪之邦”的理性之光:“中和”情结与“和谐”梦想10

(一)理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10

(二)理性是“礼”的灵魂11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15

(一)研究思路15

(二)研究方法17

(三)创新之处21

第一章 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26

一、“礼”与“仪”的滥觞26

二、礼文化元典与“元典精神”29

(一)重人远神的入世情怀30

(二)以礼乐教化天下的人文精神31

(三)尊礼尚施、礼宜乐和的家国同构理念32

(四)常与变、因与革的变易精神33

(五)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中庸精神34

三、礼文化“元典精神”的普世性与合理性35

(一)礼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理性35

(二)礼文化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37

(三)礼文化倡导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40

(四)礼文化与诸子学说相比更具普世性与合理性41

本章结语44

第二章 礼文化之核心命题——克己复礼45

一、关于“克己复礼”千年辩争的回顾46

(一)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克己”的真义46

(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辩争的核心——“复礼”的真义47

二、“复礼”的真正意蕴与周礼的精神实质49

(一)“复礼”的真正意蕴49

(二)周礼的精神实质51

三、“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与普世价值53

(一)孔子为什么要“克己复礼”54

(二)“克己复礼为仁”的因果必然性54

(三)“克己复礼为仁”的普世价值58

本章结语60

第三章 古代礼文化之和谐理念62

一、礼之用,和为贵63

(一)“和”是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63

(二)礼治的目标是“万物各得其所”、和谐相处63

二、敬让谦恭65

(一)“敬”——礼之本也65

(二)“让”——礼之质也67

三、崇德尚义70

(一)“崇德”是中华民族的特征70

(二)“尚义”是礼仪之邦的传统71

四、忠恕诚信73

(一)忠恕乃做人之道与人际关系和谐之秘诀73

(二)诚信乃天地之道与国家兴旺发达之法宝74

五、礼宜乐和78

(一)周公制礼作乐旨在构建礼宜乐和的太平之世78

(二)“礼”、“乐”的异质互补与社会和谐81

六、中和位育82

(一)“中和位育”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82

(二)“中道”是古代治国理政的法宝84

七、和而不同85

(一)“和”的本质意蕴是多样性的统一85

(二)儒家思想建立在“和而不同”的思维之上87

本章结语88

第四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上)修身与齐家的秘诀——《仪礼》、《孝经》中蕴涵的“致和之道”91

一、《仪礼》——自我身心和谐与人际和谐之道93

(一)《士冠礼》、《礼记·冠义》之自尊尊人、克己修身意蕴与自我身心之和谐95

(二)《士昏礼》之男女有别思想与夫妻关系之和谐99

(三)《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和《士相见礼》之长长理念与人际和谐之道104

(四)《丧服》、《聘礼》、《觐礼》、《燕礼》之尊尊理念与君臣关系之和谐110

(五)《士丧礼》、《丧服》、《士虞礼》等丧祭礼中的亲亲思想与宗法血缘关系之和谐111

二、《孝经》——家庭和睦之道及其向社会和谐之道的转化117

(一)《孝经》乃“人伦之大本”,治国之“要道”117

(二)先秦孝道的基本内容与和谐功能118

(三)先秦“孝道”是“愚孝”、“愚忠”吗?121

(四)先秦“孝道”的嬗变与扭曲122

第五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中)治国的秘笈——《周礼》、《礼记》中蕴涵的“致和之道”124

一、《周礼》中“以和邦国”、“以谐万民”的群体和谐之道124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容法家、阴阳家思想的礼学典籍125

(二)以礼乐教化化育民众的群体和谐思想127

(三)贤人政治的治官思想与君臣和睦的协和邦国之道132

(四)发展经济、体恤民情的“以协万民”之道135

(五)中国古代和谐完美的“理想国”之范型138

二、《礼记》、《大戴礼记》中的社会和谐之道143

(一)“礼”何以“致和”144

(二)礼治何以“治世”154

(三)古代社会和谐路径与和谐社会蓝图的探索158

第六章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下)“平天下”的真义——《周易》、《荀子》中蕴涵的“致和之道”185

一、《周易》中“等级秩序”之说与世界和谐之道188

(一)《周易》——古代等级秩序合理性之滥觞188

(二)《周易》中的世界和谐之道194

二、《荀子》中“义分则和”与“以德服天下”的思想200

(一)“义分则和”——社会和谐的内在机制201

(二)“以德服天下”——社会和谐的真谛208

三、《易传》与《礼记·月令》中的天人和谐之道214

(一)《易传》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214

(二)《礼记·月令》中天人和谐之道——“立中制节”218

古代礼文化的“致和之道”(上、中、下)结语225

(一)和谐文化模式是“三大和谐”的凝结226

(二)和谐是礼乐文明的本质特征228

第七章 古代礼文化“致和之道”的现代转换235

一、先秦儒家的“均平”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公平”、“公正”237

(一)今人对儒家“均平”思想的误读237

(二)先秦儒家“均平”思想的主要内容239

(三)先秦儒家“均平”思想的启示与当代社会公正的实现246

二、先秦儒家的“名分”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合理等差249

(一)先秦时期的“名分”思想及其基本架构249

(二)以礼节行、定位致和与“万物各有其所”258

(三)古代“名分”思想的弊端与当代社会“等差”的合理性263

三、古代社会的“德治”、“礼治”与当代社会的“德法”结合模式275

(一)中国古代的“德治”、“礼治”与“法治”275

(二)从古代的“儒法互用”到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举284

本章结语306

第八章 礼文化和谐理念的与时俱进及当代和谐社会构建307

一、文化自觉与古代礼文化和谐理念的与时俱进310

(一)文化自觉及其现代意义310

(二)古代礼文化和谐理念的现代重构314

二、礼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构建324

(一)礼文化与新礼仪之邦的构建325

(二)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的构建329

三、社会和谐:从“静态”到“动态”344

(一)“与时俱进”而非“因循守旧”:“王莽改制”的教训与启示345

(二)从“静态和谐”、“循环式和谐”到“动态和谐”、“螺旋上升式和谐”347

四、华夏理想:从“协和万邦”到“世界和谐”355

(一)“博大仁爱”的中华文化与“忠恕至善”的民族心理355

(二)“世界主义”的视野与“协和万邦”的胸怀357

本章结语359

结语:礼·秩序·和谐361

参考文献374

后记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