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名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翟锦程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ISBN:780696163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28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逻辑史(地点: 中国 年代: 先秦时代) 逻辑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名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逻辑与文化(代序言) 崔清田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先秦名学的研究对象2
一、“名学”的基本含义2
二、“名”的基本含义4
三、先秦诸子对“名”的界说6
四、先秦名学的基本类型7
第二节 先秦名学产生的背景14
一、“诸侯异政”的社会政治背景14
二、作为社会剧变表现的“名实相怨”的直接刺激15
三、“正名百物”思想传统的扩展17
四、言谈辩说的现实需要18
第三节 先秦名学研究的方法20
一、文化背景分析的方法20
二、文化形态分析的方法21
三、参验比较的方法22
四、文本问题与解释的方法22
第二章 “正名”与“制名”——孔子、孟子与荀子的名学思想25
第一节 孔子“正名”的名学思想25
一、孔子“正名”论产生的社会背景26
二、“正名”以“正政”29
三、孔子“正名”论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37
第二节 孟子的名学思想40
一、孟子名学思想产生的社会与政治背景40
二、孟子对孔子“正名”学说的修正与补充42
第三节 荀子论“制名以指实”47
一、“法礼”、“足礼”并为之“制名”的荀子47
二、“制名以指实”——“制名”的目的51
三、“所缘以同异”——“制名”的基础57
四、“制名之枢要”——“制名”的原则59
五、表于“礼法”的“正名”法则65
六、对“名实相乱”的“三惑”的批判71
七、对诸子名学思想的“解蔽”76
第三章 “综核名实”——韩非的名学思想80
第一节 韩非名学思想产生的背景80
第二节 “综核名实”的名实观83
一、“名”与“实”的多重意义84
二、“君操其名,臣效其形”85
第三节 “综核名实”的检验原则87
第四节 对“名不称实”的分析91
一、“有名无实”91
二、“不合参验”91
三、“不当名”92
四、“名不称实”93
五、“流行之辞”94
第四章 “无名”——《老子》、庄子的名学思想100
第一节 《老子》“无名”的名学思想100
一、《老子》其书100
二、《老子》论名102
三、《老子》论“无名”104
第二节 庄子的“无名”论108
一、主“无为”、“无名”的庄子109
二、庄子论“名”111
三、庄子论“无名”112
四、老庄“无名”论的名学意义和影响117
第五章 “形名相应”、“历物之意”与“夫名实谓”——宋钘、尹文、惠施、公孙龙的名学思想119
第一节 宋钘、尹文“形名相应”的名学思想120
一、宋钘、尹文与稷下学派120
二、宋尹形名关系论的思想基础123
三、形名相应的名实观127
四、宋尹“正形名”、“定名分”的正名思想132
五、宋尹“形名相应”思想的名学意义和影响140
第二节 惠施“历物”的名学思想141
一、惠施的思想特征142
二、惠施“历物十事”的名学意义145
三、惠施名学思想的影响148
一、公孙龙名学主张的思想根源150
第三节 公孙龙“唯谓”的名学思想150
二、公孙龙“唯谓”的名实关系论152
三、公孙龙“唯谓”之论的具体说明158
四、“正举”与“狂举”164
第六章 “以名举实”——墨子及其后学的名学思想169
第一节 墨子“察实”“分物”而后“有名”的名实关系论169
一、“背周道”而“非儒”的墨子169
二、“察实”“分物”而“有名”的名实观172
三、墨子名实观的名学意义及其影响181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以名举实”论184
一、“察名实之理”的后期墨家184
二、“以名举实”的名实观190
三、“谓”的原则与“合”的要求195
四、后期墨家论“名”的类型198
五、“正名”与“狂举”200
第七章 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反思204
一、近代先秦名学研究:中西文化直接对接的开始205
二、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媒介作用——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重要工具209
三、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文化意义213
四、方法与体系的重建: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直接结果218
主要参考书目222
后记227
热门推荐
- 2284957.html
- 2397750.html
- 1409868.html
- 2086360.html
- 1889847.html
- 2139968.html
- 1704615.html
- 2266641.html
- 2289893.html
- 3325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7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55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4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56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6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38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9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9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6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