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常见病中成药疗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常见病中成药疗法
  • 王育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3585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常见病中成药疗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医理药理篇3

第一章 医门导论3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

一、整体观念3

二、辨证论治6

第二节 阴阳学说8

一、阴阳的基本特征和概念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0

第三节 藏象学说14

一、五脏14

二、六腑23

第四节 气血津液26

一、气26

二、血29

三、津液30

第五节 病因31

一、六淫32

二、疠气37

三、七情内伤37

四、饮食不节38

五、劳逸过度39

六、外伤40

七、痰饮41

八、瘀血42

第二章 辨治纲要44

第一节 辨证44

一、八纲辨证44

二、气血津液辨证48

三、脏腑辨证54

第二节 防治原则67

一、预防原则67

二、治疗原则68

第三章 方药概说76

第一节 中药性能76

一、性和味76

二、升降浮沉77

三、归经78

第二节 中药配伍79

第三节 组方原则和变化80

一、组方原则80

二、组方变化81

二、秦汉时期83

一、先秦时期83

第一节 中成药的起源与发展83

第四章 中成药简论83

三、隋唐时期84

四、宋代84

五、金元时期84

六、明代85

七、清代85

八、现代85

第二节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86

一、中成药的命名86

二、中成药的分类88

第三节 中成药的剂型89

一、丸剂90

二、散剂91

六、酊剂92

五、酒剂92

四、丹剂92

三、煎膏剂(膏滋)92

七、露剂93

八、锭剂93

九、茶剂93

十、片剂93

十一、颗粒剂(冲剂)94

十二、胶囊剂94

十三、糖浆剂94

十四、合剂(包括口服液)95

十五、膏药95

十六、橡胶膏剂95

十七、软膏剂95

一、中成药的用量96

第四节 中成药的用量用法96

十八、注射剂96

二、中成药的用法97

三、服药时间97

四、服药饮食禁忌98

辨证论治篇101

第一章 内科病证101

第一节 感冒101

第二节 咳嗽107

第三节 喘证、哮证115

第四节 肺痨123

第五节 胸痹127

第六节 心悸131

第七节 失眠134

第八节 胃脘痛139

第九节 腹痛147

第十节 呕吐152

第十一节 呃逆158

第十二节 泄泻161

第十三节 痢疾168

第十四节 便秘173

第十五节 胁痛179

第十六节 头痛183

第十七节 眩晕188

第十八节 健忘194

第十九节 中风196

第二十节 消渴200

第二十一节 水肿204

第二十二节 淋证208

第二十三节 遗精210

第二十四节 阳痿、早泄213

第二十五节 腰痛216

第二十六节 痹证222

第二十七节 痿证227

第二十八节 郁证231

第二十九节 内伤发热234

第三十节 汗证240

第二章 妇产科病证243

第一节 月经先期243

第二节 月经后期248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253

第四节 月经过少255

第五节 闭经259

第六节 月经过多266

第七节 崩漏269

第八节 痛经275

第九节 带证280

第十节 恶阻285

第十一节 胎漏、胎动不安288

第十二节 产后恶露不尽292

第十三节 产后腹痛296

第十四节 产后关节痛299

第十五节 缺乳302

第十六节 乳汁自出304

第十七节 产后大便难306

第十八节 阴挺308

第十九节 不孕症310

第三章 儿科病证318

第一节 感冒318

第二节 咳嗽(附:顿咳)324

第三节 水痘329

第四节 痄腮333

第五节 惊风336

第六节 厌食341

第七节 食积343

第八节 泄泻346

第九节 疳证352

第十节 五迟、五软356

第十一节 口疮361

第十二节 鹅口疮363

第十三节 遗尿365

第十四节 夜啼369

第四章 皮外科病证372

第一节 疖(附:痈)372

第二节 疔疮377

第三节 蛇串疮380

第四节 湿疮382

第五节 瘾疹386

第六节 白庀390

第七节 粉刺396

第八节 油风400

第九节 瘰疬404

第十节 瘿408

第十一节 乳癖410

第十二节 黧黑斑414

第十三节 痔疮416

第十四节 烧伤420

第十五节 跌打伤421

第十六节 蛇伤424

第一节 目赤肿痛426

第五章 五官科病证426

第二节 目涩429

第三节 目痒432

第四节 青盲434

第五节 旋耳疮438

第六节 耳鸣、耳聋441

第七节 鼻渊446

第八节 鼻衄449

第九节 鼻疔453

第十节 喉痹、喉蛾456

第十一节 喉喑460

第十二节 牙痛464

第十三节 口疮468

一、人参归脾丸475

第一节 人参系列中成药475

第一章 系列中成药475

鉴方别药篇475

二、人参健脾丸476

三、人参保肺丸477

四、人参养荣丸477

五、人参固本丸478

六、人参再造丸479

七、人参鹿茸丸480

八、人参蛤蚧散480

第二节 地黄系列中成药481

一、六味地黄丸481

二、都气丸482

四、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483

三、知柏地黄丸(知柏八味丸)483

五、杞菊地黄丸484

六、归芍地黄丸485

七、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485

八、明目地黄丸486

第三节 牛黄系列中成药487

一、安宫牛黄丸487

二、牛黄清心丸487

三、牛黄清胃丸488

四、牛黄降压丸489

五、牛黄清火丸490

六、牛黄镇惊丸490

七、牛黄抱龙丸491

十、牛黄上清丸492

第四节 香砂系列中成药492

九、牛黄解毒丸492

八、牛黄清热散492

一、香砂枳术丸493

二、香砂养胃丸493

三、香砂平胃丸494

四、香砂六君子丸495

第五节 上清系列中成药495

一、牛黄上清丸496

二、黄连上清丸496

三、芎菊上清丸497

四、明目上清丸498

第六节 解毒系列中成药499

一、银翘解毒丸499

二、羚翘解毒片500

四、牛黄解毒丸501

三、清瘟解毒丸501

第七节 清肺系列中成药502

一、羚羊清肺丸502

二、养阴清肺丸503

三、解肌清肺丸504

四、儿童清肺丸504

五、清肺抑火丸505

一、感冒清热冲剂与感冒退热冲剂507

第一节 名称相近的中成药药对507

第二章 中成药药对的鉴别507

二、通宣理肺丸与参苏理肺丸508

三、止嗽定喘丸、止嗽化痰丸与定喘止嗽金丹510

四、人参归脾丸与人参健脾丸512

五、保和丸与越鞠保和丸514

六、开胸顺气丸与搜风顺气丸515

七、木香槟榔丸与木香顺气丸517

八、舒肝丸与舒肝止痛丸518

九、左归丸与右归丸520

十、金锁固精丸与锁阳固精丸522

十一、通窍耳聋丸与耳聋左慈丸523

十二、天王补心丹与柏子养心丸525

十三、牛黄清心丸与万氏牛黄清心丸527

十四、黄连上清丸与黄连羊肝丸529

十五、大活络丹与小活络丹530

十六、大败毒膏与小败毒膏532

十七、益母丸与八珍益母丸534

十八、至宝丹与至宝锭536

十九、肥儿丸与肥儿散537

二十、牛黄抱龙丸、琥珀抱龙丸与金黄抱龙丸539

第二节 加味中成药药对541

一、左金丸与加味左金丸541

二、保和丸与加味保和丸543

三、香连丸与加味香连丸544

四、逍遥丸与加味逍遥丸546

五、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547

六、枳术丸与香砂枳术丸548

七、八珍丸与十全大补丸550

八、益母草膏与加味益母草膏551

非处方药篇557

第一章 概述557

第一节 非处方药的含义557

第二节 非处方药的发展沿革558

第三节 实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558

第四节 应用非处方药的自我药疗560

第五节 非处方药的特点560

四、实用性561

三、稳定性561

二、可靠性561

一、安全性561

五、方便性562

六、大众性562

第六节 怎样正确使用非处方药562

第二章 内科用药564

第一节 感冒类药564

一、风寒感冒冲剂564

二、荆防冲剂565

三、感冒清热颗粒(冲剂)565

四、风热感冒冲剂565

七、银翘解毒片566

八、银柴颗粒566

六、桑菊感冒片566

五、羚翘解毒丸566

九、参苏丸567

十、午时茶颗粒(冲剂)568

十一、柴胡口服液568

十二、板蓝根颗粒(冲剂)569

十三、双黄连口服液569

第二节 暑湿类药569

一、广东凉茶569

二、藿香正气水570

三、六合定中丸571

四、清凉油571

五、十滴水572

六、清凉含片572

第三节 咳嗽类药573

一、川贝清肺糖浆(川贝清肺露)573

七、仁丹573

二、二母宁嗽丸574

三、通宣理肺丸574

四、橘红片574

五、养阴清肺膏574

六、百合固金丸575

七、苏子降气丸575

八、止嗽定喘口服液575

九、川贝止咳露575

十、秋梨润肺膏576

第四节 中风后遗症类药576

一、消栓通络片576

二、山楂精降脂片577

三、绞股蓝总甙片577

二、清眩丸578

三、薄荷锭578

第五节 眩晕类药578

一、脑立清丸578

第六节 头痛类药579

一、芎菊上清丸579

二、黄连上清丸579

三、牛黄上清丸579

第七节 郁证类药579

柴胡舒肝丸579

第八节 食滞类药580

一、香砂枳术丸580

二、大山楂丸580

三、加味保和丸580

一、香砂养胃丸581

第九节 胃痛类药581

五、神曲茶(六曲茶)581

四、木香顺气丸581

二、加味左金丸582

三、香砂平胃颗粒582

四、温胃舒胶囊582

五、养胃舒胶囊582

六、气滞胃痛冲剂582

七、胃得安片582

八、六味安消散583

九、胃苏冲剂583

第十节 便秘类药583

一、麻仁丸583

二、麻仁润肠丸584

三、五仁润肠丸584

一、葛根芩连片585

二、香连片585

第十一节 腹泻类药585

四、苁蓉通便口服液585

第十二节 虚证类药586

一、补中益气丸586

二、阿胶补血膏586

三、八珍丸586

四、人参养荣丸587

五、人参归脾丸587

六、十全大补丸587

七、龟鹿二仙膏587

八、桂附地黄丸587

九、六味地黄丸587

十五、阿归养血颗粒588

十四、人参健脾丸588

十三、附子理中丸588

十二、参苓白术散588

十一、知柏地黄丸588

十、五子衍宗丸588

第十三节 失眠类药589

一、养血安神丸589

二、枣仁安神颗粒(冲剂)589

三、脑乐静589

第三章 外科用药591

第一节 烫伤类药591

一、烧伤喷雾剂591

二、京万红591

第二节 冻伤类药592

风痛灵592

风油精593

第三节 虫咬类药593

第四节 疖疮类药594

一、如意金黄散594

二、三黄膏594

三、小败毒膏595

四、泻毒散595

第五节 痔疮类药595

一、地榆槐角丸595

二、槐角丸595

三、痔疮外洗药596

四、马应龙麝香痔疮膏597

第四章 骨伤科用药598

第一节 慢性软组织扭挫伤类药598

一、跌打活血散598

四、三七片599

二、活血止痛散599

三、跌打丸599

五、养血荣筋丸600

六、跌打损伤丸601

七、克伤痛搽剂601

第二节 腰腿痛类药602

一、风湿痛药酒(风湿骨痛药酒)602

二、活络止痛丸603

三、木瓜酒603

四、伤湿止痛膏604

五、史国公药酒605

六、驱风油605

二、调经止带丸606

一、当归丸606

第一节 月经不调类药606

第五章 妇科用药606

三、止血片607

四、七制香附丸608

五、益母草膏608

六、加味逍遥丸608

七、八珍益母丸608

八、乌鸡白凤丸608

九、当归红枣颗粒608

十、艾附暖宫丸609

第二节 痛经类药609

一、妇科得生丸609

二、痛经丸609

三、元胡止痛片610

四、妇康片610

六、四物合剂611

五、妇康宝口服液611

第六章 儿科用药612

第一节 小儿感冒类药612

一、小儿感冒颗粒612

二、小儿热速清口服液612

三、金银花露613

四、导赤丸613

第二节 小儿咳嗽类药613

一、小儿咳喘灵冲剂613

二、解肌宁嗽丸614

三、健儿清解液614

四、儿童咳液615

五、儿童清肺口服液615

二、小儿消食片616

一、健胃消食片616

第三节 厌食类药616

三、小儿健胃糖浆617

四、小儿喜食糖浆617

五、启脾丸618

六、小儿胃宝丸618

七、婴儿素619

第七章 皮肤科用药620

第一节 脚湿气类药620

一、脚气散620

二、愈裂贴膏620

第二节 粉刺类药621

一、当归苦参丸(归参丸)621

二、清热暗疮丸621

防风通圣丸622

第四节 荨麻疹类药622

第三节 风瘙痒类药622

肤痒冲剂622

第五节 湿疹类药623

二妙丸623

第八章 五官科用药624

第一节 迎风流泪类药624

一、明目地黄丸624

二、明目上清丸624

第二节 视疲劳类药624

杞菊地黄丸624

第三节 耳鸣耳聋类药624

一、耳聋左慈丸624

二、龙胆泻肝丸624

一、鼻通宁滴剂625

二、辛夷鼻炎丸625

第四节 鼻病类药625

三、鼻窦炎口服液626

四、通窍鼻炎片626

五、鼻炎片627

第五节 咽喉病类药628

一、铁笛丸628

二、藏青果冲剂628

三、穿心莲片628

四、复方青果冲剂629

五、清咽丸(清音丸)629

六、利咽解毒颗粒629

七、金莲花冲剂630

第六节 口疮类药631

口腔溃疡散631

病证名药名对照索引632

药名笔画索引6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