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2卷 鼎中之变 从田园、厨房到餐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荣光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5364074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饮食-文化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2卷 鼎中之变 从田园、厨房到餐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珍珠颗颗齿颊香”——中华民族稻文化1
第一节 中国稻作的起源2
(一)中国稻作的起源与分布2
(二)中国稻作的东传4
第二节 中国人的粒食传统5
(一)中国人的粒食历史5
(二)粒食形态的历史演变8
第三节 稻谷加工13
(一)稻谷加工工具13
(二)稻米加工的等级15
第四节 稻米食品的历史形态17
(一)粳籼食品及其历史形态17
(二)糯米食品及其历史形态19
(三)酒酿与绍兴酒25
(四)糯米的异用28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稻米生产与消费29
(一)当代中国稻米消费的基本特征29
(二)稻米粉食品种的风味与传统工艺30
(三)中国稻米生产的现在与未来31
第二章 千姿百态如繁英——中华民族麦文化32
第一节 中国小麦之始32
第二节 “麦饭”:小麦最初是粒食的33
第三节 麦粉最初是煮羹的35
第四节 面粉发酵法的发明与利用37
第五节 “点心”名实与“寒具”40
第六节 “饼”“汤饼”“水引”“索面”42
第七节 馄饨与饺子49
第八节 “胡饼”名实55
第九节 关于“河漏”62
第三章 “惟有饮者留其名”——中华民族酒文化65
第一节 酒的起源与发展65
(一)黄酒的起源与发展66
(二)白酒的起源与发展67
(三)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69
(四)啤酒的起源与发展69
第二节 酒人、酒德、酒道、酒礼、觞政与酒令70
(一)酒人70
(二)酒德75
(三)酒道78
(四)酒礼79
(五)觞政80
(六)酒令81
第三节 酒旗、匾对、题壁与酒店85
(一)酒旗85
(二)匾对86
(三)题壁86
(四)酒店87
第四节 酒文学90
(一)中国酒文学兴盛的原因90
(二)繁荣的酒文学91
第四章 骤雨松声入鼎来——中华民族茶文化93
第一节 茶之源94
第二节 茶品98
第三节 制茶101
第四节 藏茶103
第五节 点茶与候汤104
第六节 茶水106
第七节 饮法109
第八节 斗茶113
第九节 陆羽与《茶经》115
第十节 茶与士118
第十一节 茶与佛121
第十二节 茶道123
第十三节 茶德128
第十四节 茶文学128
第十五节 采茶盛况131
第十六节 茶法与茶政133
第十七节 茶宴和茶社135
第十八节 茶馆136
第十九节 茶功过142
第五章 “贱人逮豆腐”——中华民族菽文化147
第一节 菽的驯化148
第二节 大豆的营养149
第三节 大豆制品152
第四节 豆腐的发明155
第五节 豆腐制品163
(一)腐乳164
(二)豆腐花、豆腐脑164
第六节 豆腐的东传朝鲜、日本165
第六章 “美食不如美器”——中华民族饮食器物文化170
第一节 食器171
(一)主食器171
(二)副食器173
第二节 饮器173
(一)酒器173
(二)茶器175
(三)水器177
第三节 助食具178
(一)中餐类178
(二)西餐类181
第四节 炊烹器具182
(一)灶182
(二)鬲、甑184
(三)釜、铛等185
第五节 加工器具187
(一)刀187
(二)俎188
(三)瓢189
(四)笊篱189
第六节 基础用具189
(一)餐桌190
(二)椅191
第七节 中华民族箸文化192
(一)筷子的起源与筷子形态的历史演变192
(二)筷子文化的传播193
(三)筷子的功能与规范执筷法196
第八节 当今世界三种基本进食方式的文化比较198
(一)手食的历史与现实198
(二)筷子与勺文化200
(三)刀叉文化202
(四)中餐公宴进食方式的改革204
第七章 鼎中之变万千奇——“吃味”的民族209
第一节 咸味调料211
(一)盐211
(二)醢215
(三)酱216
(四)豉219
(五)酱清与豆汁220
(六)咸菜与泡菜222
第二节 酸味调料223
(一)梅及其他酸果223
(二)菹、酢、酪225
(三)醯227
(四)醋227
第三节 甜味调料228
(一)蜜229
(二)枣、栗231
(三)饴233
(四)蔗糖233
(五)甘草235
(六)糖精236
(七)非蔗糖类甜味剂237
第四节 苦味调料238
第五节 辛香味调料239
(一)椒、桂239
(二)姜、葱、蒜240
(三)辣椒242
(四)其他242
第六节 鲜味调料244
第七节 涩味246
热门推荐
- 3561849.html
- 3907536.html
- 3063707.html
- 2774767.html
- 1151853.html
- 1980571.html
- 1640780.html
- 2165438.html
- 3357891.html
- 410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63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1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53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91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08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19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39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5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9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0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