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葛金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479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农村经济-经济制度-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上编 土地制度的演进轨迹13
第一章 中唐以降:均田制瓦解和“中古田制时代”的终结13
第一节 均田制的背景分析14
一、十六国和北朝前期黄河流域土地关系的变动14
二、拓跋族向农业经济的转进及其“计口授田”的传统17
三、三长制的推行、农民斗争的推动和中原本土井田思想的影响19
第二节 均田制的实施状况及其运行机制21
一、均田制的实施状况——两种截然不同的授田规定22
二、均田制的运行机制——土地还授的两种方式26
三、均田制与其他各类土地所有制的共存关系30
第三节 从五朝均田令文的变化看均田制的演进轨迹36
一、农夫受田数额的不断降低36
二、奴婢受田数额的减少及其取消37
三、官僚占田限额的大幅度放宽38
四、对土地买卖限制的逐步减少38
第四节 五朝均田制对小土地所有制的维护及其在中唐的弛解40
一、均田制作用评述:维护小土地所有制的强制性干预措施40
二、均田制瓦解机制:土地兼并和人口流移43
第二章 晚唐两宋: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扩大和地权结构的变动49
第一节 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扩大和官田私田化政策的推行49
一、“土地私有化潮流”释义49
二、国家官田种类及其经营状况50
三、有偿转化与无偿转化:官田转化为民田的两种途径53
四、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流向”分析和土地私有化政策的性质判断58
第二节 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和小土地所有制的逐步萎缩64
一、大土地所有制的膨胀和“不抑兼并”的推行64
二、宋代“下户”阶层属性的判别和小土地所有制的逐步萎缩70
第三节 土地关系中国家干预的方向性转折76
一、对土地所有制结构:放弃调整76
二、对小农土地所有权:维护尊重76
三、对地主土地所有权:干预减弱79
四、对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畅通渠道80
五、土地兼并大门的敞开——两宋土地买卖法规分析82
第三章 辽金元:官田的畸形膨胀和土地关系中的前封建制烙印88
第一节 辽金带入内地的前封建制因素89
一、“斡鲁朵”和“投下州军”:带有封建领主制色彩的辽朝土地关系89
二、“牛头地”制和猛安谋克屯田:金代中原土地关系的变动91
第二节 “裂土分民”和官田膨胀:元朝统治在中原土地关系上打下的烙印93
一、“裂土分民”和“投下”、“食邑”:领主分封制的统治方式93
二、官田的膨胀及其经营方式94
三、官田向私田的转化和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展97
第四章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衰变100
第一节 两次圈地运动和领主农奴制的死灰复燃100
一、明代皇庄、王庄的设立及其对民田的掠夺100
二、清初圈地及其对农业生产的破坏103
三、清代皇庄、王庄的农奴制经营方式106
四、清代旗地及其性质辨析107
第二节 绅权的扩张及其削弱:明清大地产性质的部分嬗变112
一、明代地权转移中的暴力因素112
二、清代绅权的衰削和庶民地主的成长115
三、清中叶土地买卖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和地权流转频率的提高117
第三节 明清小土地所有制的短暂繁盛及其再度萎缩118
一、明代小农经济的成长途径118
二、清代小农经济的三种类型:垦荒小农、更名地小农和买地小农121
三、明清小农经济的规模及其比重123
四、从李调元的《卖田说》看清中叶自耕农的破产原因126
第四节 明清官田比重的变动及其向私田的转化129
一、明清官田比重的重估129
二、多样化的屯田形式及其向民田的转化130
三、明代江南官田性质辨析137
第五节 明清时期人口数量的激增和人均耕地面积的急剧下降138
一、张居正丈田和明代耕地面积的落实138
二、清代人口的激增和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139
第五章 寺产和族田:具有经济共同体形式的两种地产142
第一节 东晋以降寺院经济的发生和发展142
一、寺院经济的产生:从消费共同体向经济共同体的转进142
二、寺产来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掠夺的飞跃143
三、“三武之厄”:从逃避税役的“法外之地”到“照章纳税”145
四、寺产经营方式:从庄园制向租佃制的过渡148
五、寺院“常住田”的属性:封建质核和它的集体所有制外壳150
六、宗教性集体经济的一个范例:民国时期临潭道堂经济实体151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宗族地主:宗法、理学和族田153
一、族田溯源:汉代为“利子弟”而设的“宗家田庐”153
二、需要与可能:族田义庄在宋代兴起的背景分析153
三、宋明理学:族田创置、推广的指导思想与推动力量155
四、政府扶植:族田制度的守护神156
五、性质判定:具有封建质核的宗族经济共同体159
六、族田特征:族田产权的僵化凝固161
中编 租佃经济的历史进程167
第六章 租佃经济溯源及其主导地位在唐宋之际的确立167
第一节 租佃类型和两汉古典租佃制167
一、古典租佃制、封建租佃制和近代租佃制167
二、两汉不甚发达的古典租佃关系168
第二节 汉唐之间封建租佃关系的两种类型及其缓慢生长170
一、国家官田上的隶属性租佃关系170
二、均田小农间的互佃型租佃关系172
第三节 唐宋之际契约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174
一、第一个前提:大土地所有制优势合法地位的确立175
二、第二个前提:佃农、半佃农成为农民阶级的主体构成176
三、第三个前提:超经济强制的弱化和多数佃农迁徙、退佃自由的获致179
第七章 宋代官田包佃制度的诸般特征和本质属性183
第一节 宋代官田包佃的特征184
一、官田包佃现象所涉范围184
二、包佃主的身份判定186
三、转佃取利并非认识包佃形态的充要条件189
四、官田包佃者是否纳租亦非充要条件192
第二节 宋代官田包佃的成因195
一、宋代官田包佃形态的发展,与土地私有化潮流的日趋强化相一致196
二、宋代官田包佃制度的发展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相一致201
三、宋代私人包佃官田的盛行与荒闲田土的存在或扩大相一致203
第三节 宋代官田包佃的性质205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是垦荒资本的重要提供者205
二、下户承佃、转租官荒田一般自筹耕种资本208
三、“实封投状”等政策有助于形势豪右包占顷亩210
四、官田经营权的封建垄断才是官田包佃形态的本质特征212
第四节 宋代官田包佃的作用217
一、宋廷限制形势豪右包佃官田的诸项对策218
二、官田包佃之弊端223
第八章 宋以降租佃经济的曲折发展和佃农土地使用权的深化233
第一节 金元时期租佃经济的首次受挫及其逐步恢复233
一、“租种”与“分种”:租佃契约的达成与租佃方式的区分233
二、辽金元时期租佃经济的曲折历程235
第二节 明清时期:金元烙印和佃农土地使用权的深化238
一、金元烙印和清朝旗地佃农:部分佃农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238
二、从“一田两主”到“一田三主”:明清永佃制的形成及其两种类型241
三、永佃权在近代部分地区的顽强延续246
第三节 地租形态、地租剥削率和佃农身份的变化248
一、定额实物租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48
二、明清以来货币地租比重的缓慢上升250
三、地租剥削率居高不下及其成因252
四、两宋以来的佃户身份及其法律地位253
下编 赋役制度从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进259
第九章 晚唐两宋:两税法的演进和摊丁入亩趋势的初现259
第一节 两税法的推行及其利弊260
一、两税法的诞生和以亩定税原则的确立260
二、两税法的内容、税额和计征办法262
三、“据地出税”时代的到来264
四、唐宋之际两税向二税的演进265
五、宋代二税征取程序266
第二节 我国赋役结构从双轨制向单轨制演进的宋代缺环——一个长时段宏观考察的视角267
第三节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诸般表现(上)270
一、部分力役转化为代役税,代役税同时向田亩税归并270
二、部分力役不再单以丁口征调,转而依据税额、物力或户等摊派275
三、摊丁人亩趋势在人头税、两税附加税和差役、兵役残余中的相应表现281
第四节 两宋摊丁入亩趋势的诸般表现(下)287
一、“计田出丁”法从两浙地区向宋辖全境的推广287
二、“计田出丁”之法从民间私约向水利法规的演进291
三、租佃关系下“计田出丁”向“履亩纳钱”的转化294
第五节 环境、机制与原因——关于宋代出现摊丁入亩趋势之必然性的解释299
一、历史环境299
二、内在机制301
三、根本动因303
第十章 西夏水利役中“计田出丁”法的实施概况及其性质辨析308
第一节 西夏水利役中实行“计田出丁”法的起讫时限309
第二节 西夏“计田出丁”法在京畿水利役中的实施概况312
一、以受益民户田亩广狭定其服役天数313
二、调夫开渠之机构及其职责314
三、修渠工料按受益民户之田产广狭摊征316
四、差夫性质的渠头、渠主和渠水巡检之职责317
五、农户编制及其财产登记制度322
第三节 西夏“计田出丁”与宋朝“摊丁入亩”的联系与区别324
一、从内容看宋、夏两朝“计田出丁”制度之相似性324
二、两宋“计田出丁”法的时代特征325
三、西夏“计田出丁”法的性质变异327
第十一章 南宋赋役制度的整顿及其经验教训330
第一节 经界法:效果不错但成本高昂330
一、税役不均:经界法推行的背景330
二、经界法的核心:鱼鳞图和砧基簿332
三、经界法的推广334
四、经界法推行不畅之原因分析340
第二节 南宋义役:乡绅自治自救但被政府整合347
一、义役实施概况及其阶段划分347
二、义役类型及其运作方式352
三、义役中的利益博弈与制度变异357
四、民间乡绅参与乡村治理秩序建设的有益尝试362
第三节 推排法:折中之策却招致怨怼365
第四节 贾似道公田法:侵犯田主产权而丧尽人心369
第十二章 辽金元:赋役制度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征379
第一节 辽朝赋役制度的区域特征379
一、租税分割制、两税法和计畜科征制的分区并行379
二、普遍兵役制、分等差徭制和工奴制的同时并存381
第二节 金朝赋役制度的民族特征382
一、分施于女真本族和辽宋旧壤的牛具税和二税法382
二、兵役、力役和差役383
第三节 元朝:并行于不同地域的复合式赋役体制384
一、从“丙申税制”到“庚辰税制”:中原地区以丁税为主的税粮课征体系385
二、江南地区:以地税为主的二税法体系386
三、各类科差:“分地分民”制下的户税分割办法387
四、边疆地区:带有民族特色、因地而征的各类赋税389
五、沉重的杂泛差役390
第四节 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冲突和交融390
第十三章 明清:摊丁入亩的达成和赋役双轨制的终结394
第一节 经纬交织的黄册、鱼鳞册制度——明清专制政权重建赋役制度的努力394
一、明代赋役黄册制度394
二、明代鱼鳞图册的编制395
三、里甲的编制及其诸项职能396
四、明中叶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的紊乱与废弛397
五、明清之际里甲制向保甲制的演进398
六、清初赋役制度的重建和保甲制的确立399
第二节 以二税法为模式的赋税课征体制400
一、明初田赋制度向二税体制的回归400
二、江南重赋问题和扒平田则运动401
三、清前期田赋向“地丁”的嬗变405
四、实物田赋向货币田赋的转化405
五、粮长制度和漕粮征解407
第三节 明代徭役中的摊丁入亩趋势410
一、编制严密、“世役世籍”的“配户当差制”410
二、明初的徭役:里甲正役、杂役和均工夫役411
三、明中叶的徭役改革:力差向银差的转化和力役向田赋的归并413
第四节 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赋役并轨在全国的实现417
一、明晚期“一条鞭法”的出台和推行417
二、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地”419
第十四章 从富民为本、“百亩一守”到土地革命——近代各阶级土地赋役思想述评423
第一节 富民为本和轻徭薄赋:源于先秦的千古圣训423
一、儒、墨诸家的富民主张423
二、轻徭薄赋与重农观念424
三、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抨击和“耕者有其田”思想的萌动426
第二节 《天朝田亩制度》和农民平均主义思潮429
一、《天朝田亩制度》及其内在矛盾430
二、天国辖区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有限调整433
三、平均主义思想在近百年中国社会变动中的作用与影响434
第三节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土地赋役主张——“农宗说”和《大同书》436
一、老调重弹:龚自珍、汤鹏和魏源436
二、杂糅中西:康有为的《大同书》438
第四节 从土地国有论到耕者有其田:近代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的改革方案440
第五节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思想443
结语 “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448
第一节 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同质性考察449
第二节 农商社会的诸般特质455
一、商品性农业的成长导致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455
二、江南市镇兴起、市镇网络形成,城市化进程以市镇为据点不断加速460
三、早期工业化进程开始启动,经济成长方式从传统的“广泛型成长”向“斯密型成长”转变465
四、区域贸易、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扩展,市场容量增大,经济开放度提高,一些发达地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471
五、纸币、商业信用、包买商和雇佣劳动等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已然出现并有所成长480
第三节 江南区域社会经济的近代命运485
热门推荐
- 3561537.html
- 2789586.html
- 1942739.html
- 325078.html
- 616941.html
- 1292601.html
- 523909.html
- 3213054.html
- 1723907.html
- 926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7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3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99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2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7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76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43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5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