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
  • 吴守贤,全和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4840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346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天体测量学-中国-古代;古天文仪器-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 篇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3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概述3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的萌芽12

第一节 考古遗存的信息13

第二节《尧典》四仲中星15

第三节《夏小正》星象20

第四节 斗建24

第五节 昏旦中星29

第六节 古代星区划分与太阳系天体的方位测量34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天球参考坐标系38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与天球概念38

一、原始的天地观与北天极38

二、盖天说与半球形天空概念39

三、浑天说与天球概念41

第二节 四象与二十八宿42

一、最早的星空划分——两象42

二、四象的形成43

三、星官44

四、二十八宿体系的中外起源说45

五、二十八宿研究中的一些问题46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角度单位48

一、最基本的角度单位——度48

二、角度单位的细致化49

三、名称与长度单位相同的角度单位52

四、两种角度单位的关系53

五、指54

第四节 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天文坐标系56

一、赤道天文坐标系的出现56

二、中国古代独有的天文坐标系59

第五节 借助北天极的准黄道天文坐标系60

一、中国古代的黄道概念60

二、准黄道坐标系的特点61

三、黄道十二宫的传入63

四、黄赤道坐标的转换64

第六节 不断完善的地平天文坐标系66

一、中国古代使用的地平坐标66

二、划分趋于细致的方位标志69

三、地平坐标系的逐渐完善72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74

第一节 春秋时代以前74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77

一、天文学的发展概况77

二、《石氏星经》《甘氏星经》和《甘石星经》78

三、对北极星和二十八宿星官的观测80

第三节 两汉时期81

一、西汉太初年间的恒星观测81

二、东汉恒星观测82

第四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85

一、陈卓对恒星观测工作的贡献85

二、浑象、浑仪的制作简况86

三、夜半中星和北极星的观测88

第五节 隋唐时期90

一、三垣二十八宿恒星系统的形成90

二、开元年间大规模恒星观测工作91

三、隋唐时期的星图和《开元占经》93

第六节 两宋时期94

一、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与改进94

二、七次恒星位置测量97

三、宋代浑象99

四、对北极星的观测101

第七节 元代103

一、郭守敬在恒星观测中的贡献103

二、赵友钦的创新107

第八节 明代110

一、传统天文仪器的制造110

二、明末的恒星观测111

第九节 清代116

一、三次大规模恒星观测116

二、活跃的民间恒星观测活动119

第五章 中国古代对恒星位置的描述124

第一节《史记·天官书》中的恒星位124

一、恒星的相对位置124

二、恒星的亮度、颜色125

第二节 文学著作中的星象描述128

一、隋代以前的星象描述128

二、《天文大象赋》和类似作品129

第三节《敦煌写本》与《玄象诗》132

一、《敦煌写本》132

二、《玄象诗》134

第四节《步天歌》137

一、五宫与三垣二十八宿137

二、《步天歌》及其科学意义139

第五节《经天该》144

一、《经天该》的作者144

二、《经天该》的特点145

第六章 中国古代星表148

第一节《石氏星经》——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148

一、《石氏星经》的观测年代研究148

二、《甘氏星经》与巫咸星官154

第二节 唐代开元年间的恒星观测数据157

一、恒星观测数据的概析157

二、关于一行发现恒星自行的再讨论160

第三节 北宋《景祐星表》162

一、《景祐星表》的资料留存162

二、《景祐星表》位置数据初析164

第四节 北宋《皇祐星表》165

一、概况165

二、数据精度的讨论167

第五节《郭守敬星表》168

一、《郭守敬星表》之考证168

二、古代恒星观测最高水平的反映169

第六节 两部源自阿拉伯的星表172

一、《明译天文书》中的星表172

二、《七政推步》星表174

第七节《崇祯历书》星表175

一、《恒星历表》概况176

二、吸收西方天文知识的成果177

第八节《灵台仪象志》星表180

一、内容简介180

二、评述181

第九节《仪象考成》《仪象考成续编》中的星表183

一、《仪象考成》星表183

二、《仪象考成》星表数据分析184

三、《仪象考成续编》星表186

第十节 清代测时星表189

一、《中星谱》189

二、徐朝俊的中星表191

三、张作楠的测时星表193

第七章 中国古代星图196

第一节 历史最悠久的星图——盖图196

一、《周髀算经》中的盖图197

二、隋唐时期的盖图198

三、源远流长的盖图200

第二节 古老的认星星图201

一、《星经》星图201

二、《步天歌》星图202

第三节 敦煌星图203

一、天文横图的出现203

二、《敦煌星图甲本》204

三、《敦煌星图乙本》208

四、关于绘制年代的讨论208

第四节 北宋《新仪象法要》星图210

一、概况210

二、星图画法的讨论211

三、星图反映的信息研究217

第五节 苏州南宋石刻天文图碑220

一、最早的石刻星图220

二、苏州石刻天文图碑的内容223

三、苏州石刻天文图碑研究226

四、两种较晚的石刻星图228

第六节 北京隆福寺正觉殿藻井星图231

一、元《天文汇抄》星图和明《过洋牵星图》231

二、明隆福寺星图的布局232

三、星图年代的讨论233

第七节 莆田涵江天后宫星图234

一、天后宫星图及其科学意义234

二、明《三才图会》星图237

第八节《崇祯历书》星图238

一、“崇祯星图”种种238

二、见界总星图239

三、赤道南北两总星图242

四、两种黄道星图244

五、清代星图一瞥247

第九节 墓葬星图249

一、最早的墓葬星图249

二、墓葬壁画星图250

三、北魏元乂星象图251

四、唐、五代墓葬星图253

五、宣化辽墓彩绘星图254

第八章 中国古代地理位置的确定25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地理位置认识的发展256

第二节 一行与南宫说在测量地理纬度上的贡献260

第三节 郭守敬的四海测验261

第四节 清代的天文大地测量264

第五节 测天体、定船位、导航向268

第九章 中国古代对天文常数的确定273

第一节 岁差常数的确定和应用273

一、岁差的本质和现象273

二、虞喜发现岁差275

三、冬至点的测定方法277

四、历代对岁差的研究280

第二节 地球公转周期与月球公转周期284

一、回归年与朔望月284

二、交点年与交点月291

三、恒星年与恒星月294

第三节 黄赤交角297

一、世界最早的黄赤交角测定297

二、浑仪测定的黄赤交角299

三、圭表测影300

第四节 子午线弧长与地球半径305

附录224颗恒星的古今星名与位置310

下 篇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351

第十章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概述351

第一节 天文仪器的概念和功用351

第二节 仪器的萌芽和起源(先秦)352

第三节 传统仪器的奠基(两汉)353

第四节 仪器的发展时期(魏晋至隋唐354

第五节传统仪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至明初)356

第六节 传统仪器发展的停滞和古典西方仪器的传入(明中叶至清前期)357

第七节 西方近代天文仪器的传入(晚清至1949年)359

第八节 天文仪器与政治360

第九节 天文仪器与宇宙论361

第十一章 圭表与日晷364

第一节 圭表的起源及应用364

一、《周礼》和《考工记》的记载364

二、圭表的应用365

三、圭表与《周髀算经》367

第二节 圭表的改进368

一、表高的变化368

二、圭表安装的改进369

三、圭表结构及附件370

第三节圭表与盖天说宇宙论372

一、历法中节气的确定373

二、地中与千里一寸373

第四节 郭守敬的四丈高表与景符375

第五节 日晷377

第六节 宋代日晷379

第七节 早期日晷发展的问题380

第八节 元代日晷381

一、西域仪象中的两件仪器381

二、郭守敬的仰仪382

第九节 明末及清代的晷仪384

一、晷仪384

二、星晷和月晷385

三、墙面东西日晷386

第十二章漏刻387

第一节 时间及其测量387

第二节 日和时的单位388

一、日的单位388

二、时间及其单位388

第三节 计时仪器的要求389

一、计时仪器与时间标准389

二、计时仪器与天文学的关系390

第四节漏刻概况391

一、漏刻发展沿革391

二、漏刻的其他形式392

第五节 漏刻刻箭的使用393

一、刻箭的分划394

二、刻箭浮沉次数396

第六节 一级漏刻396

一、概说396

二、西汉漏刻397

第七节 多级漏刻402

第八节 漫流分水漏刻的发明403

第九节 沈括的漏刻405

一、沈括漏刻构造的讨论407

二、日长能否测定的讨论409

第十节元、明、清漏刻411

第十一节 称水漏刻413

第十二节 影响漏刻计时精度因素的认识416

一、温度416

二、水质的要求419

第十三节 百刻与十二时辰制419

一、十二时辰制的由来419

二、十二时辰制与百刻制的配合421

第十四节 古代的时间管理工作422

第十三章 浑仪425

第一节 天体测量学发展对仪器的要求425

第二节 浑仪的前身和雏形426

一、璇玑玉衡的讨论427

二、从璇玑玉衡到浑仪428

第三节 浑仪的基本构造430

一、六合仪430

二、三辰仪431

三、四游仪432

第四节 浑仪的发展433

一、原始的浑仪433

二、张衡的浑仪435

三、孔挺的浑仪436

四、晁崇和解兰的太史候部铁仪437

五、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438

六、一行与梁令瓒的黄道游仪439

七、宋代浑仪440

八、金元明清浑仪446

第五节 有关浑仪的一些问题456

一、中国古代浑仪发展的一个特点456

二、浑仪的制造工艺与周、径尺寸457

三、窥衡望筒孔径大小与周日轮457

四、浑仪观测误差的来源458

五、浑仪观测中赤、黄道坐标系的坐标值459

六、古代分数记数表示法461

第十四章 浑象462

第一节 浑象的由来463

第二节 张衡的浑象464

第三节 历代浑象466

一、三国至隋以前浑象466

二、隋唐北宋的浑象468

三、元浑象473

四、明清浑象474

第十五章 古代天文台及天文仪器478

第一节 古代天文台478

第二节 现存的两座古代著名天文台481

一、登封观星台481

二、北京古观象台483

第三节 各地方的天文建筑、仪器485

一、曾建天文、观星台处的记载485

二、安置漏刻的场所486

三、袁州谯楼489

第十六章 其他天文仪器491

第一节航海天文仪器491

一、中国古代航海天文的起源与发展491

二、牵星术与牵星板491

三、航海用天文计时仪器493

第二节 其他型式的漏刻494

一、盂漏494

二、田漏495

三、沙漏495

四、辊弹漏刻、星丸漏、碑漏496

五、火钟497

第三节 西城仪象498

一、咱秃哈剌吉(汉译混天仪)498

二、咱秃朔八台(汉译测验周天星曜之器)498

三、苦来亦撒麻(汉译浑天图)498

四、苦来亦阿儿子(汉译地理志)499

五、兀速都儿剌不(汉译定昼夜时刻之器)499

第四节 郭守敬的天文仪器500

一、郭守敬创制的天文仪器500

二、郭守敬天文仪器的特点504

三、郭守敬天文仪器在明代的应用505

第五节 覆矩、覆矩图及其他505

一、覆矩505

二、覆矩图506

三、铁勒是否施测过507

四、有无覆矩仪的解释508

第十七章 清代天文仪器509

第一节 明末及清代天文仪器仍用肉眼观测509

第二节清制大型天文仪器512

一、赤道经纬仪512

二、黄道经纬仪513

三、地平经仪513

四、地平纬仪(即象限仪)514

五、纪限仪(亦称距度仪)515

六、天体仪516

七、地平经纬仪516

八、玑衡抚辰仪517

第三节 清代的一些小型天体测量仪器518

一、测角仪器类518

二、晷仪519

三、测量仪器521

四、演示仪器521

参考文献523

总跋527

补记5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