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童庆炳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5843X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本书的学术旨趣1
二、各种方法论解释的可能与限制3
三、社会心理视角的必然性7
第一编 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关系的理论探讨7
第一章 恩格斯晚年的中介论和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17
一、保尔·巴尔特的书和庸俗社会学的流行18
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20
三、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论的重新审视26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34
一、“五项因素公式”的意义与由来34
二、社会心理与艺术活动39
三、解释的尝试——以法国18世纪的戏剧文学和绘画为例44
第三章 社会心理的性质及其与艺术文体的关系49
一、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中介49
二、作为一般中介的社会心理53
三、作为特殊中介的艺术文体58
第四章 创作主体与社会心理63
一、创作主体的规定性及其内在结构63
二、内化:社会心理作用于创作主体的机制69
三、悖论:创作主体对社会心理的适应与抗拒74
第五章 艺术形式与社会心理80
一、艺术形式、内容、题材及其边界线80
二、社会心理吁求艺术形式87
三、艺术形式征服社会心理92
第六章 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97
一、艺术趣味的特点、功能和系统97
二、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106
三、艺术趣味的优化和建康社会心理的培育111
第七章 文艺思潮与社会心理116
一、文艺思潮及其形成116
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思潮与社会心理123
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社会心理129
第二编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139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学的文化心理基础139
一、士人人格结构与两大诗学系统139
二、士人的基本焦虑与心境的诗化152
第二章 魏晋“文学的自觉”与士人心态之关系168
一、导致“建安风骨”之诸因素169
二、“建安风骨”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文学的自觉”之关系173
三、“正始之音”与士人精神之沉落177
四、“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之比较184
五、“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在六朝诗歌发展过程中之地位189
第三章 唐代士人心态的演变及其对古文理论的影响194
一、唐前期士人心态与古文理论194
二、唐后期士人心态与古文运动205
第四章 北宋诗文理论的学术背景及社会心理内涵217
一、北宋三派诗文理论及相应之“道”论218
二、北宋文学理论的社会心理内涵231
第五章 道学的社会心理内涵及其对宋明诗学之影响245
一、道学的学术品格与士人的社会心态246
二、“孔颜乐处”与诗意境界251
三、龙“诗”与“思”之相通处256
四、道学精神对明中叶以后文学观念的重要影响263
第三编 中国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278
第一章 政治焦虑的审美置换278
一、晚清抑或20世纪初?279
二、政治焦虑的审美置换280
三、文体杂糅与互文体性284
四、维新梦境中的开国圣贤——黄克强288
五、有疑问的现代游侠——老残290
六、种族革命的豪杰——狄必攘297
七、狄必攘与“五四”以来小说人物302
八、审美置换作为修辞术305
第二章 共时化变形思维与历史真实309
一、“五四”时代卡里斯马典型309
二、狂人、共时化变形与吃人312
三、三方僵局语境中的共时化变形思维317
四、狂人作为“五四”卡里斯马典型323
五、共时化变形思维与文化破型327
六、共时化变形作为修辞术328
第三章 双重文本间的现代“原忧”333
一、有关的批评和反批评334
二、浪漫乌托邦335
三、父子冲突338
四、中国知识分子与“原忧”342
五、沈之菲与现代“原忧”348
六、双重文本性351
第四章 重复与转型再生焦虑355
一、文本对焦虑的重复叙述355
二、左翼作家的转型再生焦虑358
三、重复、双重效果与自虐365
四、自动重复结构与双重资格认同366
五、重复与文化中的权力372
第五章 新文化幻想与主体幻觉374
一、新文化幻想与“新人”典型374
二、四种“新人”典型378
三、宋东山与公有化381
四、产业工人秦德贵386
五、梁生宝的意义387
六、梁生宝与主体幻觉392
第六章 转型再生辩证法与历史主体的生成395
一、林道静与知识分子的负罪—赎罪模式396
二、朱老忠与农民的原过—改过模式400
三、吴琼花与妇女的赎身—回报模式403
四、李双双与妇女的伪名—正名模式408
五、理性主义历史动力学412
六、转型再生辩证法的特征以及美学与文化意义415
第四编 俄国文学和俄国社会心理423
第一章 中国文学和俄国文学社会心理基础的相通性423
第二章 俄国文学主人公的演变和俄国社会心理的变化433
一、恰茨基——智慧的觉醒和智慧的痛苦434
二、奥涅金——20年代俄国社会意识的觉醒439
三、毕巧林——30年代的“多余人”445
四、奥勃洛莫夫——40年代俄国民族心理的扭曲451
五、巴扎罗夫——60年代的新人456
第三章 托尔斯泰的创作和俄国农民心理469
一、列宁论托尔斯泰和社会心理批评469
二、托尔斯泰创作的矛盾和俄国农民心理471
三、托尔斯泰的艺术独创性和俄国农民心理476
四、托尔斯泰艺术思维的变化和俄国农民心理480
五、托尔斯泰的美学思想和俄国农民心理487
第四章 俄苏文学创作和世纪之交的俄国社会心理496
一、高尔基的《仇敌》、《母亲》和工人阶级的心理497
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哥萨克农民的心理505
三、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俄国知识分子的心理512
后记519
热门推荐
- 3073509.html
- 557009.html
- 1132603.html
- 432217.html
- 654603.html
- 508640.html
- 2438107.html
- 3833791.html
- 2305491.html
- 26367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3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4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2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3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4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3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9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5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