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抑郁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龚绍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452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8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629页
- 主题词:抑郁症-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抑郁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抑郁症的概论和分类分型1
第一节 抑郁症的概论1
一、什么是抑郁症1
二、正常人的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4
三、抑郁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5
(一)抑郁症的发病率5
(二)抑郁症的患病率6
四、抑郁症的识别率、诊断率、治疗率8
五、抑郁症导致的损失和危害9
(一)劳动能力丧失9
(二)经济损失9
(三)自杀行为10
(四)伤害、杀害亲人行为12
(五)损害自己和他人名誉的言行12
(六)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可传染给家人12
(七)抑郁症患者可引起经济纠纷12
第二节 抑郁症的分类12
第三节 抑郁症的亚型14
第四节 抑郁症各亚型的概念14
一、迟滞型抑郁症14
二、木僵型抑郁症15
三、激越型抑郁症15
四、急性和慢性抑郁症15
五、轻中重度抑郁症16
六、伴或不伴忧郁特性的抑郁症16
七、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7
八、伴协调和伴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7
九、单次抑郁症18
(一)非典型抑郁症18
(二)隐匿性抑郁症18
(三)难治性抑郁症18
(四)纯粹性抑郁症19
(五)抑郁谱系疾病19
(六)非家族性抑郁症19
十、复发性抑郁症和单相抑郁症19
(一)复发性短暂抑郁症19
(二)月经周期性抑郁症19
(三)产后抑郁症20
(四)季节性抑郁症20
(五)单相抑郁症21
十一、双相抑郁症21
(一)双相抑郁Ⅰ型21
(二)双相抑郁Ⅱ型21
(三)双相抑郁快速循环型21
十二、A、B、C型抑郁症22
十三、持续性心境障碍22
(一)恶劣心境22
(二)环性心境22
第五节 国内外抑郁症的分类分型23
一、ICD-10(国际)抑郁症分类分型23
二、DSMⅣ(美国)抑郁症分类分型25
三、CCMD-3(中国)抑郁症分类分型27
第六节 脑器质性病变所致或伴发的抑郁28
一、恶性肿瘤、脑瘤所致或伴发的抑郁28
(一)癌症前后出现的抑郁28
(二)颞叶肿瘤所致抑郁29
(三)脑基底深部肿瘤、间脑脑炎、间脑外伤所致周期性抑郁29
二、脑卒中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0
三、多发性硬化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31
四、脑变性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1
(一)亨廷顿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1
(二)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1
(三)帕金森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2
第七节 精神活性物质、药物、物质应用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3
一、酒中毒、酒依赖所致情感障碍33
(一)急性醉酒所致情感障碍33
(二)病理性醉酒伴发的情感障碍33
(三)戒酒所致抑郁33
(四)酒依赖伴发的抑郁33
二、各种药物所致情感障碍34
(一)镇静催眠药慢性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4
(二)镇痛药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4
(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应用和戒断所致情感障碍35
(四)抗焦虑药戒断所致抑郁35
(五)激素类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5
(六)抗结核病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6
(七)抗高血压药物及心血管药物应用所致抑郁36
(八)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7
(九)口服避孕药所致抑郁37
(十)抗震颤麻痹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7
(十一)中枢抗胆碱能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7
(十二)胆碱酯酶抑制剂应用所致抑郁37
(十三)抗疟原虫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7
(十四)抗血吸虫病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8
(十五)抗肿瘤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8
(十六)抗偏头痛药物应用所致抑郁38
(十七)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所致或伴发的抑郁38
(十八)抗抑郁药物应用所致情感障碍39
三、工业物质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9
(一)慢性铅中毒所致抑郁39
(二)锰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9
(三)二硫化碳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9
(四)汽油急慢性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9
(五)有机磷酸酯类农药慢性中毒所致抑郁39
(六)慢性有机汞中毒所致情感障碍39
第八节 各种躯体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40
一、内分泌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40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抑郁40
(二)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40
(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所致抑郁40
(四)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40
(五)妊娠所伴发的抑郁40
(六)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所致情感障碍40
(七)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艾迪生病)所致情感障碍41
(八)脑下垂体功能亢进所致情感障碍41
(九)脑下垂体功能减退所致抑郁41
二、代谢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41
(一)糖尿病伴发的抑郁41
(二)电解质代谢障碍所致抑郁41
三、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情感障碍42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所致情感障碍42
(二)艾滋病伴发的抑郁42
(三)各种脑炎所致抑郁43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抑郁43
(五)其他感染疾病所致抑郁44
四、内脏器官疾病所致情感障碍44
(一)肺性脑病所致情感障碍44
(二)肝性脑病所致情感障碍44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所致或伴发的情感障碍45
(四)风湿性心脏病伴发的抑郁47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情感障碍47
(六)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情感障碍47
(七)透析治疗所致抑郁48
五、全身性红斑狼疮所致抑郁48
六、血液病所致情感障碍48
(一)恶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48
(二)缺铁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48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所致情感障碍48
(四)白血病所致情感障碍49
(五)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致抑郁49
七、营养物质缺乏所致情感障碍49
(一)维生素B族缺乏所致情感障碍49
(二)烟酸缺乏所致情感障碍49
(三)维生素B1缺乏所致抑郁50
(四)维生素C缺乏所致抑郁50
(五)叶酸缺乏所致抑郁50
第九节 各种精神疾病所致或伴发的抑郁51
一、精神分裂症所致或伴发的抑郁51
二、分裂情感性障碍时的情感障碍52
三、精神分裂症后抑郁53
四、各种神经症所致或伴发的抑郁55
(一)焦虑性神经症(焦虑症)伴发的抑郁56
(二)抑郁性神经症(心境恶劣)56
(三)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伴发的抑郁58
(四)恐怖性神经症伴发的抑郁58
(五)强迫性神经症伴发的抑郁59
(六)人格解体神经症伴发的抑郁59
五、人格障碍伴发的抑郁60
(一)循性型人格障碍60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无情型或悖德型人格障碍)60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60
(四)强迫型人格障碍60
(五)被动依赖型人格障碍60
(六)依赖型人格障碍61
六、边缘型抑郁综合征61
(一)恐惧-焦虑反应伴发的抑郁61
(二)类癔症性心境恶劣伴发的抑郁61
(三)内源形态性抑郁症61
七、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致抑郁61
八、适应障碍所致抑郁62
第二章 抑郁症的神经和生化基础68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68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68
(一)中枢神经系统脑的部分68
(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部分69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70
(一)脑神经71
(二)脊神经71
(三)自主神经(内脏运动神经或植物神经)71
三、脑的组成78
第二节 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81
一、神经元结构81
二、神经元功能85
第三节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85
一、突触联系85
二、功能性联系86
第四节 神经信息的传递88
一、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89
(一)合成去甲肾上腺素(NE)的细胞、地点和存放90
(二)合成NE的过程和条件90
(三)NE的存储和条件90
(四)NE的释放和条件91
二、神经细胞内的信息传递91
(一)受体、信使、配体、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91
(二)NE进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91
(三)NE作用于α1受体进行细胞内信息传递的过程93
(四)NE作用于突触前膜α2受体的信息传递的过程94
第五节 参与情感活动的神经组织及联系95
一、颞叶与情感95
二、额叶与情感97
三、扣带回与情感98
四、岛叶、梨状区与情感99
五、隔区与情感99
六、杏仁核复合体与情感99
七、海马与情感100
八、胼胝体与情感101
九、脑岛与情感101
十、小脑与情感102
十一、基底节与情感102
十二、顶叶与情感102
十三、丘脑边缘系统与情感102
(一)参与抑郁症发生的机制103
(二)参与边缘系统的组成103
(三)参与感觉整合和转运功能106
(四)参与觉醒、睡眠、意识的功能106
十四、下丘脑与情感106
(一)参与情绪(或情感)表达功能106
(二)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106
(三)参与觉醒睡眠调节机制106
(四)参与脂肪代谢的调节107
(五)是体温调节中枢107
(六)与垂体内分泌有关107
十五、中脑与情感107
(一)中脑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联系107
(二)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109
(三)影响乙酰胆碱合成的因素109
(四)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109
(五)乙酰胆碱受体的类型110
(六)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111
(七)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联系113
(八)边缘系统中脑回路参与HPA、HPT功能114
(九)中脑参与觉醒活动116
(十)中脑参与眼、头、颈、骨骼肌等活动116
十六、脑桥、延髓与情感116
(一)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抑郁情绪116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抑郁症118
(三)神经递质5-HT、NE、DA、Ach之间的关系119
(四)神经递质与情绪、行为、睡眠、饮食、性功能、内分泌、血压、体温等的关系120
(五)神经递质与前列腺素、环磷酸腺苷及环鸟一磷的关系123
第三章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127
第一节 儿茶酚胺学说及受体学说127
一、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27
(一)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三种单胺的合成代谢过程128
(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131
二、去甲肾上腺素β、α2受体敏感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33
三、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增强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33
第二节 5-羟色胺学说和受体学说135
一、5-羟色胺功能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35
(一)5-羟色胺的合成代谢过程136
(二)影响5-羟色胺合成代谢的因素137
(三)影响5-羟色胺释放的因素138
(四)影响5-羟色胺再摄取的药物138
(五)影响5-羟色胺受体的药物139
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受体及功能139
(一)5-羟色胺1A(5-HT1A)受体139
(二)5-羟色胺1A(5-HT1A)自身受体140
(三)突触前膜5-HT1A自身受体超敏上调和突触后膜5-HT1A受体低敏下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0
(四)5-羟色胺1B(5-HT1B)受体的作用141
(五)5-羟色胺1C(5-HT1C)受体超敏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发生的学说141
(六)5-HT1Dα受体的作用141
(七)5-HT1Dβ受体的作用142
(八)5-HT1D受体的作用142
(九)5-HT1F受体的作用142
(十)突触后膜5-HT2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2
(十一)突触后膜5-HT2A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3
(十二)突触后膜5-HT2B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3
(十三)突触后膜5-HT2C受体超敏上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3
(十四)突触后膜5-HT3受体低敏下调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3
(十五)5-HT4受体的作用144
(十六)5-HT5A、5-HT5B受体的作用144
(十七)5-HT6受体的作用144
(十八)5-HT7受体的作用144
(十九)突触前膜α2异位受体兴奋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44
三、中枢5-羟色胺的功能145
(一)中枢5-HT含量与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发病有关145
(二)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睡眠障碍有关146
(三)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性功能障碍有关146
(四)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易激惹、攻击行为有关146
(五)中枢5-羟色胺含量下降与疼痛发生有关147
(六)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感觉迟钝、感觉减退有关147
(七)中枢5-羟色胺增加与紧张、重复性运动行为有关147
(八)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体温升高有关147
(九)中枢5-羟色胺能调节下丘脑-垂体内分泌活动147
(十)中枢5-羟色胺含量增加与食欲下降有关147
四、5-羟色胺功能下降的抑郁症发生学说的依据147
五、5-羟色胺功能增强的抑郁症发生学说148
第三节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和表达下降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50
第四节 多种胺代谢障碍学说151
第五节 乙酰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功能平衡失调学说153
一、学说的依据153
二、影响Ach合成的药物155
三、影响Ach释放的药物155
四、M型受体阻断剂155
五、N型受体阻断剂156
六、M型受体激动剂156
七、N型受体激动剂156
八、不支持此学说的研究156
第六节 神经内分泌障碍学说157
一、抑郁症HPA轴功能亢进学说157
二、抑郁症HPT轴功能减退学说159
第七节 细胞因子增多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学说161
一、细胞因子增多学说的依据162
二、细胞因子增多导致抑郁症发生的机制163
第八节 抑郁症的神经肽发病机制学说165
一、中枢神经中神经肽Y水平下降导致抑郁症的发生165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升高导致抑郁症的发生166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167
四、抑郁症与P物质167
第四章 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170
第一节 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知识170
一、生殖细胞的组成171
二、染色体的组成171
三、DNA和RNA的组成及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176
四、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179
五、亲代之间的遗传信息的传递180
第二节 亲代之间遗传信息的遗传方式183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183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185
三、性连锁隐性遗传方式187
四、性连锁显性遗传方式190
五、Y致病基因遗传方式191
六、多基因遗传方式191
第三节 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192
一、基因突变192
二、基因连锁和交换193
三、染色体畸变195
第四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病因学研究196
一、情感障碍群体患病率的调查196
二、情感障碍家族患病率的调查197
三、双生子情感障碍同病率的研究199
四、寄养子的亲生父母及寄养父母情感障碍的研究201
五、转录基因活性的研究202
六、关联性研究203
七、情感障碍易患基因位置的研究204
第五节 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研究205
一、常染色体单基因不完全外显遗传方式205
二、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206
三、多基因遗传方式207
四、异质性遗传方式214
五、基因突变遗传方式215
第六节 情感障碍的神经结构及功能改变的研究217
一、脑结构发生改变217
二、脑功能发生改变220
第七节 情感障碍的内分泌病因的研究221
一、雌性激素与抑郁症222
二、雄性激素与抑郁症227
三、生长抑素与抑郁症229
四、褪黑素与抑郁症231
第八节 情感障碍其他生物病因的研究234
一、腺苷蛋氨酸与抑郁症234
二、血清胆固醇与抑郁症235
三、G蛋白与情感障碍237
四、微量元素与情感障碍240
五、同型半胱氨酸与情感障碍241
第九节 情感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243
一、应激的概念244
二、生活事件245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与生活事件246
四、艾森克人格理论与生活事件247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个体差异、生活事件与抑郁症247
六、生活事件与抑郁症250
(一)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与抑郁症发生的关系251
(二)对生活事件的应付方式与抑郁症252
七、支持系统与抑郁症253
第五章 抑郁症各种障碍的表现259
第一节 抑郁症的精神障碍表现260
一、抑郁症的心境障碍表现260
(一)抑郁情绪的内心体验261
(二)愉快感、兴趣感、情感体验减退或消失263
二、认知障碍265
(一)感觉障碍268
(二)知觉障碍270
(三)感知综合障碍270
(四)记忆障碍271
(五)注意力障碍272
(六)思维障碍273
三、意志和行为障碍276
(一)意志减退、精力减退或丧失277
(二)抑郁性木僵277
(三)意志增强278
(四)自伤、自杀行为278
(五)冲动伤人毁物、杀人行为284
四、自知力障碍285
第二节 躯体功能障碍285
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85
二、内分泌功能障碍286
(一)性欲减退、缺乏286
(二)性欲亢进287
(三)月经障碍287
(四)皮质醇分泌功能增强288
(五)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89
(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减少289
(七)生长激素血浆浓度下降290
(八)催乳激素基础浓度增高290
(九)女性黄体生成素血浆浓度下降291
(十)前列腺素分泌增高291
第三节 生化代谢功能障碍291
一、胺类代谢障碍291
(一)血氨代谢障碍291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292
(三)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292
(四)乙酰胆碱能神经递质代谢障碍292
(五)氨基酸代谢障碍293
二、酶类代谢障碍294
(一)单胺氧化酶295
(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295
(三)多巴胺β羟化酶295
(四)肌酸磷酸激酶295
三、脑肽代谢障碍295
(一)P物质295
(二)内啡肽296
(三)脑啡肽296
(四)下丘脑肽296
(五)镇痛素296
(六)生长抑素297
四、环磷酸腺苷代谢障碍297
(一)环磷酸腺苷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297
(二)环化鸟苷酸(CGMP)的研究298
五、水与电解质代谢障碍298
(一)水298
(二)钠298
(三)钾299
(四)钙299
(五)镁299
六、糖代谢障碍299
七、维生素代谢障碍299
(一)维生素C代谢障碍300
(二)烟酸、烟酰胺代谢障碍300
(三)叶酸代谢障碍300
第四节 醒睡节律和睡眠障碍300
一、睡眠障碍300
(一)入睡困难301
(二)早醒301
(三)眼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301
(四)睡眠过多或过度301
二、睡眠障碍的特异性301
三、睡眠的组成302
四、醒睡周期节律发生的机制302
(一)与光照有关302
(二)与神经递质有关303
五、睡眠的重要性304
(一)慢波快波睡眠对人健康的重要性304
(二)睡眠剥夺(deprivation of sleep)对人的危害304
第五节 老年期、更年期、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的临床特点304
一、易导致老年期抑郁症发生的因素305
二、老年期抑郁症(senile depression)特点305
(一)反映心因突出305
(二)自卑观念突出306
(三)孤独感突出306
(四)多疑敏感突出306
(五)记忆力、注意力障碍突出306
(六)躯体不适体诉多突出306
(七)情绪不稳、易激惹突出307
三、“更年期”抑郁症特点307
(一)内分泌功能减退突出307
(二)内抑制功能减退突出308
(三)多疑敏感突出308
四、少年儿童期抑郁症特点308
(一)发病前多有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308
(二)部分儿童抑郁症患者有阳性家族史309
(三)部分抑郁症患儿性格多内向309
(四)表达内心抑郁体验时有此期年龄的特点309
(五)对事物缺乏兴趣309
(六)精神运动性抑制309
(七)发病多有刺激因素310
(八)易激惹,情绪不稳突出310
(九)躯体症状突出310
第六章 抑郁症的诊断314
第一节 抑郁症发作的症状学标准314
一、具有持久情绪低落或情绪抑郁内心体验的症状315
二、面对令人高兴愉快的事物或场合时,内心高兴不起来(情感体验不能)318
三、不能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情感表达不能)319
四、精力不足或缺乏321
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出现的躯体症状322
(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323
(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的躯体症状323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324
六、内分泌障碍出现的躯体症状324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下降的症状324
(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下降的症状325
(三)甲状腺素分泌下降的症状325
七、抑郁症症状之间关系325
第二节 国内外抑郁症发作的症状学诊断标准326
一、CCMD-3诊断标准326
二、DSMⅣ诊断标准327
三、ICD-10诊断标准328
四、三种诊断标准所强调的症状有所不同329
第三节 国内外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330
一、ICD-10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330
二、DSMⅣ抑郁症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333
三、CCMD-3抑郁发作严重程度的诊断标准333
四、三种标准对抑郁症严重程度界定的差异334
第四节 国内外抑郁症亚型的诊断标准335
一、ICD-10情感障碍各亚型的诊断标准335
(一)F33复发性抑郁335
(二)F34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338
二、DSMⅣ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344
(一)296.2X重度抑郁障碍,单次发作344
(二)296.3X重度抑郁障碍,反复发作345
(三)300.4心境恶劣障碍345
(四)301.13环性心境障碍346
(五)296.0X双相Ⅰ型障碍,单次躁狂发作346
(六)296.40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轻躁狂发作347
(七)296.4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躁狂发作348
(八)296.6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混合性发作348
(九)296.5X双相Ⅰ型障碍,最近一次为重度抑郁发作349
(十)296.89双相Ⅱ型障碍349
(十一)293.83心境障碍349
(十二)DSMⅣ对一些问题的说明和规定物质所致心境障碍350
三、CCMD-3情感障碍各亚型诊断标准354
四、情感障碍各亚型三种诊断标准的异同357
第五节 抑郁症的识别及案例358
一、掌握抑郁症临床各种症状的知识358
二、掌握抑郁症发作的国内外诊断标准知识359
三、掌握抑郁症各种亚型的诊断标准知识359
四、掌握抑郁症各亚型的排除诊断标准知识359
五、掌握抑郁症的其他知识360
六、抑郁症案例360
(一)单次发作抑郁症(32.0)360
(二)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相(296.3)364
(三)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型(31.3)371
(四)复发性短暂抑郁障碍(F38.10)376
(五)慢性抑郁症、单次抑郁发作(32.04)378
第六节 抑郁症的诊断步骤381
一、确定有无抑郁发作381
二、确定抑郁的类型382
第七节 抑郁症的生物学诊断387
一、地塞米松抑制实验诊断387
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实验诊断390
三、情感障碍的基因诊断393
第八节 抑郁症的量表诊断393
一、量表种类393
二、量表的评价394
三、汉密顿抑郁量表394
四、量表使用人员的培训395
五、评分可靠性的标志395
六、评定注意事项398
七、因子分析398
八、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内容399
第九节 关于抑郁症一些术语的应用问题399
一、关于“三低症状”用语的使用问题399
二、关于“躁郁症”诊断术语应用的问题401
三、关于“更年期抑郁症”诊断术语的删除问题402
四、关于“反应性抑郁症”诊断术语变更的问题403
五、关于“抑郁性神经症”诊断术语的删除问题404
六、关于“隐匿性抑郁症”用语的应用问题407
第七章 抑郁症的鉴别诊断410
第一节 与抑郁反应的鉴别410
第二节 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412
一、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种情况412
(一)在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影响下出现的抑郁症状412
(二)在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出现与幻觉妄想无关的抑郁症状413
(三)在抗精神病药物影响下出现的抑郁症状413
(四)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出现的抑郁症状413
(五)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不适应生病或病后环境而出现的抑郁症状413
二、抑郁症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几种情况414
(一)在抑郁症病程中出现的精神病性症状414
(二)医师误将抑郁症症状判断为精神分裂症症状414
三、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要点415
(一)临床特征不同415
(二)发生症状的背景不同415
(三)具体症状的鉴别418
(四)从临床综合情况来鉴别422
四、案例427
(一)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伴协调和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427
(二)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432
第三节 抑郁症与分裂情感性障碍的鉴别433
一、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症状发生与消失时间来鉴别434
二、从抑郁症的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与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的精神病性症状来鉴别434
三、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案例435
第四节 抑郁症与脑器质性病变所致抑郁相鉴别436
一、从病史来鉴别437
二、从抑郁心境出现的背景及时间来鉴别437
三、从临床占主导地位的症状来鉴别438
四、从躯体、神经系统和精神检查所发现的问题来鉴别438
五、从实验室检查发现来鉴别438
第五节 大脑各叶损害时所出现的局灶性精神和神经症状群439
一、脑中央前区损害的综合征439
(一)运动区(Brodmann 4区)损害的症状440
(二)运动前区(Brodmann 6区)损害的症状440
(三)额眼区(Brodmann 8区)损害的症状440
(四)运动性语言区[Brodmann 44、45区,又叫布洛卡(Broca)区]损害的症状440
(五)额中回[Brodmann 8、9区,又叫恩特(Enter)区,是书写时手指协调运动的神经中枢]损害的症状441
二、前额区损害的综合征441
(一)个性改变441
(二)智能障碍441
(三)记忆障碍441
(四)视觉认识障碍441
(五)注意力分散441
(六)思维障碍442
(七)情感淡漠442
(八)意志行为缺乏442
(九)言语动作障碍442
(十)共济活动失调442
(十一)原始自动症442
(十二)执行目的性行为发生障碍442
(十三)额叶失用症442
三、颞叶损害综合征443
(一)感觉性失语443
(二)命名性失语443
(三)物质类型记忆损害444
(四)音乐感知障碍444
(五)听觉失认症444
(六)幻听444
(七)颞叶癫痫444
(八)颞叶的钩回癫痫发作444
(九)视觉障碍445
(十)复合性幻视445
(十一)前庭症状445
(十二)类似K1üver-Bucy综合征445
(十三)听觉遗忘失语症445
四、顶叶损害综合征445
(一)中央后回(Brodmann 1、2、3区)一侧损害的症状446
(二)左侧(优势)半球缘上回和胼胝体损害的症状446
(三)缘上回(39区)损害的症状446
(四)左侧半球顶下小叶(角回、缘上回即39、40区)及邻近枕叶损害的症状447
(五)左侧(优势)半球顶叶损害的症状447
(六)右侧(非优势)半球顶叶损害的症状448
(七)顶叶损害的其他障碍的症状448
五、枕叶损害综合征448
(一)枕叶17区损害的症状448
(二)枕叶18、19区及相邻颞顶叶后部损害的症状449
(三)大脑左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449
(四)大脑右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449
(五)双侧半球枕叶损害的症状449
六、枕叶、枕顶区、枕颞区皮质损害的综合征449
第六节 与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相鉴别450
一、病史451
二、症状451
三、检查451
四、因果关系分析451
第八章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治疗453
第一节 中医关于抑郁症的论述453
一、抑郁症在中医学中的归属453
二、情志疾病所包括的疾病454
三、抑郁症属于情志疾病类别中的郁症455
四、异常七情455
第二节 抑郁症的中医中药治疗457
一、抑郁症的辨证施治457
二、抑郁症辨证治疗方剂的选择458
(一)肝郁气滞型458
(二)肝郁气滞血瘀型458
(三)肝郁痰结型459
(四)肝郁伤阴心脾双虚型459
(五)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460
(六)肝肾阴虚型460
(七)肾阳亏损型461
(八)肝肺双郁型461
(九)心脾双虚型462
(十)肝肾心脾气血亏损型462
第三节 抑郁症的中医心理治疗463
一、情志相胜法464
(一)以喜胜忧法465
(二)以怒胜思法467
二、移精变气祝由法468
(一)释疑疗法469
(二)易性疗法470
(三)移情疗法471
三、开导疗法471
四、顺情遂愿疗法473
五、暗示疗法473
六、讲课疗法475
第四节 抑郁症的西医西药治疗477
一、电休克疗法477
二、音乐疗法478
三、西医的心理疗法481
(一)广义的心理治疗482
(二)狭义的心理治疗482
(三)特殊的心理治疗484
1.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疗法484
2.认识领悟心理疗法504
3.暗示疗法506
4.催眠暗示疗法509
5.行为疗法与行为分析疗法513
四、抑郁症的西药治疗519
(一)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19
(二)三环类抗抑郁制剂522
1.丙米嗪522
2.阿米替林524
3.多虑平525
4.普罗替林526
5.氯米帕明527
6.三甲丙米嗪527
(三)四环类抗抑郁制剂528
1.曲唑酮528
2.米安色林530
3.马普替林531
(四)新型抗抑郁药533
1.氟西汀533
2.帕罗西汀538
3.舍曲林541
4.氢溴酸西酞普兰543
5.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545
6.文拉法辛546
7.安非他酮549
8.达体朗550
9.甲磺酸瑞波西汀552
10.米氮平553
11.马来酸氟伏沙明555
12.盐酸度洛西汀557
(五)抗焦虑药:坦度螺酮559
五、基因类型与抗抑郁药的选择560
六、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562
七、伴有精神病理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治疗565
八、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治疗565
第九章 抑郁症发病和复发的预防573
第一节 抑郁症发病的预防573
一、家族遗传因素的预防573
(一)谨慎选择配偶573
(二)患者子女患情感性障碍的预计风险率的评估575
二、药物遗传性损害的预防577
三、保障孕妇胎儿的营养供给577
四、孕妇应避免生气生病和接受射线电磁波辐射577
五、关注子女的气质个性的倾向578
六、避免子女在童年遭遇不幸578
七、个人应尽量避免不良生活事件影响的积累579
(一)学会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方法579
(二)恰当评估个人的能力579
(三)改造个性,加强个人涵养580
(四)培养兴趣爱好580
(五)建立支持系统580
(六)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饮食调配适当581
(七)学习有关抑郁症知识,提高认识抑郁症的能力581
第二节 抑郁症复发的预防581
一、抗抑郁药物巩固治疗582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582
三、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583
四、参加各种文艺社交活动584
五、饮食得当584
六、起居有常585
七、居室明亮、阳光充足585
八、正确对待名利得失585
第一版后记587
后记588
热门推荐
- 3306753.html
- 2711373.html
- 2245406.html
- 937914.html
- 3454693.html
- 988828.html
- 2975894.html
- 491224.html
- 57247.html
- 14943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5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7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1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5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4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04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64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75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8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