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方法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4286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社会调查-调查方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方法 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 论方法1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9
第1章“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9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10
一、两种调查的区分10
二、为什么曾经没有社会学,却一直有社会调查12
三、提出“社会学调查”概念的理由13
四、社会学调查问卷的设计:必不可少的五种假设17
五、笔者的选择与反思21
第二节“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23
一、调查一个现象就是提出一个“元假设”23
二、提出元假设,首先需要“确立两极”26
三、元假设:写上一个,就是排除许多28
四、调查内容的元假设,可能成为一种诱导29
五、光谱式理解是一切调查的基础30
六、“元假设”概念的学术意义31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34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35
一、背景: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35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37
三、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38
四、改进的建议:为被访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40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41
一、我究竟要调查什么41
二、这是一个问题吗42
三、笔者的选择44
四、容易出现的失误46
五、笔者的反思48
六、确定选题的策略考虑48
七、清晰地表述调查的目标49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52
一、理论之必要52
二、理论的挑选53
三、直接套用理论的初始考虑55
四、应用理论的其他可选方法58
五、应用理论其实是一种改造59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60
一、防止单向的相关假设60
二、提出一些否定的相关假设61
三、重视潜在的相关假设62
四、相关假设是社会学问卷的灵魂63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67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67
一、非专业人员的误解67
二、初学者的误解68
三、凑题,问卷设计的大忌69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70
一、笔者的主要理由71
二、慎用“其他”选项——半开放题讨论74
三、启示:操作决定质量76
四、推论:严格限用“原因提问”77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80
一、观念调查不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80
二、观念调查的问卷设计的原则82
三、操作建议85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91
一、社会学调查,绝不允许“事后假设”91
二、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界限92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95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95
一、抽样终端:从“单独个人”走向“社会基本单位”96
二、抽样框:从追求代表性走向力争信息无限丰富98
三、代表性:从“抽象人”走向“社会人”100
四、代表什么:从“总体”走向“整体”101
五、小结与引申103
第二节“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104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104
二、“居住区”:中国的抽样基本单位106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108
一、调查点的核实与落实108
二、在册居住者的抽样操作109
三、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111
四、把大学也作为“居住区”来抽样113
五、农村居住者的抽样操作116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117
一、概述117
二、技术上的意义118
三、认识论上的意义119
四、学科意义:社会学与统计学,谁服务于谁120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121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法121
二、网站调查样本的社会阶层分布严重偏离实况124
三、网站调查的样本偏差带来的认知谬误127
四、网站调查兴旺及其恶果的社会文化原因127
五、网站调查的非科学性129
六、发展建议131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136
第一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136
一、课题负责人必须亲力亲为、贯彻始终136
二、调查组长,至关重要137
三、“委托调查”的利弊得失138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139
一、是否借助行政权力139
二、调查组住在哪里140
三、先去哪里140
四、落实“访谈室”141
五、进入现场之后的全方位沟通142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143
一、调查周期及其结果143
二、调查员的选择与培训144
三、现场使用的各类记录表格145
四、弹性安排调查进度145
第四节 访谈146
一、访谈前的现场准备146
二、现场环境的维护147
三、调查员的操作规程148
四、调查员的当场解答149
五、组长的操作规程150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151
一、调查员的使用151
二、调查的财务154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159
第一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159
一、操作过程160
二、给被访者的邀约信161
三、提高邀约成功率的策略162
四、邀约式调查的适用性163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163
一、如何打消中国人的普遍顾虑164
二、化解顾虑的操作经验166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168
一、文化优势168
二、技术优势172
三、局限性173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175
一、“应答缺失率体系”175
二、学术意义176
三、解决之道177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181
第7章 中篇引言181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181
一、社会学文献的现状182
二、人类学的经验183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184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186
一、“田野”186
二、“民族志”186
三、“定性研究”、“质性研究”和“定性调查”187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188
一、为什么非要进行定性调查188
二、我们只存在于比较之中189
三、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190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194
第一节“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194
一、“求同法”,其实只是开放的问卷195
二、从“求同法”走向“求异法”198
三、“求全法”是定性调查的最高境界200
四、层次划分的学术意义202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204
一、问题的提出204
二、笔者的前提207
三、信息饱和原则207
四、最大差异选择211
五、方法论意义:有没有代表性,还是究竟代表什么215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219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221
一、理论准备:笔者的教训221
二、文献检索:书与“人”223
三、扎根理论225
第二节 设计之源229
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倾向229
二、不是设计要开放,而是要开放地去设计232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234
一、何为“研究问题”234
二、研究问题:理论的普适性与本土性的考虑235
三、提出问题的实例239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241
一、研究内容的确定241
二、访谈提纲利弊谈242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244
一、“踩点”244
二、试访谈,试什么246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248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248
一、社区考察简介249
二、为什么要采用它:“红灯区”调查的案例252
三、操作方法的独特之处253
四、多时空点的社区考察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254
第二节“进入”256
一、“入住”257
二、“环顾”260
三、“接触”262
四、进入方式的总结与分析275
第三节“切入”276
一、关键人物与关键时刻277
二、消除对方的疑虑278
三、平等与交换280
四、将心比心282
五、要“脸皮厚”283
六、处理好微妙关系284
七、研究的距离284
八、“切入”的讨论285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286
一、定时定点的监测与统计:对于规模、经营情况的观察286
二、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288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物表现的观察290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295
一、耳闻、聊天、体验:体现不同互动情境下主体呈现的三个层次295
二、共述:聊天调查297
三、共景:旁听调查302
四、共情:体验与感悟307
五、三种方法的意义:实践“主体构建”的视角310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314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315
一、就访谈的深度而言315
二、就访谈的情境而言317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319
一、共同讨论的两大意义319
二、深度访谈的若干实施策略322
三、不会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327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330
第一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330
一、座谈会是本土的概念330
二、座谈会的分类331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333
一、首先要考虑话题的适用性333
二、参加者的选择335
三、主持人要能围绕主题激发讨论335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336
一、相互“壮胆”,激发主体性337
二、相互刺激,激发自然情境337
三、避免一言堂和随声附和338
四、避免官场化338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339
第13章“现场反思”方法341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341
一、录音341
二、做笔记345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348
第三节 现场分析350
一、分析方法的总体考虑350
二、个案式分析与主题式分析352
三、资料的编码353
四、资料的汇总356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358
一、社会性别差异对于研究的影响不容忽视359
二、年龄、身份(社会背景)和经验364
三、性格、个人魅力与处世能力365
四、审视研究者的生活逻辑368
五、讨论与小结370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371
一、理论的认识371
二、操作上的考察标准372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377
第14章“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377
第一节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378
一、“性科学”主流地位的建立378
二、“性”的建构思想的发展380
三、“主体”的提出382
第二节“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383
一、视角的分野383
二、“主体建构”视角中的“性”384
三、新视角的意义386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387
一、对于西方理论的筛选387
二、笔者的初步尝试392
三、关于“性”研究本土化的讨论395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39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99
一、社会调查中研究伦理的缺失399
二、笔者的调查经验与反思401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402
一、社会调查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换403
二、研究伦理的贯彻有利于提高调查质量404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406
一、知情同意406
二、尊重和平等410
三、无伤害与受益411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412
一、报酬问题对于样本选择与数据“真实性”的影响412
二、调查者与被访者的关系亲密度对于调查质量的影响412
三、研究者的伪装问题对于调查互动过程的影响413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414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416
一、调查过程中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之间可能的冲突416
二、“红灯区”调查:笔者对于道义责任的思考与选择417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419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421
第一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421
一、在学理的层次上421
二、调查,只能获得“主诉的真实”424
三、问卷法与访谈法用来获取主诉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425
四、两种方法的“命门”其实也是一样的427
五、无测谎,不调查429
六、谎非谎,测非测431
第二节“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432
一、文献的简要回顾433
二、笔者的“分析主义”立场434
三、双方的区别其实没有那么大437
四、学术争论,也有社会建构的成分438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438
一、定性调查作为定量调查的准备439
二、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440
三、定性调查中加入定量调查443
四、定性资料的量化444
五、两种资料的互相印证445
六、发展方向:整合446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450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451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453
一、时空设置454
二、人际关系设置455
三、电脑技术设置456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456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459
一、过程控制的性质459
二、对于社会学方法的光谱式理解460
三、走向整合462
热门推荐
- 1707268.html
- 245498.html
- 2062681.html
- 3220420.html
- 1614147.html
- 780542.html
- 2352306.html
- 2215853.html
- 709983.html
- 3442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8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57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9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95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0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48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8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0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