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中
  •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630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92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5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1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1

一、三民主义教育思潮之先声1

二、“党化教育”内容的转换3

三、三民主义教育的倡行4

四、三民主义教育的蜕变7

第二节 蒋介石的教育主张10

一、论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11

二、教育是民族一切活力之源12

三、养成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14

四、教育失败,全盘皆输17

第三节 陈果夫和陈立夫的教育主张20

一、培植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方针21

二、兴办教训合一的教育24

三、教育改革及其途径28

第四节 朱家骅的教育主张29

一、把世界文化迎头赶上30

二、教育、训育须打成一片32

三、厉行整顿与改进教育34

第五节 三民主义教育思潮评价39

一、促进了学校教育发展39

二、一党专制的特质41

三、教育思想的严格控制42

第二章 教育独立思潮45

第一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酿成45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45

二、教育独立的理论设计46

三、教育独立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49

四、大学区制与学术独立试验52

第二节 蔡元培的教育独立主张54

一、论教育行政独立54

二、论教育经费独立56

三、论以美育代宗教58

四、论学术独立、思想自由61

第三节 胡适的教育独立主张64

一、教育须独立于政党和官府65

二、学术须独立,言论要自由68

三、治学的“独立精神”70

四、教会学校不得实施宗教教育70

第四节 教育独立思潮的历史作用72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特质72

二、针砭“党化教育”73

三、促进了教育与科学事业发展74

四、提高了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76

第三章 乡村教育思潮78

第一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78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形成及其渊源79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流派81

第二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改进实验83

一、乡村改进实验的蓝图83

二、昆山县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过程86

三、乡村改进实验的效果与影响87

第三节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改造实验89

一、改造乡村教育的必要性89

二、创办晓庄学校,开展乡村教育实验92

三、创办工学团,坚持乡村教育改造实验94

第四节 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建设实验96

一、从事乡村建设的构想96

二、实施“四大教育”98

三、运用“三大教育方式”100

第五节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验103

一、从“乡治”到“乡村建设”104

二、乡村建设的理论体系105

三、乡村建设的组织形式106

四、课程设置与活动方法109

第六节 乡村教育思潮的性质和地位111

一、乡村教育思潮的社会性质112

二、乡村教育思潮的历史地位114

第四章 民众教育思潮116

第一节 民众教育思潮的确立及演进116

一、“民众教育”的提出116

二、民众教育思潮的形成和确立117

三、民众教育运动的扩展118

四、民众教育的政治化及其衰落119

第二节 民众教育诸流派及其主张120

一、官方的民众教育主张120

二、江苏教育学院的民众教育主张123

三、平民教育派的民众教育观127

四、乡村建设派的民众教育观128

五、其他人士的民众教育观130

第三节 俞庆棠、高阳和陈礼江的民众教育思想133

一、俞庆棠的民众教育思想133

二、高阳的民众教育思想139

三、陈礼江的民众教育思想143

第四节 民众教育思潮的评价146

一、民众教育思潮的基本属性问题146

二、民众教育的政治倾向问题149

三、民众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151

第五章 生活教育思潮156

第一节 生活教育思潮的产生及演变156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界说156

二、生活教育思潮的形成原因158

三、生活教育思潮的产生和发展160

第二节 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派的主张165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66

二、赵叔愚、张宗麟的生活教育主张174

三、刘季平、王洞若、程今吾的生活教育主张180

第三节 俞庆棠、陈礼江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主张192

一、俞庆棠的生活教育思想192

二、陈礼江的生活教育思想194

第四节 陈果夫、陈立夫等官方派的生活教育主张197

一、陈果夫的生活教育思想198

二、陈立夫的生活教育思想200

第五节 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和评价201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201

二、生活教育思潮的评价207

第六章 生产教育思潮209

第一节 生产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209

一、生产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09

二、生产教育思潮的演进211

第二节 官方派对生产教育的提倡214

一、蒋介石的生产教育思想215

二、陈果夫的生产教育思想216

三、程天放的生产教育思想217

第三节 职业教育派、生活教育派和民生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218

一、职业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218

二、生活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220

三、民生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225

第四节 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229

一、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229

二、生产教育思潮的评价232

第七章 科普教育思潮234

第一节 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234

一、科普教育思潮的历史源流234

二、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237

第二节 鲁迅的科普教育主张242

一、科学普及教育的功用与意义242

二、科学普及教育的目的与对象244

三、科学普及教育的原则和形式246

第三节 陶行知的科普教育思想248

一、在科学的世界中创造“科学的中国”249

二、人人必须受科学的洗礼251

三、科普教育推广要靠小学教师253

四、科普教育方法重在“做”254

第四节 科普教育思潮的总结与评价257

一、科普教育思潮的总结257

二、科普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259

第八章 幼稚教育思潮263

第一节 幼稚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263

一、近代中国幼稚教育思潮演进的历史回顾263

二、幼稚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267

第二节 陈鹤琴的幼稚教育思想271

一、论幼稚教育的意义272

二、论幼稚教育的改进274

三、论幼稚教育的研究278

第三节 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思想279

一、论幼稚教育的意义及其目的280

二、论幼稚教育的课程及其方法282

三、论幼稚教育的教师及其培养285

第四节 陶行知的幼稚教育思想288

一、“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288

二、创造平民的、省钱的、适合国情的幼稚园289

三、工厂和农村是幼儿教育的“新大陆”290

四、改变训练幼儿教师的制度292

第五节 幼稚教育思潮的总结与评析294

一、幼稚教育思潮发展的小结295

二、幼稚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296

第九章 普及教育思潮300

第一节 普及教育思潮的渊源与背景301

一、西方普及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初兴301

二、民国前期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302

三、普及教育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实际体现304

第二节 蒋介石、戴传贤、朱家骅、王世杰的普及教育思想306

一、蒋介石的普及教育主张306

二、戴传贤的国民教育主张309

三、朱家骅的普及教育思想311

四、王世杰的普及教育思想313

第三节 雷沛鸿的普及教育思想314

一、国民基础教育的含义及实施方案315

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途径和要素318

三、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经费筹措321

第四节 陶行知、袁希涛、邰爽秋的普及教育思想323

一、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的主张323

二、袁希涛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327

三、邰爽秋普及民生教育的主张329

第五节 普及教育思潮的历史评价331

一、普及教育思潮的积极贡献332

二、普及教育的师资养成缺乏良策333

三、普及教育的经费筹措仍显局促334

第十章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337

第一节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38

一、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毛泽东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338

二、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发展341

第二节 徐特立、瞿秋白的工农民主教育思想346

一、徐特立在工农民主教育思想上的建树347

二、瞿秋白在工农民主教育思想上的建树355

第三节 工农民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360

一、革命根据地开辟时期的“共产主义教育”思想361

二、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是否存在教育方针性错误的问题362

三、关于“共产主义教育方针”的失误363

四、关于“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的评价365

第十一章 战时教育思潮368

第一节 战时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演进368

一、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加深与国难教育的兴起368

二、战时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371

第二节 国民政府要员的抗战教育观375

一、蒋介石论战时教育改革375

二、陈诚论战时教育的特殊作用382

三、陈立夫论战时教育方针387

第三节 民主人士的抗战教育主张390

一、陶行知论全面抗战教育391

二、李公朴论战时教育特质与实施原则394

第四节 战时教育思潮的作用与评价399

一、战时教育思潮的文化改造价值399

二、战时教育思潮的反奴化意义402

三、战时教育思潮对教育实际的影响405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409

第一节 杨贤江及其《新教育大纲》410

一、教育理论著作的撰著过程410

二、论教育本质及其变质412

三、对部分教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415

四、批判资本主义教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教育419

第二节 钱亦石及其《现代教育原理》424

一、钱亦石编写《现代教育原理》的过程425

二、论教育原理的变动性427

三、现代教育原理的科学基础432

第三节 《新教育大纲》和《现代教育原理》的重要意义438

第十三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44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441

一、特定时代的召唤442

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443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44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运用454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定456

二、干部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458

三、教育结构调整与群众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46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解放区的运用462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464

二、“新型正规化”的设想465

三、争取、团结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新决策469

四、教育工作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472

五、新民主主义教育道路的形成473

结 语478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481

参考文献48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