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林州市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林州市志
  • 李学勤等主编;林州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ISBN:753482372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20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854页
  • 主题词:林州市-地方志-1985~2000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林州市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特载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林州9

江泽民视察9

乔石视察14

胡锦涛视察16

姜春云视察18

李铁映视察20

温家宝视察22

陈俊生视察24

彭珮云视察25

廖汉生、马文瑞视察28

叶选平视察29

杨汝岱视察30

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31

特载二 在林召开的国家和省级会议31

全国北方片国家重点贫困县县级干部培训班41

全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42

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42

全国基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林州现场会46

全国首届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研讨会46

全国小城镇开发建设高级研讨会47

中南六省(区)第三届小学复式教学研讨会48

全国“建筑之乡”联谊会第十届年会48

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总结表彰大会49

中共河南省委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64

河南省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65

河南省县(市)委书记培训班65

河南省第二期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68

河南省贫困县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73

河南省供销社基层社改革林州现场会74

河南省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作会议76

河南省雨季造林现场会79

第二节 建置沿革81

第一节 地理位置81

卷一 地理81

第一章 建置政区81

二 村庄82

一 乡(镇)82

第三节 乡(镇)村庄82

第一节 人口变化83

第二章 人口83

第二节 人口普查84

四 年龄构成85

三 文化构成85

一 人口分布85

二 性别构成85

一 西部中山区86

第一节 地形地貌86

五 民族状况86

第三章 自然环境86

三 东部丘陵区87

二 南北低山区87

三 气温88

二 日照88

四 盆地88

第二节 气候88

一 四季特征88

五 降水、雪89

四 地温、霜89

一 河流90

第三节 水文90

六 风90

二 地下水92

一 旱灾93

第四节 灾害93

二 洪涝、风灾、雹灾、雪灾94

一 土地96

第五节 土地、耕地与土壤96

三 虫害96

三 土壤97

二 耕地97

一 植物98

第六节 资源98

三 矿藏99

二 动物99

四 旅游资源101

第一节 红旗渠建设孕育红旗渠精神103

第一章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103

卷二 红旗渠精神103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的确立104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的宣传108

第二章 弘扬红旗渠精神108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的影响110

第三节 红旗渠精神激励林州人民再创新业绩120

一 土地承包制完善123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23

卷三 改革开放123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123

二 统一服务经营124

三 产权制度改革125

四 第二轮土地承包126

五 统筹提留128

六 农村税费改革129

一 承包经营责任制130

第二节 工商企业改革130

二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132

一 政策扶持135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135

二 发展状况136

一 粮油购销体制137

第四节 粮油体制改革137

二 粮食财务体制138

一 预算管理体制139

第五节 财政体制改革139

三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141

二 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141

第六节 金融体制改革142

一 市级机构143

第一节 党政机构改革143

第二章 政治体制改革143

三 事业单位145

二 乡(镇)机构145

五 机关富余人员安置146

四 编制分配原则和领导职数配备146

四 公务员录用147

三 人员过渡147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147

一 过渡培训147

二 职位分类147

一 村委会民主选举148

第三节 村级民主建设148

二 村党支部民主选举149

三 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150

一 工矿企业劳动保险151

第一节 养老保险151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51

三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2

二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52

二 机关事业单位失业、工伤保险153

一 工矿企业失业保险153

第二节 失业工伤保险153

第三节 公费医疗154

一 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155

第一节 优惠政策155

第四章 经济开发区 工业园区155

二 工业园区优惠政策156

二 陵阳经济开发区157

一 城西经济技术开发区157

第二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简介157

五 工业园区158

四 姚村天河经济开发区158

三 石板岩经济开发特别试验区158

第一节 招商引资159

第五章 对外交往159

一 友好市(县)160

第二节 友好往来160

二 国际交往161

一 技改项目165

第一节 红旗渠工程技术改造165

卷四 基础设施165

第一章 水利165

二 技改施工167

三 抢险与水毁工程修复170

一 “引弓入城”工程172

第二节 引蓄水工程172

二 大型水库修建与治理173

一 小流域治理175

第三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75

二 节水工程176

三 地下水开发利用177

二 火电178

一 水电178

第二章 电力178

第一节 电站(厂)178

一 35千伏输变电工程179

第二节 电网179

四 城区电网改造182

三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82

二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82

二 电网调度现代化183

一 调度范围183

五 农村电网改造183

第三节 调度183

一 省道改造184

第一节 公路改造184

第三章 交通184

二 县道改造187

三 乡道改造188

四 旅游公路改造189

五 村道改造190

二 建设施工191

一 改扩建设计191

第二节 铁路扩建191

三 汽车站192

二 铁路运输192

第三节 运输192

一 公路运输192

三 规费征收193

二 路面达标193

第四节 路政管理193

一 筑路机械193

一 邮路194

第一节 邮政194

第四章 邮电194

二 邮政业务195

一 程控电话196

第二节 电信196

三 集邮196

二 光缆传输197

四 移动电话198

三 无线寻呼198

一 项目论证199

第一节 煤气工程199

五 电报传真199

第五章 城市供气199

第二节 供热工程200

二 工程建设200

二 详细规划201

一 总体规划201

第六章 城乡建设201

第一节 城市规划201

一 道路202

第二节 城市建设202

三 绿化203

二 建筑203

二 保洁管理204

一 立章建制204

四 亮化204

第三节 市政管理204

一 规划205

第四节 村镇建设205

三 城市占道管理205

四 客运市场管理205

二 建设206

第二节 生育政策209

第一节 计生队伍209

卷五 三大基本国策实施209

第一章 计划生育209

三 形式210

二 内容210

第三节 宣传教育210

一 机构210

二 台账211

一 技术211

第四节 措施效果211

第一节 环保宣传教育212

第二章 环境保护212

三 效果212

二 工业污染防治213

一 水污染防治213

第二节 污染防治213

三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214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215

第三章 土地管理215

二 基本农田保护区217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17

第二节 用地管理217

六 土地监察218

五 建设用地管理218

三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18

四 土地登记218

第一节 劳务输出221

第一章 建筑劳务221

卷六 建筑业221

第一节 资质水平222

第二章 建筑企业222

第二节 劳务培训222

第二节 企业选介224

一 外部管理226

第一节 运行机制226

第三章 建筑业管理226

二 内部管理227

一 政策激励措施228

第二节 激励措施228

第三节 工程创优229

二 行业内部激励措施229

第一节 经济效益230

第四章 建筑业效益230

第二节 社会效益231

第一节 工业经济规模233

第一章 工业综述233

卷七 市属工业 乡镇企业233

第三节 工业劳动者234

第二节 工业经济结构234

一 煤炭236

第一节 能源236

第四节 工业经济效益236

第二章 市属工业236

一 水泥237

第二节 建材237

二 电力237

二 陶瓷238

一 制造239

第三节 机械加工239

三 塑料型材239

二 冶炼240

一 采矿240

二 修理240

第四节 冶金240

一 医药241

第五节 医药化工241

二 纺织242

一 灯具242

二 化工242

第六节 轻纺242

第七节 食品243

三 印刷243

第一节 发展概况244

第三章 乡镇企业244

二 建筑业248

一 工业248

第二节 行业门类248

三 交通运输业249

四 商贸饮食服务业250

第三节 企业选介251

第一节 产品创优253

第四章 产品253

第二节 名优产品选介255

第一节 项目及资金257

第二节 建设与成效257

卷八 农业257

第一章 农业综合开发257

二 开发效益258

一 项目建设258

第二章 农业结构调整259

第二节 养殖业结构调整260

第一节 种植业结构调整260

第三节 林业结构调整261

一 粮食作物262

第一节 农作物262

第三章 种植业262

二 经济作物263

一 品种引进266

第二节 品种改良266

三 其他作物266

一 “一喷三防”267

第三节 农业科技推广267

二 良种繁殖267

六 机播机收268

五 蔬菜薄膜覆盖268

二 配方施肥268

三 地膜覆盖268

四 化学药剂调控268

十 大豆麦垄套种和早中稀栽培269

九 红薯宽埂稀植打顶269

七 玉米分期追肥和麦垄套种269

八 红薯育苗269

二 高寒山区农业开发270

一 “一优双高”开发270

十一 麦棉间作270

十二 化学除草270

第四节 高效农业开发270

五 食用菌系列开发271

四 塑料大棚271

三 旱作农业开发271

二 玉米病虫害防治272

一 小麦病虫害及地下害虫防治272

第五节 植物保护272

一 规划设计273

第一节 太行山绿化工程273

三 棉花病虫害防治273

四 农田鼠害273

第四章 林业273

二 工程实施274

三 造林方式275

四 造林树种276

三 板栗277

二 花椒277

第二节 经济林277

一 核桃277

七 枣278

六 苹果278

四 柿子278

五 山楂278

一 农田林网及农林间作279

第三节 四旁绿化279

一 品种引进和改良280

第四节 品种引进与林业育苗280

二 城镇村庄绿化280

三 道路河渠绿化280

第五节 林业技术推广281

二 林业育苗281

三 容器育苗282

二 工程造林282

一 飞机播种造林282

二 经济林病虫害防治283

一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283

四 果树矮化密植栽培283

五 果树综合管理283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283

二 森林防火284

一 森林资源管理284

第七节 森林资源保护284

第一节 品种改良285

第五章 养殖业285

一 农户散养286

第二节 畜禽养殖286

三 基地建设287

二 规模养殖287

四 龙头企业及协作模式288

二 畜牧技术推广与普及291

一 畜禽防疫、治疗和检疫291

第三节 服务体系291

一 小麦机播耧292

第一节 农机具推广292

三 饲料、药械和畜产品流通292

第六章 农业机械292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293

五 化肥深施器293

二 小麦精少量播种耧293

三 玉米秸秆还田机293

四 小麦大型联合收割机293

第三节 农业机械监理296

卷九 旅游业297

二 根据各景区特点,创造景区独特意境298

一 保护寺庙历史上宗教性质,恢复原建筑格局298

第一章 旅游规划298

第一节 风景区范围及景区划分298

第二节 人文景观开发保护规划298

一 分水苑299

第一节 红旗渠游览区299

第三节 植被抚育和绿化规划299

第二章 景区开发299

二 青年洞300

三 络丝潭301

一 山前景观302

第二节 太行大峡谷302

三 桃花谷景观303

二 王相岩景观303

五 太极山景观304

四 仙台山景观304

第三节 黄华风景区305

七 太行平湖景观305

六 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305

第四节 洪谷山风景区307

第六节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311

第五节 天平山风景区311

一 景观312

第七节 龙凤山风景名胜区312

第八节 万泉湖景区314

二 烈士陵园314

二 白云山315

一 柏尖山315

第九节 其他风景区315

一 新闻媒体促销316

第一节 旅游宣传316

三 弓上水库316

四 万宝山316

第三章 旅游服务与效益316

三 其他促销活动317

二 推介会促销317

第二节 服务设施319

第三节 效益320

一 游览和隐居的历史名人321

第一节 游览红旗渠、林虑山的古今人物321

第四章 旅游文化321

三 参观红旗渠的国际人士326

二 来林参观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326

一 诗赋327

第二节 艺文327

二 游记散文330

一 百货市场337

第一节 市场建设337

卷十 商贸流通337

第一章 商业337

四 家具市场338

三 日杂市场338

二 服装市场338

第二节 商品经营339

七 建筑建材装饰材料市场339

五 电器市场339

六 蔬菜市场339

一 餐饮业341

第三节 饮食服务业341

二 服务业342

一 棉花收购343

第一节 专业经营343

第二章 供销343

四 农副土特产品经营344

三 烟花爆竹经营344

二 农业生产资料经营344

第三节 石板岩供销合作社345

三 民主办社345

第二节 基层供销社345

一 网点建设345

二 专业合作社345

二 支持农业生产346

一 服务群众生活346

第一节 基地建设347

第三章 对外贸易347

三 开发新产业347

第二节 外贸方式348

一 农村平价粮油购销349

第一节 粮油购销349

第四章 粮油经营349

一 仓房建设350

第二节 仓储调运350

二 城镇居民平价粮油供应350

三 议价粮油经营350

三 粮油调运351

二 专储粮管理351

第二节 专卖管理353

第一节 卷烟销售353

第五章 烟草专卖353

第三节 “红旗渠”卷烟354

第二节 投资管理355

第一节 计划编制355

卷十一 经济管理355

第一章 计划355

第二节 价格调整356

第一节 物价水平356

第二章 物价356

第三节 物价监督与管理359

第三章 统计360

第四节 行政事业性收费360

一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361

第二节 专项普查361

第一节 统计制度361

一 统计方法361

二 统计法制建设361

五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362

四 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362

二 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362

三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362

第一节 企业登记363

第四章 工商行政管理363

六 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363

二 广告364

一 商标364

第二节 合同管理364

第三节 商标广告管理364

一 生产许可证管理365

第二节 质量管理365

第五章 质量技术监督365

第一节 质量监督365

一 质量抽查365

二 市场商品质量监督365

二 计量监督366

一 计量检定366

二 “质量计量信得过单位”评审366

第三节 标准化366

第四节 计量366

第二节 内部审计367

第一节 国家审计367

第六章 审计367

第三节 社会审计368

一 一般预算收入369

第一节 财政收入369

卷十二 财税 金融369

第一章 财政369

二 总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收入370

一 一般预算支出372

第二节 财政支出372

三 基金预算收入372

三 基金预算支出376

二 总预算管理的预算外支出376

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377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377

二 企业清产核资378

第一节 税种税率381

第二章 税务381

第四节 财税大检查381

第二节 税收征管384

二 储蓄业务390

一 网点建设390

第三章 金融390

第一节 储蓄390

第二节 信贷391

三 储蓄利率391

一 现金管理393

第三节 资金管理393

二 信贷资金管理394

第四节 保险395

三 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专项管理395

第五节 金融机构396

一 中共林县第七次代表大会401

第一节 代表大会401

卷十三 共产党 人大 政府 政协401

第一章 共产党401

三 中共林县第九次代表大会402

二 中共林县第八次代表大会402

一 市(县)委领导成员403

第二节 市(县)委领导成员及机构403

四 中共林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403

二 工作机构406

一 党员队伍建设408

第三节 组织建设408

二 基层组织建设409

三 干部队伍建设413

一 宣传活动414

第四节 宣传工作414

三 通讯报道415

二 理论学习415

二 廉洁自律416

一 党风党纪教育416

第五节 纪律检查416

四 违纪查处417

三 清理整顿和纠风治乱417

二 非党知识分子工作418

一 “三胞”接待418

第六节 统一战线418

一 服务决策419

第七节 政策研究419

一 信访接待420

第八节 信访工作420

二 政研交流420

一 历届代表大会421

第一节 代表大会421

二 信访处理421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421

二 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办理423

一 领导成员与机构424

第二节 人大常委会424

二 人大常委会工作426

第一节 政府领导成员429

第三章 人民政府429

第二节 政府机构沿革432

第三节 政务439

三 政协林县第五届委员会442

二 政协林县第四届委员会442

第四章 人民政协442

第一节 会议442

一 政协林县第三届委员会442

第二节 政协组织443

四 政协林州市第六届委员会443

一 政治协商与参政议政445

第三节 政协工作445

二 民主监督446

第一节 “以林为主”的山区建设方针447

第五章 重大决策447

三 其他工作447

第二节 “四大产业”发展战略449

二 分段推进450

一 决策形成450

第三节 百村经济开发450

三 保证措施451

四 成效452

第五节 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453

第四节 “一二三”工作指导方针453

一 活动内容459

第六节 争先升位活动459

二 手段措施460

第七节 “两推向一营造”策略461

三 活动效果461

二 标准463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463

第八节 小康村建设463

第九节 “两引一调三创新”策略464

三 措施与效果464

第十节 “工业创强市、城建创精品、旅游创名牌、环境创一流”战略466

第二节 工会组织471

第一节 代表会议471

卷十四 群众团体 工商联471

第一章 工会471

二 劳动竞赛472

一 参与企业民主管理472

第三节 工会活动472

第一节 代表大会473

第二章 共青团473

三 送温暖活动473

四 职工维权473

一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474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474

第二节 组织建设474

四 倡导文明新风475

三 富民兴团工程475

二 培养、选树优秀青年人才475

第一节 代表大会476

第三章 妇联476

五 实施希望工程476

二 创建“五好文明家庭”477

一 培养“四有”、“四自”新女性477

第二节 妇女工作477

四 少儿工作478

三 “巾帼建功”、“双学双比”竞赛活动478

第二节 组织与会员479

第一节 代表大会479

五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479

第四章 工商联479

三 参政议政480

二 服务经济建设480

第三节 主要工作480

一 推进联谊工作480

一 科普阵地建设和科技宣传481

第四节 农村科普481

第五章 科协481

第一节 代表大会481

第二节 组织481

第三节 学会与协会481

五 农民技术职称评定482

四 科普示范乡(镇)村482

二 适用技术培训482

三 适用技术推广482

一 调查发证483

第二节 主要工作483

第五节 学术活动483

第六章 残联483

第一节 代表大会483

四 就业484

三 康复扶贫484

二 康复检查484

二 经济保卫487

一 政治保卫487

卷十五 政法 武装487

第一章 公安487

第一节 保卫工作487

第二节 刑事侦查488

三 文化保卫488

一 维护公共秩序489

第三节 治安管理489

三 特种行业管理490

二 治安防范490

五 查禁社会丑恶现象491

四 危险物品管理491

二 治安保卫组织建设492

一 派出所建设492

第四节 户籍管理492

第五节 基层建设492

三 灭火493

二 安全检查493

第六节 消防493

一 宣传教育493

一 交通秩序管理494

第七节 交通管理494

二 监所管理495

一 看守所建设495

二 车辆及驾驶员管理495

三 交通事故处理495

第八节 看守所495

第四节 民事行政检察496

第三节 法纪检察496

第二章 检察496

第一节 经济检察496

第二节 刑事检察496

一 批捕检察工作496

二 起诉检察工作496

第一节 刑事审判497

第三章 审判497

第五节 监所检察497

第六节 刑事技术检察497

第四节 行政审判498

第三节 经济审判498

第二节 民事审判498

第六节 立案和审判监督工作499

第五节 执行工作499

二 普法内容500

一 普法方法500

第四章 司法500

第一节 普法教育500

第三节 律师事务501

第二节 人民调解 法律服务501

三 普法效果501

第二节 兵役502

二 基层武装机构502

第四节 公证502

第五章 人民武装502

第一节 武装机构502

一 市(县)武装部502

三 参与地方建设503

二 军事训练503

第三节 民兵503

一 民兵组织503

第四节 人民防空504

一 基本情况505

第一节 基础教育505

卷十六 教育 科技 文化505

第一章 教育505

三 教育成果506

二 教学方法506

二 师范教育508

一 职业教育508

第二节 职业成人教育508

三 成人教育509

第三节 集资办学510

第四节 学校选介512

二 招生制度515

一 管理体制515

第五节 教育管理515

四 教育经费516

三 学制516

五 师资建设517

第一节 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518

第二章 科技518

二 国际科技合作520

一 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520

第二节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20

第三节 科技成果521

第四节 地震监测525

一 科技机构526

第六节 科技队伍526

第五节 气象预报526

一 电视台527

第一节 文化设施527

二 科技人员527

第三章 文化527

二 广播电台528

五 图书馆529

四 文化馆529

三 影剧院529

九 乡村文化大院530

八 档案馆530

六 博物馆530

七 新华书店530

一 群众文艺活动531

第二节 文艺活动531

十 林州报社531

三 电视剧制作532

二 专业文艺表演532

一 文学作品533

第三节 文艺作品533

三 书法、绘画534

二 歌曲534

一 《林县志》538

第四节 著述538

四 党史征编539

三 其他史志539

二 《红旗渠志》539

五 其他书籍和资料540

四 考古发掘541

三 馆藏文物541

第五节 文物541

一 管理机构541

二 管理法规541

五 文物保护542

第六节 文化市场管理543

二 改厕545

一 改水545

卷十七 卫生 体育545

第一章 卫生545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545

四 健康教育546

三 灭害546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547

二 幼儿保健547

第二节 妇幼保健547

一 妇女保健547

一 食管癌及各种肿瘤的研究549

第五节 食管癌防治与研究549

第四节 碘缺乏病防治549

二 食管癌治疗550

三 食管癌及各种肿瘤的预防551

一 医疗机构设置553

第六节 医疗机构553

三 医院选介554

二 医疗水平554

三 基金筹集556

二 约束机制556

第七节 农村合作医疗556

一 合作模式556

一 中药资源557

第八节 医药557

四 基金运转557

五 就诊治疗减免项目557

一 医政558

第九节 卫生管理558

二 中药生产558

三 制剂及药用材料生产558

二 药政559

一 市区体育场560

第一节 体育设施560

三 卫生监督560

第二章 体育560

三 职工体育561

二 学校体育561

二 游泳池561

三 其他体育设施561

第二节 体育活动561

一 群众体育561

四 竞技体育562

第三节 体育学校564

二 比赛活动565

一 滑翔基地565

第四节 滑翔比赛565

三 林州市滑翔队567

一 硬件建设569

第一节 创建文明城市活动569

卷十八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569

第一章 城乡文明建设569

二 软件建设572

二 十星级文明农户575

一 “五户一村”575

第二节 创建文明村镇活动575

四 “六户一村”576

三 文明村户576

第四节 思想道德建设577

第三节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577

第一节 见义勇为578

第二章 新风范例578

第二节 十佳孝星579

第三节 兴学济困582

一 优待烈军属585

第一节 优抚安置585

卷十九 民政 人事 劳动585

第一章 民政585

一 贫困户587

第二节 社会救济587

二 烈士褒扬587

三 接收安置退伍军人587

四 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587

二 “五保户”与敬老院588

三 生产救灾589

一 福利生产590

第三节 社会福利590

二 社团管理591

一 婚姻登记591

二 福利彩票销售591

第四节 社会行政事务591

四 勘界592

三 殡葬592

三 人才引进593

二 人才市场593

第二章 人事593

第一节 人才交流593

一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593

一 工资594

第二节 工资职称594

四 人才开发594

第一节 劳动用工596

第三章 劳动596

二 职称596

第二节 劳动工资福利597

第四节 劳动安全卫生监察598

第三节 劳动仲裁598

第五节 劳动职业教育培训599

一 收入601

第一节 收入支出601

卷二十 民情民俗601

第一章 人民生活601

二 支出603

三 住宅605

二 饮食605

第二节 衣食住行605

一 衣着605

一 婚嫁606

第三节 婚丧节庆606

四 行路606

第一节 宗教类别607

第二章 宗教607

二 丧葬607

三 节庆607

二 开放宗教活动场所608

一 打击非宗教活动608

第二节 宗教管理608

第一章 人物传略609

卷二十一 人物609

第二章 人物介绍617

第三章 高级职称名表621

第四章 受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632

第五章 林州籍司(局)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名表638

卷二十二 乡(镇)概况643

大事记663

一 报刊文章选录675

附录675

二 评论文章696

三 有关修志文件700

编纂始末705

跋709

索引7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