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查明,张一伟,邱楠生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14060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3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68页
- 主题词:油气藏(学科: 成矿条件 学科: 研究) 油气藏 成矿条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油气成藏条件及主要控制因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沉积盆地地温与地压关系1
一、地温—地压关系的地质模型1
第一章 沉积盆地地温—地压系统1
二、地温—地压关系的数学模型2
第二节 沉积盆地地温—地压系统模式2
一、高压型地温—地压模式2
二、低压型地温—地压模式3
三、单一型地温—地压模式5
第三节 东营凹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6
一、东营凹陷地温—地压系统模型6
二、东营凹陷地温—地压系统平面分布特征8
一、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油气藏分布特征10
第四节 东营凹陷地温—地压场与油气分布的关系10
二、构造油气藏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11
三、“油气总量平衡模式”与地温—地压系统的关系11
四、岩性油气藏发育在高能的地温—地压系统13
五、地层油气藏发育在低能的地温—地压系统13
第二章 古地温场研究14
第一节 岩石热物理性质参数和古温标的测定15
一、岩石热导率15
二、岩石放射性生热率15
三、岩石比热和密度17
四、古温标测定17
一、测温数据的校正18
第二节 盆地现今地温分布状况18
二、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19
三、盆地温度分布20
第三节 盆地古地温分布研究25
一、古地温恢复原理25
二、古地温模拟参数确定26
三、不同模拟方法之间的比较26
四、分区古地温模拟研究27
五、主要构造运动时期的热演化31
第四节 盆地地温分布的控制因素33
一、盆地地温分布的控制因素33
二、盆地地温场类型36
第三章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37
第一节 准噶尔盆地异常压力的特征和成因37
一、异常压力特征37
二、异常压力系统成因41
三、异常高压的分布和演化44
第二节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制46
一、异常高压有利于深部液态烃的保存46
二、异常高压阻止或促进油气的运聚46
三、异常高压可提高储集层的孔、渗性能46
一、莫索湾地区油气成藏模式48
六、异常高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48
第三节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模式48
四、异常高压增强了对烃类的封盖作用48
五、异常压力过高不利于油气成藏48
二、呼图壁地区油气成藏模式50
三、独山子地区油气成藏模式52
第四章 应力场与油气运聚53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的应力状态53
一、地应力的构成53
二、地应力的类型53
三、地应力的大小54
四、地应力的演化55
第二节 应力场对油气运移的影响55
一、裂缝系统中应力对流体及油气二次运移的作用模式56
第三节 应力对油气二次运移作用的几种模式56
二、纯孔隙性储集层中应力对流体的作用模式58
第四节 应力对油气初次运移作用的理论模型60
一、不同排烃阶段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61
二、地应力作用下微裂缝排烃模型62
三、不同类型盆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65
第五节 应力与断层和裂缝开闭的定量关系65
一、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数学模型与断层封闭系数66
二、各种因素对断层开启和封闭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67
三、断层封闭性的分析步骤69
四、应用举例69
一、断裂系统特征71
第一节 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71
第五章 油气运移通道71
二、断层封闭性研究74
三、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78
第二节 不整合与油气成藏80
一、不整合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80
二、不整合面的控油作用84
第六章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96
第一节 成藏期分析方法评述96
一、成藏期的传统分析方法96
二、成藏期分析新思路——成藏化石记录的流体历史分析97
第二节 烃类流体侵位和储集层成岩作用——油气成藏的化石记录99
一、烃类流体注入抑制或阻碍了成岩作用100
二、烃类流体注入—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形成的解释模式101
第三节 成藏期流体历史分析的理论与方法102
一、流体历史分析102
二、成岩矿物(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104
三、储集层有机岩石学107
四、生烃时限分析111
五、成藏期定量分析其他方法112
第四节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研究实例113
一、准噶尔盆地陆梁隆起石炭系和侏罗系油气藏113
二、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典型油气藏成藏期次118
三、东营凹陷油气藏形成期和成藏模式124
参考文献130
热门推荐
- 1810990.html
- 1098875.html
- 3632441.html
- 3829888.html
- 658379.html
- 1172542.html
- 1838534.html
- 1291403.html
- 2282735.html
- 1003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22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4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6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3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81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4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5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9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75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