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4058·207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
第一节 中国国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性6
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统一性7
第二节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9
一 计划经济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区别和关联9
二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13
一 国民经济计划只是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14
二 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需通过商品交换形式来实现14
三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体制和计划形式15
第四节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6
一 能够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经济政策和措施17
二 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财力、物力和人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17
三 能够通过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18
第五节 国民经济计划与客观规律21
一 客观规律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和基础21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应遵循的经济规律22
三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必须反映自然规律的要求27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30
第一节 计划决策系统30
一 正确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31
二 确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33
三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4
四 建立和完善计划决策制度,提高计划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0
第二节 计划信息系统43
一 经济信息系统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43
二 计划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44
三 经济信息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正常运转45
四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系统46
第三节 计划的预测系统46
一 经济预测在计划决策过程中的作用47
二 预测体系48
三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48
第四节 计划监督检查系统49
一 计划监督检查的必要性和作用50
二 计划监督的机构与功能51
三 计划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52
第五节 计划组织系统53
一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能54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55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6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作用和特点61
一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作用61
二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特点6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和内容65
一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65
二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67
二 选择科学技术发展重点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71
一 明确指导思想71
三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73
四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76
第四章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计划78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78
一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78
二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基本任务79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80
一 正确规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80
二 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81
三 确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和主要尺度84
一 农轻重比例关系的政治经济意义86
第三节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86
二 如何安排农轻重的比例关系88
第四节 能源开发计划93
一 能源开发计划的地位和特点93
二 正确安排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95
三 我国节约能源的方向和途径100
第五节 交通运输计划101
一 交通运输计划的作用和特点101
二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102
三 有计划地加强运输建设,确保战略重点105
第六节 农业、工业、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106
一 主要农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06
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08
三 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111
第五章 国民收入计划11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计划119
一 国民收入的内含和计算方法119
二 国民收入指标的作用和意义120
三 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12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计划123
一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23
二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125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使用计划129
一 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地位和作用129
二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内部结构131
三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形成与控制132
第六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35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任务和内容135
一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135
二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136
三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内容137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确定138
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财力相适应139
二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物力相适应145
三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人力相适应14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分配计划146
一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投资比例146
二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48
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例149
四 各地区之间的投资比例151
第四节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52
一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152
二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53
三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153
四 项目的可行性审查15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155
一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155
二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155
一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特点及其计划任务160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160
第七章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计划160
二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163
三 生产资料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175
第二节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177
一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177
二 消费品流通计划的内容179
三 消费品购买力180
四 消费品供应量185
五 消费品供求平衡187
第八章 价格计划1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和价格体系194
一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94
二 价格体系197
一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98
第二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198
二 严格控制零售物价指数201
第三节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203
一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203
二 农产品比价204
三 工业品比价205
第四节 计划价格的确定207
一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207
二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211
三 理论价格的测算215
一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18
第九章 社会发展计划218
第一节 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18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特点和任务219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20
四 环境保护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21
第二节 人口计划222
一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223
二 人口计划的主要指标227
三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229
第三节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234
一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234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中的综合平衡240
一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计划241
第四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241
二 人民生活消费构成计划246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指标的确定250
第五节 环境保护计划254
一 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54
二 环境保护计划的主要指标和编制方法257
三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262
第十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267
第一节 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2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27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272
一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74
第四节 综合平衡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274
二 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275
三 重点与一般276
四 满打满算与留有余地276
五 当前与长远277
第五节 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277
一 财政、信贷与物资之间的平衡278
二 财政、信贷、物资与外汇的平衡281
第六节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82
一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地位和作用282
二 建立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原则283
三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分类284
四 社会产品平衡表285
五 国民收入平衡表286
六 部门联系平衡表287
第十一章 地区经济发展计划294
第一节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计划294
一 中心城市的作用294
二 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内容296
三 中心城市发展的综合平衡301
第二节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306
一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意义和原则306
二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内容和协作方式308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312
一 物资平衡的特点312
二 资金平衡的特点312
三 物资、财政、信贷三者平衡的特点313
第十二章 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调节手段,有效地实现国家计划目标316
第一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316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316
二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作用317
三 经济信息在实现国家计划目标中的作用318
四 经济杠杆的主要特征320
第二节 经济杠杆的作用322
一 经济杠杆的功能322
二 各种经济杠杆的特定作用323
第三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330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330
二 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的配合运用和最佳组合332
热门推荐
- 2400690.html
- 96135.html
- 2180883.html
- 1137260.html
- 2595394.html
- 3801268.html
- 1435719.html
- 2629794.html
- 1890463.html
- 31984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4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3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960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2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6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3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7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48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