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
  •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4058·207
  • 出版时间:1987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

第一节 中国国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6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性6

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统一性7

第二节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9

一 计划经济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区别和关联9

二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13

一 国民经济计划只是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14

二 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需通过商品交换形式来实现14

三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体制和计划形式15

第四节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16

一 能够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经济政策和措施17

二 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财力、物力和人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17

三 能够通过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18

第五节 国民经济计划与客观规律21

一 客观规律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和基础21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应遵循的经济规律22

三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必须反映自然规律的要求27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30

第一节 计划决策系统30

一 正确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31

二 确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33

三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4

四 建立和完善计划决策制度,提高计划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0

第二节 计划信息系统43

一 经济信息系统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43

二 计划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44

三 经济信息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正常运转45

四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系统46

第三节 计划的预测系统46

一 经济预测在计划决策过程中的作用47

二 预测体系48

三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48

第四节 计划监督检查系统49

一 计划监督检查的必要性和作用50

二 计划监督的机构与功能51

三 计划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52

第五节 计划组织系统53

一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能54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55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6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作用和特点61

一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作用61

二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特点6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和内容65

一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65

二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67

二 选择科学技术发展重点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71

一 明确指导思想71

三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73

四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76

第四章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计划78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78

一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78

二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基本任务79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80

一 正确规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80

二 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81

三 确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和主要尺度84

一 农轻重比例关系的政治经济意义86

第三节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86

二 如何安排农轻重的比例关系88

第四节 能源开发计划93

一 能源开发计划的地位和特点93

二 正确安排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95

三 我国节约能源的方向和途径100

第五节 交通运输计划101

一 交通运输计划的作用和特点101

二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102

三 有计划地加强运输建设,确保战略重点105

第六节 农业、工业、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106

一 主要农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06

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108

三 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111

第五章 国民收入计划11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计划119

一 国民收入的内含和计算方法119

二 国民收入指标的作用和意义120

三 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12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计划123

一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123

二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125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使用计划129

一 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地位和作用129

二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内部结构131

三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形成与控制132

第六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35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任务和内容135

一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135

二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136

三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内容137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确定138

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财力相适应139

二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物力相适应145

三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人力相适应14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分配计划146

一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投资比例146

二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148

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例149

四 各地区之间的投资比例151

第四节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152

一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152

二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153

三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153

四 项目的可行性审查15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155

一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155

二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155

一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特点及其计划任务160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160

第七章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计划160

二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163

三 生产资料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175

第二节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177

一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177

二 消费品流通计划的内容179

三 消费品购买力180

四 消费品供应量185

五 消费品供求平衡187

第八章 价格计划1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和价格体系194

一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94

二 价格体系197

一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98

第二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198

二 严格控制零售物价指数201

第三节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203

一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203

二 农产品比价204

三 工业品比价205

第四节 计划价格的确定207

一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207

二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211

三 理论价格的测算215

一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18

第九章 社会发展计划218

第一节 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18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特点和任务219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作用220

四 环境保护计划的地位和任务221

第二节 人口计划222

一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223

二 人口计划的主要指标227

三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229

第三节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234

一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234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中的综合平衡240

一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计划241

第四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241

二 人民生活消费构成计划246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指标的确定250

第五节 环境保护计划254

一 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54

二 环境保护计划的主要指标和编制方法257

三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262

第十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267

第一节 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2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27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272

一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274

第四节 综合平衡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274

二 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275

三 重点与一般276

四 满打满算与留有余地276

五 当前与长远277

第五节 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277

一 财政、信贷与物资之间的平衡278

二 财政、信贷、物资与外汇的平衡281

第六节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282

一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地位和作用282

二 建立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原则283

三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分类284

四 社会产品平衡表285

五 国民收入平衡表286

六 部门联系平衡表287

第十一章 地区经济发展计划294

第一节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计划294

一 中心城市的作用294

二 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内容296

三 中心城市发展的综合平衡301

第二节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306

一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意义和原则306

二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内容和协作方式308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312

一 物资平衡的特点312

二 资金平衡的特点312

三 物资、财政、信贷三者平衡的特点313

第十二章 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调节手段,有效地实现国家计划目标316

第一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316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316

二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作用317

三 经济信息在实现国家计划目标中的作用318

四 经济杠杆的主要特征320

第二节 经济杠杆的作用322

一 经济杠杆的功能322

二 各种经济杠杆的特定作用323

第三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330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330

二 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的配合运用和最佳组合3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