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苏通史 隋唐五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江苏通史 隋唐五代卷
  • 张学锋,王亮功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755061142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江苏通史 隋唐五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从“气尽山空”到“国命所在”1

第一章 隋朝的统一及其在江苏地区的统治10

第一节 分裂时代的结束与隋朝的统一10

一 隋朝建立后的南北对峙10

二 陈朝的灭亡与隋朝的统一12

第二节 隋朝在江南的权力经营15

一 六朝故都的摧毁与扬州大总管府的设置16

二 隋政府在江南的各项制度改革18

三 江南豪族的反隋斗争与政府的军事镇压23

四 隋炀帝对江淮的怀柔政策25

第三节 隋代江苏省域的州(郡)县建置和人口27

一 隋代江苏省域的州(郡)县建置27

二 隋代江苏省域的人口32

第四节 大运河的开凿与扬州地位的提升35

一 江苏境内运河的开凿35

二 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意义38

三 隋炀帝的巡幸与扬州地位的提升40

第五节 隋代江苏地区的文化活动45

一 文帝重兴佛法政策对江苏的影响45

二 智?天台宗在江苏地区的活动46

三 对南朝典籍的抢救和整理48

四 南朝文化对隋朝的影响50

第二章 隋末唐初动乱时期的江苏地区53

第一节 隋末动乱时期的江苏地区53

一 江淮各地的反隋运动53

二 隋炀帝之死与隋朝的灭亡56

第二节 唐初对江苏境内割据势力的平定58

一 炀帝死后的全国形势58

二 唐初江苏境内割据势力的兴亡60

第三节 扬州大都督府的设置65

第三章 唐前期江苏地区的平稳发展68

第一节 唐前期江苏省域的州县建置68

一 唐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68

二 江苏省域的州县建置70

第二节 徐敬业领导的反武斗争76

第三节 唐前期江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81

一 江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迹象81

二 唐前期江苏省域户口的快速增长86

第四节 裴耀卿的漕运改革与江苏地位提升的契机89

一 唐代漕运的兴衰与江苏历史的发展阶段89

二 裴耀卿的漕运改革93

三 江苏地区对“开天盛世”的巨大贡献98

第四章 安史之乱后全国财政格局下的江苏地区104

第一节 “盛世”的终结104

第二节 安史之乱对江苏的波及106

一 永王李璘之乱107

二 刘展之乱109

第三节 唐后期财政格局的形成与演变111

一 安史之乱期间政府对江淮财赋的渴求111

二 江淮盐铁转运使等财政机构的设置113

三 刘晏与唐后期财政规模的奠定116

第四节 刘晏对江淮漕运的改革118

一 江淮漕运改革的迫切118

二 刘晏江淮漕运改革的具体措施121

第四节 元和以后江淮财赋的经营与经济重心的南移126

一 元和以后江淮运河的整治与粮仓建设126

二 元和以后江淮的理财活动129

三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31

第五章 藩镇体制下江苏地区的政治变动135

第一节 藩镇体制下江苏地区的行政建置135

一 唐后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135

二 藩镇体制下江苏地区的行政建置137

三 唐代江苏省域州、县等级的升降140

第二节 天下府库——浙西与淮南144

一 少军无险的“财源型”方镇144

二 忠良的荣光与苦恼——浙西观察使146

三 重藩盛府——淮南节度使158

第三节 骄兵悍将——徐泗濠(武宁军)节度使167

一 用武之地的“防遏型”方镇167

二 从依附到游离170

第四节 江苏地区在唐后期官僚升迁中的地位176

一 宰相回翔之地176

二 官员养成基地177

三 财臣的大舞台180

第六章 唐后期江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185

第一节 水利事业的发展185

一 江淮区185

二 江南区187

三 唐代江苏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190

第二节 土地的开发与利用191

一 淮南防海塘的修筑与滨海地带的盐渍地改造192

二 淮南白水屯和洪泽屯193

三 太湖东岸地区的屯田与塘浦圩田系统的形成194

第三节 耕作技术的提高与粮食作物的多样化195

一 陆龟蒙笔下的“江东田器”195

二 龙骨水车198

三 水稻品种的增加与稻麦轮作制条件的成熟199

第四节 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206

一 茶叶的种植206

二 蚕桑业的发展210

三 苏州洞庭的柑橘生产213

第七章 唐后期江苏地区手工业的发展216

第一节 江淮制盐业216

一 安史之乱前的江淮盐业216

二 安史之乱后江淮盐业地位的凸显218

三 江淮盐业的生产与管理219

第二节 造船航运业223

一 隋唐时期的官府造船业224

二 民间的造船及航运业226

第三节 金银铜制造业229

一 扬、润二州的金银器制造229

二 青铜镜和铜器制造234

第四节 丝麻纺织业239

一 麻纺织业239

二 丝纺织业241

第五节 其他特色行业246

一 义兴的制瓷业246

二 酿酒业247

三 溧水的制笔业250

第八章 唐代江苏地区的文化成就252

第一节 唐代著名文人在江苏各地的活动252

一 盛唐诗人咏江苏252

二 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感受到的苏州256

三 杜牧、韦庄笔下的扬州与金陵258

第二节 唐代江苏地区文人的文化成就260

一 经学、史学、文选学的成就260

二 诗歌、传奇创作264

三 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269

第三节 唐代江苏地区的教育与科举274

一 官学教育274

二 私学教育276

三 进士及第280

第四节 唐代江苏地区的宗教活动281

一 茅山上清派道教的活动282

二 以牛头宗为代表的佛教活动283

第九章 唐代江苏地区的中外文化交流287

第一节 新罗坊与新罗移民的活跃287

第二节 新罗文人崔致远在江苏的活动292

一 辞国赴唐及在江苏地区的任职292

二 与顾云、罗隐的交游活动296

第三节 鉴真东渡与日僧圆仁298

一 唐日交通线路上的江苏地区298

二 鉴真东渡299

三 圆仁及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304

第四节 扬州胡商与外来宗教309

一 扬州胡商的活跃309

二 外来宗教在江苏地区的传播312

第十章 唐末动乱时期的江苏地区315

第一节 黄巢兵败后江淮地区的军阀混战315

一 唐末动乱与军阀混战315

二 天下分裂318

第二节 杨行密的崛起与淮南争夺战321

一 杨行密的崛起321

二 淮南争夺战323

第三节 江淮政权的巩固与发展329

第十一章 杨吴政权的嬗变与南唐的建立333

第一节 徐温的经营与杨吴政权的嬗变333

一 徐温的登场及其权力经营333

二 杨吴政权——徐温的傀儡341

第二节 徐知诰(李昪)的崛起与南唐的建立344

一 徐知诰(李昪)的崛起344

二 南唐的建立及早期的发展353

第十二章 南唐的盛与衰356

第一节 南唐早期的内外政策356

一 息兵睦邻政策的确立356

二 对内政策及其社会效应359

三 李昪时期南唐政权结构的变动362

第二节 南唐的由盛而衰364

一 李璟的继位及内外政策的改变364

二 南唐政局的动荡372

三 南唐淮南战败378

四 中主晚期的南唐政局384

第四节 南唐的灭亡386

一 李煜继位后的内外局势386

二 财政危机391

三 北宋的统一与南唐的灭亡394

第十三章 10世纪上半叶江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409

第一节 江淮经济的持续发展409

第二节 李昪时期的文化政策416

第三节 南唐文化的繁荣419

一 南唐二主词419

二 南唐的绘画与书法艺术422

三 南唐的学术成就及其他424

第四节 遗存至今的重要文物426

一 南唐二陵427

二 栖霞寺舍利塔与虎丘云岩寺塔429

附录431

一 隋唐五代时期江苏地区大事记431

隋431

唐436

杨吴466

南唐471

二 主要参考文献477

后记4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