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德才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3375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1
二、辩证法3
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然8
四、作为客体和主体的人17
五、自然辩证法22
第一篇 自然28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29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自然观30
一、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30
二、古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32
第二节 近代科学革命与机械自然观的兴起37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背景37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39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方法论40
第三节 19世纪的科学综合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45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与突破45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47
三、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49
第四节 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51
一、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及特点51
二、当代辩证自然观的发展53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59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60
一、物质的概念60
二、客观实在性的科学证明62
三、物质形态的多样性64
四、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65
第二节 物质的系统存在方式68
一、从实体实在论到关系实在论68
二、物质关系和物质的相互作用69
三、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72
四、系统的结构与功能73
五、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分类75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77
一、自然界的基本层次77
二、物质层次的连续性和间断性78
三、层次结构中的因果关系81
四、层次形成和消亡的依据83
第三章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及其时空形态86
第一节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87
一、物质系统与运动87
二、物质运动的源泉88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91
四、物质运动的统一性94
第二节 运动的时间与空间96
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96
二、从绝对时空到相对时空98
第三节 时间之矢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101
一、时间之矢的凸现101
二、可逆与不可逆104
三、不可逆过程与进化107
四、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111
第四章 自然界的自组织114
第一节 自组织的概念115
一、自组织现象115
二、自组织内涵118
三、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发展120
第二节 产生自组织的条件122
一、系统的开放性122
二、远离平衡态124
三、非线性机制126
第三节 自组织演化的内在根据129
一、涨落和正反馈129
二、竞争和协同130
三、序参量和支配132
第四节 自组织演化的形式135
一、突变135
二、循环137
三、混沌139
第二篇 从自然到人143
第五章 无机环境的演化145
第一节 元素的起源和演化146
一、几种宇宙起源说146
二、宇宙大爆炸与演化150
三、大爆炸假说的问题与思考152
四、宇宙的未来和恒星的归宿155
第二节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158
一、星系的形成158
二、太阳的形成160
三、行星的形成162
四、行星的热能164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165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165
二、地表地质圈的演化167
三、大气圈170
四、水圈172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176
第一节 化学进化177
一、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177
二、原始地球的耗散结构182
三、生命是通过化学途径起源的185
第二节 生物进化191
一、细胞的发生和进化191
二、达尔文大树195
三、生物进化中的辩证法197
第三节 对生命及相关问题的思索203
一、地球并非天之骄子203
二、生命的本质和特征205
三、生物进化中的规律208
四、克隆的意义和问题210
第七章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215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直接基础216
一、起源的认识历程216
二、起源的客观环境220
三、起源的证据222
第二节 人类起源中的重大转变224
一、从爬行到直立行走225
二、从个体到群体227
三、从原始交流到语言228
四、从朦胧意识到真正意识230
五、从“能人”到“新人”232
第三节 人类起源的机制234
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影响234
二、内在相互作用的存在和制约236
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38
第三篇 人244
第八章 人的认识的动力245
第一节 人的基本属性246
一、人的自然属性246
二、人的社会属性255
三、人的思维属性260
第二节 需要及其层次理论265
一、分类和层次266
二、历史演变268
三、“需要”之间的关系270
第三节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其与需要的关系272
一、情感过程272
二、意志过程273
三、心理特征275
四、与需要的关系276
第四节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280
一、奉献精神281
二、艰苦奋斗精神282
三、执著追求精神283
四、协作精神284
第九章 逻辑思维286
第一节 分析和综合方法287
一、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287
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289
三、分析与综合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91
第二节 归纳方法293
一、归纳方法及其特点293
二、归纳方法的主要类型294
三、归纳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00
第三节 演绎方法301
一、演绎方法及其特点301
二、演绎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02
三、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304
第四节 类比方法306
一、类比方法及其特点306
二、类比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08
三、类比方法的局限性309
第十章 非逻辑思维312
第一节 形象思维314
一、形象思维及其特点314
二、形象思维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316
第二节 直觉思维317
一、直觉思维及其特点317
二、直觉思维和灵感在科学认识中的方法论意义319
三、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几个途径319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322
一、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322
二、非逻辑思维的辨证性质323
第十一章 系统思维332
第一节 系统论方法333
一、系统和系统论方法333
二、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335
三、系统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39
第二节 信息论方法342
一、信息和信息论方法342
二、信息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43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347
一、控制和控制论方法347
二、控制论方法的基本特点349
三、控制论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351
第四篇 从人到自然357
第十二章 科学理论——认识自然358
第一节 科学假说359
一、假说的特点和作用360
二、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364
三、假说的检验365
第二节 科学理论369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结构369
二、建立科学理论的方法372
三、科学理论的功能与评价376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运动381
一、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381
二、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386
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389
第十三章 技术——适应自然393
第一节 技术及其分类394
一、什么是技术394
二、技术的性质395
三、技术的分类399
第二节 技术的历史发展402
一、自然能技术时期403
二、化石能技术时期404
三、电能技术时期405
四、核能技术时期406
第三节 技术的发明407
一、技术目的的提出408
二、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412
三、技术原理的外化416
四、技术的运动419
第四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外在环境424
一、哲学的指导作用424
二、社会的制约作用426
三、社会主义需要科技,社会主义能发展科技428
第十四章 生产——利用自然430
第一节 生产及其基本特点431
一、生产的内涵431
二、生产的特点432
第二节 生产的主要表现和演进435
一、农业生产436
二、工业生产440
第三节 生产的构成443
一、生产方式443
二、生产力444
三、机器446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生产450
一、从生产到科学技术450
二、从科学技术到生产452
三、科学、技术、生产共同体454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4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考察456
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内容458
第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复归于自然465
第一节 复归的两重性465
一、什么是人工自然466
二、人工自然的主要特点467
三、人工自然复归的两重性471
第二节 复归的两面性472
一、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对立统一473
二、人工自然的进化及其代价474
三、复归的辩证性质479
第三节 复归的困惑——全球问题480
一、全球问题的概念和现状481
二、全球问题的背景及根源484
三、全球问题解决的指导思想和途径488
第四节 复归的理想模式——可持续发展491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492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495
后记499
热门推荐
- 734070.html
- 760360.html
- 3581655.html
- 1048967.html
- 624595.html
- 3513472.html
- 803716.html
- 265298.html
- 1214095.html
- 2870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8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36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8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10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48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5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38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52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9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