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洪荣标,郑冬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805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62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研究缘起1
1.1.2 研究意义3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3
1.2.1 国外研究进展3
1.2.2 国内研究进展7
1.2.3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及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11
1.2.4 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及实践存在的问题13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5
1.3.1 研究目标15
1.3.2 主要研究内容15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
1.3.4 本研究力图的创新15
1.4 本章小结16
第2章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相关理论和制度研究17
2.1 基本概念17
2.1.1 海洋保护区17
2.1.2 环境、资源、生态、生态系统18
2.1.3 生态功能、生态效益与生态价值18
2.1.4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功能18
2.1.5 补偿、赔偿、机制19
2.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内涵与特征21
2.2.1 生态补偿的概念21
2.2.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概念23
2.2.3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特征23
2.3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24
2.4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27
2.4.1 生态资本和生态价值理论27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28
2.4.3 环境经济学理论29
2.4.4 环境公平正义理论32
2.4.5 行政补偿理论32
2.5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相关制度33
2.5.1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政策依据33
2.5.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的法规依据与缺陷34
2.6 本章小结36
第3章 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评估方法37
3.1 海洋保护区的分类37
3.2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和分类38
3.2.1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38
3.2.2 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和分类38
3.2.3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和分类39
3.3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41
3.4 价值范式与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42
3.4.1 功利主义价值范式与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43
3.4.2 非功利主义价值范式与海洋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44
3.4.3 两种价值范式的关系46
3.5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46
3.6 海洋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47
3.6.1 海洋保护区损害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47
3.6.2 基于生态/资源修复的损害评估方法53
3.6.3 海洋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57
3.6.4 海洋保护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几个具体问题58
3.7 本章小结58
第4章 海洋保护区的价值评估59
4.1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59
4.2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付意愿调查60
4.2.1 评估方法选择60
4.2.2 调查问卷的设计61
4.2.3 调查实施61
4.2.4 数据统计分析62
4.3 支付意愿可信性分析64
4.3.1 问卷设计和取样65
4.3.2 质量控制65
4.3.3 样本65
4.3.4 支付意愿对比65
4.4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价值67
4.5 本章小结67
第5章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68
5.1 基本模型68
5.2 海洋保护区不同海域单位面积价值68
5.2.1 不同海域对海洋保护区的贡献率69
5.2.2 不同海域单位面积价值72
5.3 不同海域不同人类活动对海洋保护物种的损害程度74
5.4 厦门海洋保护区生态损害补偿标准75
5.5 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补偿标准:厦门案例76
5.5.1 不同保护区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补偿标准76
5.5.2 厦门海洋保护区填海造地生态损害补偿标准77
5.6 生态补偿支付方意愿分析78
5.7 新建海洋保护区的建区生态补偿标准78
5.8 本章小结80
第6章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运作模式及保障体系81
6.1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81
6.1.1 公平性原则81
6.1.2 效率性原则82
6.1.3 可持续性原则83
6.1.4 以生态系统服务为科学基础的原则83
6.1.5 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原则83
6.1.6 政府主导、社会和市场互补原则83
6.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客体84
6.2.1 补偿主体84
6.2.2 补偿客体85
6.3 补偿对象87
6.4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方式88
6.4.1 按补偿手段划分88
6.4.2 按补偿主体属性划分88
6.5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运行程序90
6.6 生态补偿的落实和监督91
6.7 海洋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91
6.7.1 尽快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91
6.7.2 加强政府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构建高效的保护区管理机构92
6.7.3 大力推进绿色GDP制度92
6.7.4 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素质及其对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认知92
6.7.5 海洋保护区责任赔偿机制93
6.8 本章小结93
第7章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纳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区调整专题论证中的研究与实践94
7.1 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与发展94
7.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由来、确立与发展94
7.1.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96
7.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特点97
7.2.1 具有法律强制性97
7.2.2 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划编制程序97
7.2.3 实行分类管理97
7.2.4 开展公众参与98
7.2.5 实行审批和审查制度98
7.2.6 实行后评价和跟踪评价制度98
7.2.7 具有较为健全的技术导则与规范体系和资质审查制度98
7.3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纳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区调整专题论证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98
7.3.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需要引入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98
7.3.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纳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可行性99
7.4 基于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设计100
7.5 案例研究:厦门某海洋工程对海洋保护区影响的生态损失与生态补偿101
7.5.1 案例选择背景101
7.5.2 该工程建设对海洋保护区影响的生态价值损失核算102
7.5.3 该工程建设对海洋保护区影响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09
7.6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融入保护区调整专题论证问题110
7.6.1 我国保护区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110
7.6.2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纳入海洋保护区调整专题论证中的可行性以及基于建设项目海洋保护区调整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111
7.7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融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区调整专题论证中的可行性结论111
7.8 本章小结112
第8章 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部分案例研究113
8.1 厦门公铁大桥工程对厦门中华白海豚影响生态补偿案例113
8.1.1 厦门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概况113
8.1.2 厦门公铁大桥工程概况113
8.1.3 保护区社会、经济影响分析115
8.1.4 公铁大桥工程建设对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生态价值损失核算116
8.1.5 公铁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16
8.1.6 分析与讨论117
8.2 港珠澳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影响生态补偿案例117
8.2.1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117
8.2.2 港珠澳大桥工程概况117
8.2.3 保护区社会、经济影响分析120
8.2.4 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生态价值损失核算120
8.2.5 生态补偿资金的落实与管理122
8.2.6 分析与讨论122
8.3 大连长兴岛港航道和锚地工程对斑海豹影响生态补偿案例123
8.3.1 项目背景123
8.3.2 运作方式124
8.3.3 分析与讨论124
8.4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生态补偿案例125
8.4.1 调整背景125
8.4.2 调整范围与规模126
8.4.3 生态保护及经济补偿措施126
8.4.4 补偿经费的来源与使用127
8.4.5 分析与讨论127
8.5 山东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生态补偿案例127
8.5.1 调整背景127
8.5.2 调整范围与规模128
8.5.3 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保障形式128
8.5.4 分析与讨论129
8.6 本章小结129
第9章 结论与展望130
9.1 主要结论130
9.2 研究特点132
9.3 研究展望132
附件1134
附件2140
附件3148
附件4152
参考文献157
后记162
热门推荐
- 561609.html
- 289021.html
- 3721217.html
- 3708761.html
- 456543.html
- 320838.html
- 2585727.html
- 843293.html
- 3261505.html
- 2135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2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31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1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8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61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0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56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27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