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肿瘤学 上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天泽,徐光炜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083846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968页
- 文件大小:137MB
- 文件页数:1043页
- 主题词:肿瘤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肿瘤学 上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肿瘤流行病学3
第1章 概述3
目录3
上册3
一、描述性研究5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几种主要类型5
第2章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5
第一节 实验性研究与非实验性研究5
二、分析性研究6
三、干预研究7
二、信息偏倚8
一、选择偏倚8
第三节 偏倚与混杂8
五、生物学上可阐释性9
四、一致性9
第四节 判断联系真实性的一些准则9
一、时间先后顺序9
二、联系的强度9
三、剂量效应关系9
一、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10
第五节 癌发生频度和危险度的测定10
二、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12
第一节 恶性肿瘤登记15
第3章 癌的描述流行病学15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分类17
第三节 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及对社会的负担20
二、癌的人群间差异23
一、癌的地理分布23
第四节 癌的地理分布、人群差异和时间趋势23
三、时间趋势25
四、移民研究26
第一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31
第4章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31
一、环境因素与肿瘤33
第二节 人类致癌物在体内暴露的直接测定与评价33
二、致癌物的检测34
第三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36
三、个体遗传易感性38
二、致癌物损伤修复能力38
第四节 对人类致癌物暴露的个体差异与易感人群38
一、个体在代谢致癌物能力上的差异38
第五节 环境暴露与大分子加合物及生物标记39
一、标志物的选择和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40
第六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设计40
二、生物标记物特征研究41
第七节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43
三、生物样品库43
一、化学致癌物47
第5章 化学致癌因素47
第二篇 肿瘤病因学47
二、促癌物77
三、化学致癌物与促癌物检测81
一、低剂量辐射致癌86
第一节 电磁辐射致癌的种类86
第6章 物理致癌因素86
第二节 辐射致癌的机理88
二、高剂量辐射致癌88
四、影响辐射致癌的因素89
三、辐射致癌的遗传敏感性(个体易感性)89
一、癌基因的激活(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性细胞)89
二、辐射致癌的分子改变89
第三节 辐射致癌的预防90
一、EB病毒与人肿瘤92
第7章 病毒与肿瘤92
二、临床检查95
二、HTLV-1病毒与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101
三、人乳头瘤病毒与人肿瘤103
四、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109
五、人类疱疹病毒(HHV-8)与卡波西肉瘤111
一、吸烟所致的疾病119
第三篇 癌症的预防119
第8章 吸烟危害及控制对策119
二、吸烟危害流行的特征124
三、中国吸烟危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27
四、控烟策略及措施130
五、结语133
一、饮食、营养与癌症的关系136
第9章 饮食、营养与癌症136
第一节 饮食、营养与癌症的预防136
三、饮食防癌的前景137
二、饮食、营养的防癌机制137
一、产能营养素与癌138
第二节 营养素与癌138
二、维生素与癌144
三、无机盐与癌149
一、食物的加工、烹调与癌症158
第三节 食物与癌症158
二、防癌的食物159
三、防癌的饮食、营养措施161
二、普查的不利之处168
第10章 癌症的普查168
第一节 肿瘤普查的利弊168
一、普查的有利之处168
第二节 肿瘤普查效益的假说169
二、选用检测方法的原则170
第三节 肿瘤普查计划的制定170
一、制订普查方案的原则170
三、病程长度偏性171
三、如何评价检测方法的原则171
第四节 评价肿瘤普查需注意的问题171
一、自我选择偏性171
二、时间领先偏性171
第五节 评价肿瘤普查的原则和指标172
三、前列腺癌173
第六节 癌症二级预防的现状173
一、乳腺癌173
二、宫颈癌173
第七节 展望174
四、结、直肠癌174
五、皮肤癌174
六、其他174
三、戒烟177
第11章 健康教育177
第一节 公众的防癌教育177
一、宣传177
二、介绍肿瘤防治的常识177
七、癌症的早期“危险信号”178
四、合理的饮食结构178
五、职业防护178
六、环境保护178
一、在校学生教育179
八、重视癌前病变179
九、自我检查179
第二节 医务人员的专业教育179
三、继续教育180
二、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180
三、出院的康复教育181
第三节 癌症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教育181
一、确诊时的心理康复教育181
二、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教育181
二、抑癌基因185
第四篇 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185
第12章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85
第一节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185
一、原癌基因与癌基因185
一、信号传递的分子基础187
三、肿瘤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谱187
第二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反式调控因子187
一、myc族187
二、FOS/JUN族187
三、SRF187
四、RB及p53187
五、“Dominant negative”反式因子187
第三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作用187
二、核内反式因子的相互对抗作用188
二、Profilin189
第四节 细胞骨架与信号传递189
一、MARCKS189
一、细胞周期与细胞周期钟190
第五节 细胞周期与细胞传代的调控190
第六节 Epigenetics与肿瘤191
二、细胞传代与细胞凋亡191
二、生存环境因素与癌变196
第13章 肿瘤的遗传学基础196
第一节 环境与遗传196
一、生存环境与遗传关系的分析196
一、肿瘤细胞遗传学基础198
第二节 遗传与肿瘤198
二、染色体(细胞遗传物质)畸变与肿瘤199
三、肿瘤遗传分子基础202
一、肿瘤的起源与本质204
第三节 遗传进化与肿瘤发生204
二、细胞分裂与分化205
二、遗传性肿瘤的特点与肿瘤发生机理206
第四节 遗传性肿瘤206
一、肿瘤遗传易感性206
一、生命复制之谜被一层层揭开210
第14章 细胞周期与肿瘤发生、发展210
第一节 肿瘤研究的历史210
二、肿瘤发生、发展研究与生命复制研究的会合211
第二节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CDKs212
三、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细胞克隆进化的过程212
四、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疾病212
二、Cyclins是调控CDKs活性的主要成分213
一、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CDKs213
五、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物216
三、Thr 160/161磷酸化216
四、Thr 14/Tyr15磷酸化与去磷酸化216
一、细胞周期的启动机制217
第三节 细胞周期机制的两大功能217
二、细胞周期的运行机制218
一、细胞周期监控机制破坏220
第四节 肿瘤的细胞周期机制破坏220
二、细胞周期驱动机制破坏221
二、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23
第15章 肿瘤与信号传导223
一、信号传导与癌基因223
二、信号传导通路239
三、研究癌基因功能的方法239
四、信号传导与癌基因研究的临床应用245
五、小结247
六、问题与展望247
第16章 肿瘤与细胞凋亡253
第一节 概论253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特点253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与表现253
二、端粒酶、端粒与细胞凋亡254
三、凋亡的分子机制255
第三节 凋亡的识别检查方法257
一、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检查257
二、DNA断裂缺口标记荧光显微分析法257
三、核DNA断裂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法257
四、端粒酶分析技术257
五、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法257
第四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浸润转移257
一、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257
二、细胞凋亡与肿瘤进展、浸润转移259
第五节 凋亡在肿瘤中的表现260
一、人肺癌260
二、人乳癌260
三、人结肠直肠癌260
四、人前列腺癌261
五、其他肿瘤261
第六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261
一、细胞凋亡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机理261
二、凋亡与肿瘤化疗抗药性261
三、凋亡与肿瘤放疗及耐受性263
四、细胞凋亡与肿瘤治疗新策略和新方案的开发263
第17章 肿瘤转移分子生物学266
第一节 肿瘤转移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266
一、肿瘤转移表型的出现是肿瘤演进的结果266
二、肿瘤转移——一个多步骤的序贯过程266
三、肿瘤细胞转移是一个低效能过程266
四、肿瘤转移过程的调控268
五、寻找与肿瘤转移相关的染色体269
六、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270
第二节 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273
一、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导技术(MMCT)273
二、PCR技术274
三、免疫学方法——表面抗原表位屏蔽276
四、基因组学分析方法276
五、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引入277
第18章 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的肿瘤生物治疗280
一、肿瘤的血管形成及其特点280
二、肿瘤血管的生成调节281
三、血管生成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284
第19章 肿瘤与免疫289
第一节 概述289
第二节 肿瘤抗原291
第三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293
一、抗肿瘤细胞免疫293
二、抗肿瘤体液免疫299
第四节 肿瘤免疫逃避机制300
一、肿瘤细胞300
二、瘤细胞周围微环境301
三、宿主免疫系统及成分的异常301
第五节 肿瘤免疫学检测301
一、肿瘤抗原302
二、肿瘤抗体303
三、免疫细胞303
第六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303
第20章 人类基因组与肿瘤313
第一节 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肿瘤基因组)313
一、细胞癌基因314
二、抑癌基因319
第二节 肿瘤的遗传规律324
一、遗传性家族性肿瘤综合征324
二、肿瘤的遗传易感性325
第五篇 癌症的诊断333
第21章 肿瘤的病理诊断技术333
第一节 肿瘤病理诊断的意义333
第二节 肿瘤病理诊断基础333
一、肿瘤的概念333
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334
三、交界性肿瘤337
四、癌与肉瘤337
五、恶性肿瘤的异质性及其组织发生338
六、癌前病变、原位癌与浸润性癌338
七、良性肿瘤与增生性病变恶变339
八、恶性肿瘤组织学分型、分级与临床分期339
第三节 肿瘤病理技术及其意义340
一、组织取材的要求与重要性340
二、常规病理技术及其应用340
三、组织化学技术341
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344
五、原位杂交技术346
六、流式细胞术346
七、图像分析技术348
八、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348
九、生物芯片技术349
十、电子显微镜技术349
第四节 肿瘤病理诊断应注意的问题352
第22章 内窥镜检查354
第一节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354
一、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54
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术前准备354
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解剖标识354
四、胃镜的检查技术355
五、如何提高胃镜对肿瘤诊断的准确率359
六、胃镜检查的意义360
第二节 呼吸内镜检查360
一、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60
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法361
三、正常气管、支气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362
四、电子支气管镜对肺癌的诊断362
五、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并发症366
第三节 结肠镜检查术367
一、结肠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67
二、结肠镜检查术前准备367
三、结肠镜检查的进镜技术367
四、正常的结肠镜所见367
五、结肠肿瘤的内镜所见367
第四节 腹腔镜检查术370
第23章 肿瘤影像学诊断372
第一节 概论372
一、前言372
二、X线372
三、CT374
四、磁共振成像381
五、超声检查384
六、核医学检查392
第二节 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诊断402
一、概论402
二、神经系统肿瘤影像学检查405
三、常见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诊断406
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检查路线413
第三节 头颈部肿瘤影像学诊断413
一、鼻腔、鼻窦肿瘤413
二、颞骨肿瘤416
三、眼部肿瘤419
四、咽部肿瘤425
五、喉部-喉癌427
六、颈部肿瘤428
第四节 胸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430
一、气管和主支气管肿瘤430
二、肺部肿瘤431
三、胸膜胸壁肿瘤436
四、横膈肿瘤436
五、纵隔肿瘤、囊肿和肿瘤样病变437
六、心脏肿瘤440
第五节 肝胆胰脾肿瘤影像学诊断442
一、肝脏肿瘤442
二、胆道肿瘤447
三、胰腺肿瘤448
四、脾脏肿瘤450
第六节 胃肠道肿瘤影像学诊断452
一、检查方法452
二、胃肠道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454
第七节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影像学诊断463
一、泌尿系统肿瘤463
二、生殖系统肿瘤471
第八节 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475
一、乳腺钼靶X线诊断475
二、乳腺MRI诊断482
三、乳腺CT诊断483
四、18FDG PET显像在乳腺肿瘤的应用484
第九节 骨骼和关节系统肿瘤影像学诊断484
一、概论484
二、常见骨关节肿瘤与影像学表现485
第十节 肿瘤介入放射学诊断495
一、血管介入技术495
二、非血管性介入技术497
第24章 肿瘤标志503
第一节 概述503
第二节 发展概况503
第三节 肿瘤标志概念分类及内容504
一、肿瘤标志概念504
二、肿瘤标志分类505
三、肿瘤标志研究内容及相关技术506
第四节 肿瘤标志的生物学与临床意义507
一、肿瘤标志的生物学意义507
二、肿瘤标志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507
第五节 肿瘤抗原509
一、甲胎蛋白(AFP)509
二、癌胚抗原(CEA)510
三、组织多肽抗原(TPA)和特异性组织多肽抗原(TPS)511
一、肿瘤相关糖链抗原的结构与类型512
第六节 肿瘤相关糖链抗原512
二、糖链抗原在组织中表达与分布514
第七节 肿瘤酶学标志518
一、肿瘤组织中同工酶谱的变化518
二、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癌变519
三、GSTS同工酶与肿瘤耐药性的关系521
四、糖酵解酶和糖基转移酶与肿瘤的关系521
五、碱性磷酸酶521
六、乳酸脱氢酶522
七、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522
八、前列腺特异抗原522
九、γ-谷氨酸转肽酶522
十、铜氧化酶523
十一、肌酸激酶523
第八节 激素类标志523
一、降钙素524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24
第九节 特殊蛋白质类标志524
一、角蛋白524
二、鳞状细胞癌抗原524
三、β2微球蛋白524
第十节 血中癌基因蛋白525
一、ras基因蛋白525
二、myc基因蛋白525
三、crbB-2基因蛋白525
四、p53抑癌基因蛋白525
五、bcl基因蛋白525
第十一节 其他肿瘤标志物525
一、唾液酸525
二、儿茶酚胺类物质526
三、多胺526
四、激素受体526
第十二节 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526
一、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的评估526
二、肿瘤标志的经济评价528
第十三节 肿瘤标志的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528
一、检测仪器和方法528
二、质量控制528
三、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528
第十四节 加强肿瘤标志的基础、应用与开发研究529
一、加强基础研究529
二、加强肿瘤基因标志的研究529
三、加强肿瘤标志应用与开发研究530
四、加强肿瘤标志用于肿瘤早期发现和普查的研究530
第六篇 肿瘤的治疗535
第25章 肿瘤的外科治疗535
一、肿瘤外科的发展535
二、现代外科手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动向535
三、肿瘤外科应独立成科538
四、肿瘤外科的前景538
五、肿瘤外科学家的重任539
第26章 肿瘤的放射治疗541
第一节 肿瘤放射治疗物理学541
一、放射源和放射治疗机541
二、临床剂量学原则547
三、计划设计与执行554
四、调强适形放射治疗571
五、X(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83
六、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594
第二节 近距离治疗606
一、概述606
二、常用放射性核素607
三、放射源的规格608
四、近距离治疗的放射生物学基础609
五、放射源的定位610
六、治疗时间的计算612
七、实验近距离治疗613
八、近距离治疗室的筹建614
九、巴黎系统及临床应用616
第三节 肿瘤放射治疗生物学622
一、正常组织对照射的反应622
二、细胞的电离效应和生存曲线627
三、肿瘤电离辐射的生物学基础632
第四节 放射治疗方法学641
一、照射方法641
二、提高放射治疗疗效的方法641
第五节 综合治疗中放疗的作用及方案643
一、既容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又常发生全身转移的肿瘤类型643
二、只有局部蔓延和淋巴结转移而无广泛远处转移的肿瘤类型644
三、只有迅速的发生远处转移,而不侵犯淋巴结的肿瘤类型645
四、从不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肿瘤类型645
第27章 肿瘤化疗的临床药理学649
第一节 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649
第二节 烷化剂650
一、烷化剂的毒副作用652
二、新的烷化剂653
三、耐药性654
四、药物的相互作用654
五、结语654
第三节 抗代谢物655
一、抗叶酸抗代谢物655
二、嘧啶类抗代谢物656
三、胞苷类抗代谢物657
四、嘌呤类抗代谢物658
第四节 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物659
一、长春花生物碱659
二、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660
三、靛玉红及其类似物660
四、表鬼臼毒类药物662
五、喜树及喜树碱类化合物662
第五节 抗肿瘤抗生素665
一、蒽环类665
二、糖肽类——博来霉素667
三、放线菌素类668
四、糖苷类——光神霉素669
五、丝裂霉素类669
六、链脲霉素670
第六节 铂类化合物670
一、顺铂670
二、第二代铂类化合物672
三、第三代铂类化合物673
第七节 维生素甲类化合物673
一、维甲类化合物的生理学作用673
二、维甲类化合物的临床药理学673
三、维甲类化合物的作用原理675
四、维甲类化合物的毒副作用677
第八节 生物工程来源的抗肿瘤药677
一、干扰素678
二、生长因子679
三、白细胞介素-2(IL-2)680
第九节 激素类681
一、雄激素类682
二、抗雄激素类683
三、雌激素类683
四、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及抑制雌激素合成的药物684
五、孕酮类685
六、促性腺激素释放素(GnRH,即LHRH)同类物686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686
八、肾上腺皮质选择性损伤剂687
九、甲状腺激素类687
第十节 杂类688
一、门冬酰胺酶688
二、羟基脲688
三、甲基苄肼688
四、甲氮咪胺689
第28章 肿瘤的化学治疗693
一、癌症化学治疗的历史及发展概况693
二、癌症化疗的药理学基础694
三、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一些原则698
四、临床工作中如何决定选用化疗方案701
五、常见癌症的标准治疗方案704
六、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其处理727
七、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超大剂量化疗及造血细胞因子支持高剂量强度化疗的临床应用738
八、化学治疗的展望——开辟新的治疗靶点,发展新型抗癌药物745
第29章 肿瘤免疫及生物治疗757
第一节 肿瘤免疫学基础757
一、肿瘤抗原757
二、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760
三、抗瘤免疫效应机制763
四、肿瘤的免疫监视与免疫逃逸766
五、肿瘤的免疫学检测770
六、肿瘤的免疫学治疗771
第二节 BRM与肿瘤生物治疗概述771
一、BRM的历史背景与概念771
二、BRM的种类和生物治疗高科技产品772
三、BRM的作用方式和机制773
四、BRM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评价774
五、BRM研究的意义和展望——肿瘤生物治疗的前景776
第三节 免疫调节剂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776
一、概述776
二、微生物及其有关成分778
三、多糖类782
四、胸腺素784
五、合成的免疫调节剂784
第四节 细胞因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786
一、概述786
二、干扰素(IEN)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791
三、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795
四、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799
五、集落刺激因子(CSF)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802
六、其他可能在临床上具有抗肿瘤效应的细胞因子802
第五节 肿瘤的继承性细胞免疫治疗804
一、概述804
二、LAK细胞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805
三、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809
四、激活的杀伤性单核细胞(AKM)和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809
五、ACI新疗法的探索与临床应用前景的展望810
第六节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811
一、概述811
二、McAb(unconjugates)直接应用于肿瘤治疗813
三、McAb与其偶联物的免疫导向治疗815
四、单克隆抗体疗法的问题和展望817
第七节 肿瘤疫苗及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818
一、概述818
二、瘤苗主动免疫治疗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820
三、肿瘤疫苗的分类822
四、肿瘤疫苗的临床应用824
五、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ASI)的特点、研究策略和前景827
第八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某些新领域828
一、抗血管生成疗法828
二、肿瘤增殖病毒疗法831
三、抗端粒—端粒酶疗法834
第30章 肿瘤的综合治疗842
一、定义842
二、现状842
三、综合治疗的原则和计划843
四、综合治疗的几种模式845
五、综合治疗组的组成846
六、展望846
第31章 肿瘤治疗的新方法849
第一节 高温治疗849
一、高温治癌的生物学基础849
二、高温治癌的物理方法与技术862
三、高温治疗的临床应用872
第二节 修饰放射治疗效应的措施880
一、对改变放射效应方法的评价881
二、增加肿瘤放射敏感性的措施882
三、放、化疗的合并应用891
四、加热治疗和放射治疗894
五、放射防护剂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895
六、对放、化疗所致正常组织晚期损伤有预防与治疗双重作用的药物896
第三节 新型的利用放射线治癌方法897
一、靶向放射治疗897
二、基因治疗和放射治疗899
第四节 光动力学疗法901
一、发展历史901
二、光动力治疗肿瘤的机制901
三、光敏药物902
四、激发光源与光传导系统903
五、光动力治疗方法903
六、光动力治疗的特点904
七、HpD-PDT适应证与局限性904
八、国内外HpD-PDT治疗状况904
九、PDT治疗支气管肺癌904
十、PDT治疗头颈部癌904
十一、PDT治疗食管、贲门及胃癌905
十二、PDT治疗其他恶性肿瘤905
第五节 粒子束及高线性能量传递放射治疗905
一、粒子束照射的放射生物学优点905
二、粒子束治疗的物理特点906
三、快中子治疗906
四、快中子近距离治疗909
五、中子俘获治疗或硼中子俘获治疗909
六、质子治疗909
七、负π介子治疗910
八、其他重粒子治疗910
第六节 肿瘤的介入性诊断与治疗911
一、经皮针活检911
二、经导管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栓塞术913
三、其他介入治疗和诊断方法923
第七节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925
一、射频消融原理925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926
三、射频治疗引导方法926
四、操作方法及程序926
五、治疗原则926
六、治疗方案设计927
七、疗效评价及随访928
八、疗效929
九、并发症及处理929
十、展望930
第32章 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939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实施要点939
一、重复原则939
二、随机化原则942
三、对照原则943
四、盲法原则943
五、成立一个“该试验”肿瘤临床监督试验机构944
第二节 合乎伦理946
一、临床诊疗与临床试验的伦理异同946
二、肿瘤临床试验伦理的最基本要求946
三、肿瘤临床试验方案中疗效与毒性作用的关系946
四、要重视肿瘤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947
第三节 统计分析方法947
一、生存时间与删失947
二、生存曲线948
三、生存曲线的比较950
四、分层调整952
五、COX回归分析953
六、预后因素分析与肿瘤临床试验954
第四节 抗肿瘤新药的临床试验实施954
一、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及种类954
二、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前的要求955
三、GCP的概念和重要性955
四、GCP的基本内容及重点956
五、临床试验的分期和要点957
六、现阶段临床试验中的问题及改进方法958
索引961
中册971
第七篇 头颈部肿瘤971
第33章 头颈肿瘤学发展简史971
第34章 眼部肿瘤972
第一节 概述972
一、眼的解剖和生理972
三、影像学检查975
一、眼表肿瘤981
第二节 眼球肿瘤981
二、葡萄膜肿瘤985
三、视网膜肿瘤992
四、视乳头肿瘤997
一、眶内囊肿998
第三节 眼眶肿瘤998
二、眼眶血管性肿瘤及畸形1001
三、肌源性肿瘤1004
四、软组织肿瘤1006
五、骨源肿瘤1008
六、神经源肿瘤1009
七、泪腺肿瘤1015
八、血系统肿瘤1017
九、类瘤性肿物1018
一、眼睑良性肿瘤1021
第四节 眼睑肿瘤1021
二、眼睑恶性肿瘤1022
一、发病情况1028
第35章 耳部肿瘤1028
第一节 耳部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1028
一、原发恶性肿瘤1028
二、颞骨转移癌1028
第二节 发病情况、部位分布及肿瘤扩展1028
第三节 临床特点及诊断1029
二、肿瘤部位分布1029
三、致病因素与肿瘤扩展1029
第五节 中耳癌及外耳道癌的分期1030
第四节 外耳道癌和中耳癌的治疗1030
一、手术治疗1030
二、放射治疗1030
三、手术与放射治疗合用的综合疗法1030
第六节 外耳道癌、中耳癌的疗效及治疗选择1031
第一节 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1033
第36章 涎腺肿瘤1033
一、临床表现1036
第二节 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036
二、诊断1037
四、鉴别诊断1039
三、涎腺癌的TNM分期1039
一、应用外科解剖1040
第三节 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1040
二、腮腺的外科手术1041
四、舌下腺的外科手术1042
三、颌下腺的外科手术1042
二、涎腺癌的放射治疗1043
五、腭腺的外科手术1043
六、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处理1043
第四节 涎腺癌的放射治疗和颈清除术1043
一、颈淋巴结清除术在涎腺癌治疗中的地位1043
第五节 涎腺癌的预后因素1044
三、涎腺癌的化学治疗1044
二、病理1045
第37章 鼻腔及副鼻窦癌1045
第一节 发病情况及发病因素1045
一、发病情况1045
二、发病因素1045
第二节 鼻腔癌1045
一、应用解剖1045
五、鉴别诊断1046
三、临床表现1046
四、诊断1046
二、病理1048
六、治疗1048
第三节 上颌窦癌1048
一、应用解剖1048
四、诊断1049
三、临床表现1049
七、治疗1050
五、鉴别诊断1050
六、TNM分类及分期(UICC第五次修订,1997年)1050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1054
八、术后复发1054
第四节 筛窦癌1054
一、应用解剖1054
二、发病情况1054
三、病理1054
四、临床表现1054
第五节 额窦癌及蝶窦癌1055
六、治疗1055
七、预后1055
一、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1057
第38章 颌骨肿瘤1057
一、与牙源性器官有关的新生物和其他肿瘤1057
二、与骨有关的新生物和其他肿瘤1057
三、上皮性囊肿1057
四、未分类肿瘤1057
第一节 颌骨囊肿1057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1059
二、临床表现1059
四、治疗1060
一、牙源性良性肿瘤1061
第二节 颌骨良性肿瘤1061
二、骨源性良性肿瘤1065
一、中央性颌骨癌1067
第三节 颌骨恶性肿瘤1067
三、颌骨软骨肉瘤1068
二、颌骨骨肉瘤1068
四、颌骨转移性恶性肿瘤1069
四、好发部位1071
第39章 口腔癌1071
第一节 临床流行病学1071
一、发病率1071
二、构成比1071
三、性别和年龄1071
五、病因与发病条件1072
二、口腔癌的病理检查1073
第二节 口腔癌的临床诊断和分类分期1073
一、口腔癌的早期临床诊断1073
三、口腔癌的TNM分类及分期1074
一、口腔癌的治疗原则和特点1075
第三节 口腔癌的治疗和预防原则1075
五、治疗1077
二、口腔癌的预防原则1077
第四节 唇癌1077
一、发病概况1077
二、病理解剖1077
三、临床表现107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077
三、临床表现1078
六、预后1078
第五节 舌癌1078
一、发病概况1078
二、病理解剖1078
三、临床表现107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079
五、治疗1079
六、预后1079
第六节 口底癌1079
一、发病概况1079
二、病理解剖1079
二、病理解剖108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080
五、治疗1080
六、预后1080
第七节 牙龈癌1080
一、发病概况1080
三、临床表现1081
三、临床表现108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081
五、治疗1081
六、预后1081
第八节 腭癌1081
一、发病概况1081
二、病理解剖1081
二、病因108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082
五、治疗1082
六、预后1082
第九节 颊癌1082
一、发病率1082
四、临床病理1083
三、应用解剖1083
六、诊断1084
五、临床表现1084
八、治疗1085
七、鉴别诊断1085
九、预后1088
三、家族癌史1090
第40章 鼻咽癌1090
第一节 流行病学1090
一、明显的地区性1090
二、部分人群的易感性1090
一、EB病毒1091
四、发病的稳定性1091
第二节 病因发病学1091
三、化学因素1092
二、遗传易感性1092
四、癌基因研究1093
二、应用解剖学1094
第三节 解剖与组织发生学1094
一、鼻咽的发生1094
三、组织学结构1096
一、症状和体征1097
第四节 临床表现1097
一、EB病毒血清学检测1099
二、临床分型1099
第五节 诊断1099
二、影像学诊断1100
三、病理诊断1101
四、临床分期1102
一、放射治疗1103
第六节 治疗1103
二、化学药物治疗1105
四、鼻咽癌的分层综合治疗1107
三、手术治疗1107
三、生长与扩展1110
第41章 口咽癌1110
一、解剖概要1110
二、病理类型1110
六、鉴别诊断1111
四、瘤体表现1111
五、诊断1111
八、治疗1112
七、临床分类分期1112
九、预后1114
三、扩展与转移1117
第42章 喉咽及颈段食管癌1117
一、解剖概要1117
二、病理类型1117
七、临床分类分期1118
四、临床表现1118
五、诊断1118
六、鉴别诊断1118
八、治疗1119
九、预后1122
一、病理类型1124
第43章 喉癌1124
第一节 发病情况与发病因素1124
第二节 喉癌的临床病理1124
二、不同类型喉癌的生长扩散1125
一、临床症状1126
第三节 喉癌的生物学行为与生物学分期1126
第四节 临床症状、检查及诊断1126
一、1987年版TNM分类分期1127
二、检查所见及诊断1127
第五节 UICC喉癌TNM分类分期1127
一、声门癌1128
二、1997年版TNM分类分期1128
第六节 喉癌的治疗1128
二、声门上喉癌1129
三、发声重建手术1130
三、声门下喉癌1130
四、喉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外科治疗1130
第七节 全喉切除术后的发声重建1130
一、食管发声及手术重建后的消化道发声1130
二、人工喉的应用1130
四、放化疗加手术的综合疗法1131
第八节 喉癌的治疗选择与效果1131
一、放射治疗1131
二、手术治疗1131
三、放疗合并手术的综合治疗1131
第九节 喉癌的生物治疗1132
第二节 发病情况1134
第44章 甲状腺肿瘤1134
第一节 解剖及生理1134
一、病理分类1135
第三节 发病因素1135
一、癌基因1135
二、电离辐射1135
三、缺碘1135
四、女性激素1135
五、其他1135
第四节 诊断1135
二、临床诊断1136
六、放射性核素诊断1137
三、X线诊断1137
四、CT诊断1137
五、超声诊断1137
九、TNM分类及分期1138
七、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1138
八、活体组织病理检查1138
一、病理1139
第五节 乳头状癌1139
三、治疗1140
二、临床表现1140
四、预后1142
第七节 髓样癌1143
第六节 滤泡癌1143
一、病理1143
二、临床表现1143
三、诊断1143
四、治疗1143
五、预后1143
三、临床表现1144
一、病理1144
二、内分泌综合征及临床分型1144
第八节 未分化癌1145
四、诊断1145
五、治疗1145
六、预后1145
四、甲状腺继发瘤1146
一、病理1146
二、临床表现1146
三、治疗1146
四、预后1146
第九节 其他恶性肿瘤1146
一、恶性淋巴瘤1146
二、其他肉瘤1146
三、恶性畸胎瘤1146
二、甲状旁腺的局部解剖关系1149
第45章 甲状旁腺肿瘤1149
第一节 甲状旁腺的胚胎发生、解剖和生理1149
一、甲状旁腺的胚胎发生1149
三、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生理1150
三、甲状旁腺的生理功能1150
第二节 甲状旁腺肿瘤的发病情况和病理生理学1150
一、发病率的人种差异1150
二、性别差异1150
一、全身有关系统的表现1151
第三节 病理1151
一、甲状旁腺腺瘤1151
二、腺癌1151
第四节 临床表现1151
一、影像诊断1152
二、局部表现1152
第五节 诊断1152
二、实验室诊断1153
一、手术治疗1154
三、鉴别诊断1154
第六节 治疗1154
二、甲状旁腺腺瘤酒精注射坏死疗法1156
第七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其他问题与新进展1156
一、“无症状”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处理1156
第八节 预后1157
三、腹腔镜技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1157
第二节 颈部神经鞘瘤1159
第46章 颈部肿瘤1159
第一节 先天性类瘤疾病1159
一、鳃裂囊肿瘘管1159
二、胸腺囊肿1159
五、预后1160
一、病理1160
二、临床表现1160
三、鉴别诊断1160
四、治疗1160
四、临床表现1161
第三节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1161
一、概念1161
二、应用解剖1161
三、病理1161
六、治疗1162
五、诊断1162
七、预后1163
一、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1164
第四节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164
一、颈动脉外科简史1165
二、诊断1165
三、治疗1165
第五节 颈动脉切除术1165
三、预测脑侧支循环供血状况1166
二、影响安全阻断颈动脉的因素1166
四、计划性肿瘤合并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1167
二、病例选择1171
第47章 颈淋巴结清除术1171
第一节 头颈部淋巴结的分布1171
第二节 传统性颈淋巴清除术1171
一、简史1171
五、手术步骤1172
三、麻醉1172
四、手术实施1172
四、手术步骤1173
第三节 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1173
一、概述1173
二、病例选择1173
三、麻醉1173
六、胸膜损伤与纵隔气肿1174
第四节 并发症及其处理1174
一、出血1174
二、声门水肿1174
三、皮瓣坏死1174
四、感染1174
五、神经损伤1174
七、乳糜瘘及乳糜胸1175
三、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整复是恢复功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基础1176
第48章 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整复1176
第一节 术后缺损整复的意义和重要性1176
一、整复外科技术与肿瘤外科技术相结合是当前头颈肿瘤外科发展的趋向之一1176
二、整复外科技术应用于头颈肿瘤外科是安全施行根治性手术的保证1176
一、延期整复1177
四、头颈肿瘤的根治性外科与功能性外科1177
第二节 分类与适应证1177
一、传统的游离组织移植1178
二、立即整复1178
第三节 临床常用的整复方法1178
二、带蒂组织瓣移植1179
第四节 血管化组织游离移植的应用1181
二、腭再造术1182
一、血管化皮瓣1182
二、血管化肌皮瓣1182
三、血管化骨肌皮瓣1182
第五节 器官成形术1182
一、舌再造术1182
六、喉及气管的重建与再造1183
三、鼻再造术1183
四、外耳再造术1183
五、下咽及颈段食管的重建与再造1183
二、面颈部缺损的赝(修)复治疗1184
第六节 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其前景1184
第七节 头颈部组织缺损的其他整复技术与康复治疗1184
一、生物材料在颌面骨缺损整复中的应用1184
三、康复治疗1185
一、传导气道1189
第八篇 胸部肿瘤1189
第49章 肺癌1189
第一节 肺和支气管的应用解剖1189
一、呼吸运动的机理1191
二、肺脏1191
第二节 肺的生理功能概要1191
三、肺功能检测1192
二、气体交换和运输1192
三、肺癌的性别和年龄分布1193
第三节 肺癌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1193
一、肺癌的地区分布1193
二、肺癌的发病、死亡的增长趋势1193
六、职业与肺癌1194
四、吸烟与肺癌1194
五、非吸烟肺癌1194
一、肺癌的病理学诊断方法1195
七、空气污染与肺癌1195
八、其他危险因素1195
第四节 肺癌的病理学1195
二、肺癌的分期、分级和分类1197
四、早期肺癌1200
三、侵袭前病变1200
五、常见类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201
六、肺癌的蔓延和转移1205
七、实验性肺癌的研究1206
八、影响肺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1207
第五节 肺癌的临床表现1209
六、声音嘶哑1210
一、咳嗽1210
二、咯血和血痰1210
三、发热1210
四、胸痛1210
五、气急1210
一、肺癌的影像学表现1212
第六节 肺癌的诊断1212
二、肺癌的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1217
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肺癌诊断上的应用1219
五、超声图像引导针吸活检诊断肺癌1220
四、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1220
七、肺癌标志物1221
六、放射性核素诊断肺癌1221
九、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研究1223
八、肺癌患者染色体的研究1223
一、肺结核与结核性胸膜炎1224
第七节 肺癌的鉴别诊断1224
二、肺内炎症1225
一、肺癌的外科治疗1226
三、肺良性肿瘤1226
四、纵隔肿瘤1226
五、肺结节病1226
六、肺隔离症1226
第八节 肺癌的治疗1226
二、肺癌的放射治疗1230
三、药物治疗1235
五、其他预防措施1239
第九节 肺癌的预防1239
一、建立肺癌防治研究机构1239
二、加强法制,制定环境保护法规1239
三、控制吸烟1239
四、职业性肺癌的预防1239
二、纵隔的分区1243
第50章 纵隔肿瘤1243
第一节 纵隔的解剖1243
一、纵隔的界限1243
第二节 纵隔的生理1244
三、各区的器官1244
三、综合X线、CT、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1245
第三节 纵隔的影像学诊断1245
一、X线检查1245
二、CT与MRI检查1245
六、核医学诊断1246
四、其他检查(计波摄影、纵隔充气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1246
五、超声诊断1246
第四节 纵隔肿瘤与囊肿的分类1247
二、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1248
第五节 纵隔肿瘤的临床诊断1248
一、纵隔肿瘤的相对发生率1248
四、诊断1249
三、临床表现1249
五、治疗1252
一、纵隔良性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1253
第六节 纵隔生殖细胞瘤1253
第七节 其他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纵隔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1255
二、纵隔精原细胞瘤1255
一、组织发生1256
第八节 神经源性肿瘤1256
二、病理学1257
四、治疗1258
三、临床症状1258
三、淋巴瘤的分期1259
第九节 纵隔淋巴瘤1259
一、纵隔淋巴瘤的临床表现1259
二、诊断1259
四、霍奇金氏淋巴瘤1260
五、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1261
二、胸腺的解剖学1263
第十节 胸腺肿瘤1263
一、胸腺的胚胎学1263
四、胸腺瘤1264
三、胸腺的生理功能1264
一、支气管源囊肿1266
五、胸腺癌1266
六、胸腺类癌1266
第十一节 纵隔囊肿1266
三、肠源性囊肿1267
二、心包囊肿1267
四、支气管镜检查1268
四、淋巴囊肿1268
五、间皮囊肿1268
第十二节 纵隔气管肿瘤1268
一、一般情况1268
二、症状与体征1268
三、影像学检查1268
一、胸骨后甲状腺肿1269
五、气管肿瘤误诊原因1269
六、病理学1269
七、气管切除重建1269
第十三节 纵隔内分泌肿瘤1269
第十四节 纵隔间叶肿瘤1270
二、纵隔甲状旁腺肿瘤1270
三、纵隔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1270
二、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1272
第十五节 心脏肿瘤1272
一、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1272
第一节 食管的应用解剖和生理1279
第51章 食管和贲门肿瘤1279
第二节 食管癌和贲门癌1282
二、食管恶性淋巴瘤1355
第三节 食管少见的恶性肿瘤1355
一、食管肉瘤1355
二、病理1356
三、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356
第四节 食管良性肿瘤1356
一、发病概况1356
五、治疗1357
三、症状1357
四、诊断1357
二、病因学研究1373
第52章 乳腺癌1373
第一节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1373
一、描述性研究1373
一、病理组织学分类1376
三、病理流行病学研究1376
第二节 病理1376
三、区域淋巴结转移1387
二、生长与扩展1387
二、患侧乳房皮肤1388
四、血行转移1388
第三节 临床表现1388
一、肿块1388
一、病史1389
三、乳头改变1389
四、乳头溢液1389
五、乳房疼痛1389
第四节 诊断1389
二、乳腺检查1390
三、X线诊断1391
四、近红外光透照扫描1395
五、B型超声检查1396
七、核素骨显像诊断1400
六、细胞学诊断1400
四、肉芽肿性乳腺炎1401
第五节 鉴别诊断1401
一、乳痛症1401
二、囊性增生病1401
三、大导管肉芽肿1401
八、积乳囊肿1402
五、乳管扩张症1402
六、脂肪组织坏死1402
七、乳腺结核病1402
第六节 临床分期1403
九、腺纤维瘤1403
十、大导管乳头状瘤1403
三、病理学分类(pTNM)1404
一、TNM分期系统的一般原则(UICC1997)1404
二、TNM分类1404
一、概论1405
四、组织病理学分级(G)1405
五、临床分期1405
第七节 乳腺癌与激素受体1405
二、受体测定方法1406
三、激素受体研究及其临床意义1408
一、外科治疗1410
第八节 治疗1410
二、辅助化疗1411
四、内分泌治疗1413
三、辅助放射治疗1413
五、晚期乳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1416
六、骨转移癌放射性核素治疗1417
二、非侵犯性管内癌1418
第九节 不同类型乳腺癌的诊断及处理1418
一、小叶原位癌1418
五、乳头派杰病1419
三、微小癌1419
四、T0乳腺癌1419
八、囊性乳头状腺癌1420
六、髓样癌1420
七、黏液腺癌1420
十、妊娠或哺乳期乳腺癌1421
九、炎性乳腺癌1421
十二、隐匿性乳腺癌1422
十一、原发双侧乳腺癌1422
一、高危个体1423
第十节 预防1423
二、化学预防1424
三、乳腺癌普查1425
一、男性乳腺癌1428
第十一节 预后1428
一、病期1428
二、淋巴结转移1428
三、原发癌的病理类型1428
第十二节 其他恶性肿瘤1428
三、癌肉瘤1429
二、叶状囊肉瘤1429
一、地区分布1437
第九篇 胃肠道肿瘤1437
第53章 胃癌1437
第一节 流行病学1437
二、人群分布1439
三、时间趋势1440
五、病因及危险因素1441
四、地理病理流行病学1441
六、慢性疾患1445
八、胃癌发病和预防模式1447
七、胃癌分子流行病学1447
一、大体形态1448
第二节 病理1448
二、组织学类型1449
五、癌前状态与癌前病变1454
三、大体形态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1454
四、活检组织的病理诊断1454
一、胃癌分期的演变1460
六、扩散转移1460
第三节 胃癌的分期1460
二、胃癌TNM分期(UICC,第5次修订,1997)1461
一、胃癌的症状1462
第四节 临床表现1462
一、胃癌的X线诊断1463
二、胃癌的体征1463
第五节 诊断1463
二、胃癌的CT诊断1470
三、胃癌内镜诊断1477
四、胃癌的超声波诊断1480
一、外科治疗1486
第六节 治疗1486
二、胃癌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1497
三、胃癌的化学药物治疗1501
四、内镜治疗1507
第七节 预后1509
一、胃癌的一级预防1510
第八节 胃癌的预防1510
二、胃癌普查1511
三、建立胃病专科门诊1512
四、胃癌的化学预防研究1513
一、胃息肉1514
第九节 胃的其他肿瘤1514
二、胃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1515
一、发病率1531
第54章 胰腺癌1531
第一节 流行病学与病因学1531
二、病因1533
二、胰腺的解剖1534
第二节 胰腺的解剖与生理1534
一、胰腺的胚胎学1534
三、胰腺的生理1539
第三节 病理学1543
一、胰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1543
二、胰腺肿瘤大体标本的病理检查方法1544
三、胰腺外分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1545
四、恶性肿瘤1546
五、胰腺肿瘤冰冻切片诊断注意事项1548
第四节 临床表现1548
一、临床症状1548
二、体征1549
第五节 胰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期1550
一、国际抗癌联合会胰腺癌分期1550
二、美国联合癌肿委员会胰腺癌分期1551
三、日本胰腺学会胰腺癌临床病理分期1552
一、实验室检查1553
第六节 胰腺癌的诊断1553
二、影像学检查1556
第七节 治疗1562
一、外科治疗概述1562
二、各型胰癌术式1565
三、其他治疗1573
第55章 肝胆系癌1582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1582
第二节 肝脏其他恶性肿瘤1609
一、纤维板层型肝癌1609
二、肝母细胞瘤1610
三、肝胆管囊腺癌1610
四、肝类癌1611
五、肝恶性间叶组织肿瘤1611
第三节 肝脏的转移性癌1612
第四节 胆囊癌1615
第五节 胆管癌1618
一、肝门部胆管癌1619
二、中远段胆管癌1626
第56章 小肠肿瘤1634
第一节 概述1634
第二节 小肠上皮性肿瘤1636
一、腺瘤1636
二、腺癌1637
第三节 小肠间质瘤1638
第四节 小肠淋巴瘤1640
第五节 小肠其他肿瘤1643
一、类癌1643
二、脂肪瘤1643
三、血管瘤1643
四、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1643
一、大肠息肉1646
第57章 大肠肿瘤1646
第一节 大肠息肉与腺瘤1646
二、大肠息肉病1648
三、临床症状1650
四、检查与诊断1650
五、治疗1651
第二节 大肠癌1654
一、前言1654
二、大肠癌流行特征及可能的病因因素1654
三、大肠癌的分子病理学1663
四、大肠的解剖和生理1679
五、大肠癌的病理1682
六、大肠癌的分期1690
七、诊断和筛检1691
八、大肠癌的外科治疗1698
九、化学治疗1703
十、结、直肠癌的放射治疗1708
十一、大肠癌的预防1714
第58章 肛门区癌1740
一、病因1740
二、病理1740
三、分期1740
四、常见的肛门区癌1741
五、不常见的肛门区肿瘤1743
第59章 消化道类癌及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747
第一节 消化道类癌及类癌综合征1747
一、病理1747
二、症状体征1747
第二节 胰岛素瘤1748
四、治疗1748
三、诊断1748
一、发病情况1749
二、临床表现1749
三、诊断1749
四、鉴别诊断1750
五、治疗1750
第三节 胃泌素瘤1750
一、概念1750
二、病理1751
三、临床表现1751
四、诊断1751
五、鉴别诊断1751
六、治疗1751
三、临床表现1752
二、实验室检查1752
四、诊断1752
一、发病部位1752
第四节 生长释放激素抑制因子瘤1752
五、治疗1753
第五节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753
一、MEN-Ⅰ型(Wermer综合征)1753
二、MEN-Ⅱ型(Sipple综合征)1753
三、MEN-ⅡB型(黏膜神经瘤综合征)1754
第十篇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1759
第60章 肾肿瘤1759
第一节 肾良性肿瘤1761
一、肾囊肿1761
二、肾腺瘤1761
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761
一、肾癌1763
第二节 肾恶性肿瘤1763
七、脂肪瘤1763
五、肾球旁细胞瘤1763
四、肾血管瘤1763
六、纤维瘤1763
二、肾肉瘤1777
第三节 肾嗜酸细胞瘤1780
一、引言1782
三、病因1782
二、发病率1782
第一节 绪论1782
第61章 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肿瘤1782
四、发病机制1784
五、生长因子1785
六、尿路上皮性肿瘤免疫学1786
七、尿路上皮肿瘤遗传学1789
八、癌发生的多阶段性、侵袭及转移1790
九、膀胱肿瘤标记物1790
十、化学疗法的抗药问题1791
一、膀胱尿路上皮肿瘤1792
第二节 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1792
二、肾盂尿路上皮肿瘤1807
三、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1808
四、尿道上皮肿瘤1809
五、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学诊断1810
一、绪言1812
第三节 尿脱落细胞学1812
二、技术方法1813
一、多器官发病问题1816
第四节 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1816
二、肾盂及输尿管肿瘤1817
三、膀胱尿路上皮肿瘤1821
五、治疗1828
四、临床分期1828
五、膀胱嗜铬细胞瘤1837
第五节 膀胱非尿路上皮肿瘤1837
一、膀胱小细胞癌1837
二、癌肉瘤1837
三、横纹肌肉瘤1837
四、平滑肌肉瘤1837
二、病因学1842
第62章 前列腺肿瘤1842
第一节 前列腺癌1842
一、流行病学1842
五、前列腺癌的组织学特征1843
三、前列腺癌自然史1843
四、前列腺癌前期病变1843
七、前列腺癌的诊断1845
六、前列腺癌的临床类型1845
九、前列腺癌的治疗1848
八、前列腺癌的分期1848
十、各期患者的治疗选择1853
四、治疗1854
第二节 前列腺移行细胞癌1854
一、病因、病理1854
二、分期1854
三、诊断1854
三、治疗1855
第三节 前列腺肉瘤1855
一、病理1855
二、临床表现1855
五、阴茎转移癌1857
第63章 阴茎及尿道的肿瘤1857
第一节 阴茎肿瘤1857
一、阴茎良性肿瘤及癌前期病1857
二、阴茎鳞状上皮癌1857
三、阴茎的其他癌瘤1857
四、阴茎肉瘤1857
一、尿道良性肿物1864
第二节 尿道肿瘤1864
二、尿道癌1865
第一节 生殖细胞肿瘤1870
第64章 睾丸肿瘤1870
第二节 非生殖细胞肿瘤1879
第三节 继发性肿瘤1880
第二节 肾上腺肿瘤的分类1882
第65章 肾上腺肿瘤1882
第一节 解剖生理概要1882
四、诊断1883
第三节 皮质醇腺瘤1883
一、病理1883
二、病理生理1883
三、临床表现1883
五、治疗1884
二、病理生理1885
六、预后1885
第四节 醛固酮腺瘤1885
一、病理188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1886
三、临床表现1886
六、预后1888
五、治疗188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889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癌1889
一、病理1889
二、病理生理1889
三、临床表现1889
五、治疗1890
二、病理生理1891
六、预后1891
第六节 嗜铬细胞瘤1891
一、病理1891
四、诊断1892
三、临床表现1892
五、治疗1893
六、预后1894
二、精囊癌1896
第66章 精囊、精索及附睾肿瘤1896
第一节 精囊肿瘤1896
一、精囊囊肿1896
一、精索肿瘤1897
第二节 精索与附睾肿瘤1897
三、附睾肿瘤1898
二、转移瘤1898
索引1902
二、乳房外湿疹样癌1911
下册1911
第十一篇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1911
第67章 外阴恶性肿瘤1911
第一节 外阴上皮内瘤变1911
一、鲍温氏病1911
四、分期1912
第二节 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1912
一、病因1912
二、病理1912
三、临床表现1912
五、淋巴引流及淋巴结转移1913
六、治疗1914
七、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1917
五、黑色素瘤1918
第三节 其他外阴恶性肿瘤1918
一、鳞状上皮癌的两种变异类型1918
二、肉瘤1918
三、基底细胞癌1918
四、腺癌1918
一、发病有关因素1920
第68章 阴道癌1920
第一节 阴道上皮内瘤变1920
一、一般概念1920
二、临床要点1920
三、治疗1920
第二节 阴道癌1920
七、治疗1921
二、临床表现1921
三、病理1921
四、扩散及转移1921
五、诊断1921
六、临床分期1921
八、疗效1922
一、流行病学1924
第69章 宫颈癌1924
第一节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及流行因素1924
二、人群分布1925
三、流行因素1928
第二节 宫颈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1932
第三节 宫颈浸润癌1940
一、宫颈浸润癌的诊断1941
二、宫颈癌临床分期1943
三、预后1944
热门推荐
- 258870.html
- 2811573.html
- 2292970.html
- 3129570.html
- 3017803.html
- 217163.html
- 3074765.html
- 567018.html
- 3808906.html
- 183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9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79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0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26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1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3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0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1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9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5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