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效霞著(山东中医药大学)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754363865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2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1
导论1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有体系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加以整理的结果1
1 为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1
代序1
2 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雏形3
3 中医高等教育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是造成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重要原因5
二、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医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
1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医学进行整理和改进成为学界之共识9
2 以西医学为参照物,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和研究成为时代之潮流10
3 通其可通,存其互异的中西合璧外部比附式研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式12
4 中西并用,初步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14
5 现代中医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思路上,都完全继承并沿袭了近代中医的衣钵15
三、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钩玄17
1 以西解中,各取所需的不良学风22
四、现有体系与传统中医学貌合神离的原因22
2 盲目套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23
3 注重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26
4 追逐时髦,随意比附的恶劣风气27
五、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思考37
1 应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37
2 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38
3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有体系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医学40
4 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41
5 读经典,做临床43
六、简短的结语48
整体观念疏正50
一、整体观念的创立50
二、为什么要提倡“整体观念”?54
1 人与天地相参是贯穿《内经》理论体系之始终的永恒主题57
三、还其本原——人与天地相参57
2 “人与天地相参”源于哲学的“天人合一”说64
3 气是人与天地之所以能相参应的中介74
四、人与天地相参的特殊作用79
1 天人同构——脏腑经络数目的来源79
2 获取新知,论证说理81
3 法天则地是中医学治疗原则之纲领86
重审阴阳五行91
一、阴阳并非源于《周易》91
1 数字的阴阳奇偶观念不同95
2 阴阳的升降趋向不同95
3 部位阴阳划分的标准不同96
二、脏腑阴阳属性之划分98
三、阴阳类分脏腑的原理及依据100
1 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107
四、五行配时空107
2 五行配时空的原理溯源110
五、五行配五脏112
1 两种不同配属模式的由来112
2 两种不同配属模式原理索解114
脏腑本原119
一、究竟是脏腑,还是脏(藏)象?119
1 藏象之沿革119
2 藏象之本义123
3 脏腑涵藏象125
二、奇恒之腑不得称为脏腑128
1 从脏腑之本义看128
2 从脏腑系统的确立看130
3 不论从脏腑之本义,还是从脏腑系统的最终确立来看,奇恒之腑均不能作为脏腑系统的组成部分132
2 中医古籍中有关“脑主神明”的论述,大都是称引自道家之论133
三、脑不属于脏腑,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133
1 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133
3 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135
4 中医学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及反思136
四、三焦真原139
1 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这一功能却是由中焦来承担和完成的140
2 “泌别清浊”不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是指下焦而言143
3 “无形”当为“无常形”、“无别脏形”145
4 三焦当位于腹腔之内146
5 三焦当是由三块中间有沟渎的“不实之肉”所构成的147
6 三焦当是指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148
7 三焦实质至今未被阐明的原因152
8 “通调水道”非指肺之功能,而是指下焦功能正常153
五、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157
六、胆汁非由肝分泌,而是来源于胃,也没能发现其消化功能160
七、脏腑功能“西化”之轨迹164
1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172
2 肺主气本义考原180
3 脾主统血是说脾气虚而不能摄血,并非是说脾脏本身具有“统血”之功能186
4 肝主藏血论难析疑197
5 来源于五行比类的肾主水208
辨证论治厘正218
一、辨证论治的由来218
二、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227
1 辨证论治是基于中医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与西医对症治疗有着本质区别而提出的227
2 辨证论治是向巴甫洛夫学说和辩证唯物论靠拢的产物229
三、“证”的本义及其现代嬗变231
1 从文字学上看,證、証、症、证并无区别231
2 从历代医籍来看,证(证候)皆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235
3 “证”含义的现代嬗变245
4 病、证、症关系厘正258
5 强事区分出的“病—证—症”构架263
四、辨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265
1 《伤寒论》“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265
2 古代医家论治的依据是病机273
3 现代医家认为辨证的关键是捕捉病机278
本草归真283
一、药物知识并非源于经验的长期积累283
1 医学只是起源于劳动吗?286
2 理论只是来源于实践吗?291
3 与巫术方士关系密切的本草学296
4 几个更能说明问题的特例298
二、导源于阴阳五行的药性理论300
1 药物之性是如何确定的?302
2 药物之味是如何确定的?305
3 升降浮沉306
4 归经312
三、本草功效的由来316
1 本草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传统作用原理?316
2 纯朴的功效来源——“取象比类”318
“中西医结合”浅议335
一、“中西医结合”成果评析335
1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实际现状管窥337
2 从衡量一项科研是否是成果的标准来看“中西医结合”的成果342
二、民族性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艰难349
1 医学是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350
2 医学是科学,科学具有民族性354
3 医学是技术,技术具有民族性356
4 民族性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艰难358
热门推荐
- 2334747.html
- 3038043.html
- 2553956.html
- 2636763.html
- 994978.html
- 2352817.html
- 1319013.html
- 1775231.html
- 2985129.html
- 3512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47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9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55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63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57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19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0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0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