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爱晚庐随笔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爱晚庐随笔
  • 张舜徽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3330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爱晚庐随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爱晚庐随笔之一·学林脞录3

卷一3

清代殿试规制3

进士4

进士与翰林4

翰林院5

科场舞弊5

科举与人才6

破格任才7

储学待用 大器晚成7

慕寿祺8

杨贵妃手迹8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9

赵宽碑9

西瓜10

经世文编11

清史稿11

改修清史12

清史稿艺文志13

簿录群书亦须辨伪14

清史稿儒林文苑传14

改修旧史之不易15

补史宜知原书体要17

评史应从大处着眼18

史记一书实开诸史体例19

通鉴对旧史料翦裁镕铸之功19

汉书艺文志20

文献通考经籍考23

四库全书馆中撰述总目提要之草率24

缮写四库全书时之缺脱舛讹25

簿录古书之新类例26

卷二27

读字与读书27

研究金文甲文必以说文为基础28

研究金文甲文宜注意之事28

治学贵有功力29

钞书亦复不易30

黄季刚之声韵学31

治学贵能以愚自处32

治学不可囿於师说33

黄季刚之评断章太炎34

王静安之推服罗叔言35

高邮王氏之小学36

嘉定钱氏之小学36

金坛段氏之小学37

双声之学不可不讲38

汉人声训之学39

群雅悉由後人分类纂辑传注而成40

九雅全书41

翼雅丛编42

由识字进於读书44

读书之广狭44

读书贵能明识要理45

书籍名经原非尊称45

读书宜於可受用处细心体会46

周易阐发谦德之用最为精要46

周易中理论之可取者尚多47

尚书二十八篇中之精语49

伪古文尚书可降低时代去读49

诗三百篇中可取之语52

卷三54

儒家经传名数多少无关读书弘旨54

仪礼之名晚出55

周代以诗书礼乐造士55

诗礼二者尤教民之本56

礼乐之体用56

诗礼交相为用57

诗教58

礼教58

人道之极归於爱敬58

六籍次第60

古代传注有拘泥处不可尽从61

诗篇叙次先後有异62

诗篇旧秩未可轻移62

诗诂中有通训有定名63

诗篇中或用本义或用借义63

博治群经而後能通一经64

宋人经说可矫汉唐注疏之偏蔽65

史字本义及史册起原66

用新观点理解远古传说66

帝皇王名称之由来67

革命一词起原甚早68

宜除尊古卑今之见68

宜去重中轻外之论69

左史右史70

逸周书70

君71

师71

天地君亲师72

神道设教72

儒73

孔子与六经74

孔子生前与死後74

孔子言论之精华75

孟子言论之精华76

卷四78

宜知孔孟之弊短78

不可对孔孟迷信太过78

孔子後裔世为民患79

战国以後儒学分为二途80

荀子之论教论治81

汉学宋学渊源81

荀卿鄙薄子思孟轲82

诸子与群经比重83

管子十八篇在法家83

周秦法家对後世政治家之影响84

徒儒不足以致治85

李斯乃千古人杰85

威名震主者多蒙奇祸86

三纲87

妇节87

先秦诸子言治相尚以法89

周秦政论89

周秦道论90

内明外昧91

百家言主术同宗无为92

用人93

道与器94

科学制造95

诸子与王官95

四民可增为六96

古代毁誉失准97

秦法禁止颂古98

知今之学最要99

读无字书100

卷五101

君子与小人101

才学识102

小学102

朱子主编小学书103

清代所谓小学104

道咸以下治小学者之流弊105

必兼通金文甲文而後可以治古文字106

盘古108

洪水109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10

道法自然111

百姓111

三族112

刑之由宽而严113

奴婢114

农奴116

所谓什一之制116

孟子所言古制多不足据117

周礼118

左传119

两戴礼记120

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121

以儒相诟病122

卷六124

书生喜清谈124

书生何以被称为老九或臭老九125

游说125

秦皇统一之业126

汉武拓地之功127

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128

文景黄老之治129

道家无为之用有二130

汉文谦谨131

所谓三十税一132

古代君臣不甚疏远133

跪拜 鞠躬 点头133

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134

帝王崇文之用意135

魏晋人之放诞136

胡与汉137

谢安与王猛137

均田138

秦隋之速亡139

帝王之愚昧无知140

武则天自是人杰140

重男轻女之俗142

妇女首饰之由来143

韩柳解放奴婢144

韩柳古文145

卷七147

韩愈对後世学术之影响147

唐初傅奕辟佛最先148

宋之道学149

宋代学术之广博成就149

宋人右文之说154

王安石之气度155

北宋党争之误国156

宋徽宗之艺术成就157

朱子之朴学157

四书159

四书文160

科学时代之人才161

科第高下与学问文章无关162

汉魏选士制之弊163

科举制下之失意者164

欧阳修之学问文章164

唐宋八家文165

万事成於摹仿166

学文首在讲求虚字用法167

文章所重在气167

文须朗诵不宜默看168

古文选本168

卷八170

耶律楚材之才略170

道学迂谈为书之厉171

宋末士大夫攻诋道学171

明代进一步提倡理学桎梏思想172

混杂不淳之理学173

理学成为帝王维护权位之工具174

道统175

十六字心传175

杨慎反对宋明理学176

杨慎之著述177

陈第朴学178

明代学术不可全谓为空疏179

语言狱与文字狱180

明代私家藏书之盛181

文献学家胡应麟181

张居正之果毅182

明王朝虐待臣工之酷183

明思宗以身殉国之惨184

明末遗民亡国之痛185

清初非君论之兴起186

清初学者之坚苦卓绝讲求实用186

张履祥之学术187

颜李实用之学188

二陆异同189

顾阎高下190

毛奇龄之才190

汉学名义之非191

卷九193

惠栋治学之专固193

戴学重在求是194

钱大昕学问之博194

嘉定九钱195

有福读书之人196

奋发自立之士196

清世之伪理学197

乾嘉考证学198

四库馆开对清学之影响199

清人说经之书皆可目为考史之资199

袁枚之才识200

汪中之通博201

功力与学问201

主编与独撰202

专家与通人203

嘉道以下之学风203

魏源之奋发有为204

龚自珍教子之言归於平实204

曾国藩读书录205

曾国藩论文语205

湘报类纂206

皮锡瑞论学语207

张之洞有志匡济210

学术三反211

谭献友朋书札211

章炳麟实谭献弟子214

卷十216

早起之益216

日常卫生通便为亟217

强身重在运动217

节食寡欲乃养生之本218

养神219

少欲219

清心220

怡情221

惜阴221

轻名222

祸福相倚223

臧否无常223

清季各省官书局所刻书224

古今图书集成226

四库全书227

类书、丛书之体用异同228

诗词佳句228

新治家格言232

张元济之博学高行234

缪荃孙与书目答问235

艺风堂友朋书札236

姚振宗之目录学236

书估中之目录学家237

目录学家之职志238

卷十一240

读朱子书240

朱子语类录要241

朱子文集录要248

朱子之学之影响260

卷十二261

诸子书中有裨治学修身之精言261

诸史所记有裨饬躬治人之精言266

正气歌及其序277

文天祥诗词278

史可法文279

有志不在年高279

历史上之英杰人物280

历史上之奇诡人物281

卷十三283

沈万三富可敌国283

胡雪岩财能通神284

爱惜人才284

尊重前人285

子斥父书286

左宗棠之於郭嵩焘287

曾国藩之於王?287

胡林翼之於周寿昌288

曾国荃之於王闿运288

湘军将领之掠夺289

清末湘学289

湘潭孙氏之学290

清末湖南二才子291

才士亦知尊重朴学291

易顺鼎自叙生平及其联语292

清末二王之学293

自得之学甚难294

文才与学力294

文与学之分合295

文人相轻之习296

编史不嫌袭用旧文297

旧史重视少数民族297

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298

宜去诬蔑少数民族之词而厚抚之299

兄弟阋於墙外御其侮300

少数民族君长勤学汉人文化典籍301

各族文化大融合302

清康熙帝之博学多能302

徽州诸儒之朴学303

戴震之学出於江永304

卷十四306

程瑶田之通艺录与论学小记306

清初桐城钱澄之学行文章之大307

方苞、刘大櫆文辞之弊短307

桐城文派之兴起308

方东树有志救乾嘉学风之失308

清人朴学成就多得力於刻苦309

清人之书虽多仍当分别观之310

必有雄厚功力而後能成精深之学问310

处境艰困可以磨炼成材311

学贵有识312

有学无识未可大成312

书不在多313

史文有因後人误解而失其原意者314

史文有因後人误读而失其本旨者314

俗语有因声近傅会而臆造故实者315

俗语有因声近讹变而误生辞说者316

古人所称黄金非即今之黄金316

古人所用名词含义多与今异317

古代流行口语可以补证史传318

古代俗谚亦多有本319

语体文起原甚早319

古诗词多有语体320

可终身写语体文不可只读语体书320

无论文言语体首必辞理通畅321

款识322

铜器刻辞多不可据322

铜器刻辞之佳者可补经史323

铜器之形式323

铜器之花纹324

铜器之种类324

地不爱宝重见太古遗文325

石简326

古器物学326

古器物之功用327

金石学乃古器物学之主要部分328

卷十五329

石刻亟待整理329

石刻之类别330

田野考古之重要330

古人书札中之谨空二字331

古人书札之精者332

胡林翼书札多可观者332

骈文施之书札章奏有绝佳者333

文章骈散之分334

骈文与四六之异335

为文惟说理最难336

战国时文风之盛336

五官并用337

十行俱下337

读书不宜卤莽338

读书备忘之法338

书日多而学益荒339

标点日新而读者愈少340

须有魄力读大部书340

为学不止於读书341

见知於同时之人甚难342

著述文字当分别其高下343

著述文字之高下与难易343

读书之便今胜於昔344

有志之士不为逆境所困345

人才不出於一途345

曾国藩张之洞学术思想之影响346

新文化运动347

梁启超治学规模之弘博348

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开明349

评尊孔与读经350

卷十六352

善自得师者在能以天地万物为师352

以人为师者不能局限於孔子一人353

为学不可拘守一先生之言354

师弟之间宜以友道相处355

英雄求才不拘常格355

古之自爱重者恒以秽德自掩356

人生有四大欲357

《湘军志》与《湘武记》357

士有真才实学终必见知於世358

古人书有灼见者虽久湮而必章359

骄奢淫逸乃倾败之原360

胡雪岩骄奢淫逸之一斑361

左宗棠赏拔胡雪岩362

胡雪岩为左宗棠筹办洋务363

胡雪岩凭藉官方权势发展私人经营363

胡雪岩之倾败早已有人预知364

胡雪岩假公肥私久招众怒364

胡雪岩事迹仍待搜辑365

道教不可混同於道家366

道教形成之渊原366

道教之主要内容皆有所本367

道教与房中术367

初期道教对社会之影响368

後期道教得帝王之支持369

太上感应篇在道教理论中之作用369

太上二字释义370

善恶必报之说起原甚早370

庸言庸行皆易知易行371

在京和尚出京官371

京官清闲可肆力於学问372

爱晚庐随笔之二·艺苑丛话375

品书画第一375

最早之文字375

最早之绘画376

商周时期之书法376

战国时期之绘画376

秦汉时期之书法377

两汉时期之绘画378

魏晋南北朝时之书画378

隋唐五代时之书画379

宋元明清之书画381

书画之继承与创新384

书画之聚散与保存385

赏览书画易辨识高下难386

黄庭坚书387

李山画388

马远画388

张雨画388

王鉴画389

揭傒斯书389

康里巙巙书390

赵孟俯书画390

沈周书画391

文徵明书画391

文粗沈细392

唐寅画392

仇英画393

蓝瑛画393

王守仁书394

徐渭书画394

陈淳书画394

吴伟画395

焦竑书395

孙克弘画396

释德清书画396

米万钟书画397

李流芳画397

邵弥画397

程嘉燧画398

董其昌书画398

陈继儒书画399

宋旭画399

谢时臣画399

张瑞图书400

凌必正画400

项圣谟画400

吴伟业画401

戴本孝画401

恽本初画401

戴明说画402

徐枋书画402

梅清画403

查士标画403

朱耷书画403

道济书画404

髡残画404

弘仁画405

祁豸佳画405

黄道周书画406

倪元璐书画406

马守贞画407

四王画407

吴历书画408

恽寿平书画408

郑簠书409

高其佩画409

李世倬画410

陈书画410

袁江画410

董邦达画411

边寿民书画411

钱维乔画412

潘恭寿画412

刘墉书412

钱沣书画413

伊秉绶书画414

邓石如书414

钱坫书415

朱为弼书416

乾嘉学者书画416

华岩画416

高凤翰画417

扬州八家书画418

黄易画419

张廷济书画420

金石学家书画420

汤贻汾画420

戴熙画421

张士保画421

司马钟画421

何绍基书422

包世臣书422

吴熙载书423

莫友芝书423

张裕钊书424

赵之谦书画424

周寿昌书425

曾、左书425

杨沂孙书426

吴大澄书426

杨守敬书427

黄山寿画427

曾衍东画427

翁同和书428

陈、李书429

徐、黄书429

张、赵画429

沈曾植书430

康、梁书430

姚华书画431

吴昌硕书画432

陈衡恪画432

齐白石画433

曾、谭书433

评工艺第二435

工艺之起源435

由石器发展为玉器436

奴隶社会玉器之被重视437

封建社会玉器之被著录437

古代玉器之作用438

陶器出现为新石器时代特徵438

进入阶级社会之陶器439

秦汉时期之制陶工艺439

由陶器发展为瓷器440

宋代以前之瓷器制造440

宋瓷名窑441

名瓷泑色442

商代以前已能铸造铜器443

合金术之发明443

铜器出土之奇观444

铜器时代之区分444

战国铜器之精美445

铜器由多而少445

所谓“赝鼎”446

後世仿铸古铜器之风446

石刻绘画447

石画内容447

石刻宗教画447

文字刻石之始448

石鼓为六国时秦物448

秦统一天下後之刻石449

碑之本义449

後世刻文於石谓之碑450

碣与摩崖450

古之摩崖石刻451

汉熹平石经为经典石刻之始451

魏三体石经与唐石经452

孟蜀石经、两宋石经与清石经452

古代石经不可尽据453

私人写作之石刻454

佛经之刻石454

道经之刻石455

雕塑之始456

雕造大佛456

石窟内之大佛457

塑造所以济雕刻之穷457

塑造精品458

帝王贵族墓葬内外之石雕458

大臣名将墓前之石雕459

石雕之其他施用459

玉雕继石雕而起460

牙雕继玉雕而起460

木雕工艺之成就461

新石器时代已有漆器462

用漆液涂饰器物462

商周时期漆器之发展463

周末漆饰之用日广463

秦汉漆器工艺之成就464

画漆与雕漆464

脱胎漆器464

镶嵌漆器465

新石器时代已有染色之法465

草染466

石染466

石染草染有贵贱之分466

古代染色之法有二467

由染色进为印花467

雕板印花术468

雕板印花术起源甚早468

印花术今犹盛行於少数民族地区468

绣花469

剥削阶级服用绣品之侈滥469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刺绣470

唐宋时期之刺绣470

宋代之刻丝470

明代之顾绣471

民间之挑花与补花471

由架木为巢进为建造房屋472

造室皆南向472

木构房屋之建造473

古代帝王营造宫殿之侈靡473

帝王大营宫殿亦所以重威474

隋唐以下宫殿之富丽474

历代帝王之地下宫殿475

历代帝王营造之被毁476

私营府第园林之胜476

佛教建筑之兴起477

塔之建立478

历代孔庙之修缮478

舟楫之创始479

周末秦汉之造船工艺479

隋唐两宋之造船工艺480

明代航海大船之制造480

车舆之创始481

集众工而後能成一车482

车轮制造最关重要482

帝王贵族所乘之车482

独轮车之出现483

战车之兴起483

桥梁所以济舟楫之穷484

古代名桥之建造484

拱桥485

联拱桥485

索桥486

论图书第三 附论文具487

作图之重要而传者少487

绘制地图之始488

周末地图名类渐繁489

军事地图之兴起489

保存至今之最早地图489

汉史所称图书乃指地图与户口册490

制绘地图之六例490

缩制地图之法491

活动地图之出现491

用朱墨区别古今郡县492

吸取外来技艺改进测绘方法492

地图乃方志中之重要内容493

制图之术可以推及其他493

唐以前人重视作图494

图与表相互为用495

表之用於治经495

表之用於治史496

写作贵在创新496

写作贵有根柢497

写作必以勤读为基础497

文士与学人之辨497

为文力戒剽贼498

不可窃人之书以为己作498

纂辑之书日多而愈芜杂499

写作虽丰传者甚罕499

假手於人成书益滥500

从事写作力求不假手於人501

不轻为人序书亦不乞人序书501

笔墨纸砚对文化发展之关系502

毛笔之创始502

笔之形制与作用503

笔之硬软及装饰503

远古以黑土作书504

烟墨之制造504

宋以前制墨工艺之发展504

松烟、油烟及其成品之纹饰505

清代徽墨之勃兴505

清代善于制墨之人506

佳墨日多之故506

明代名墨507

清代名墨507

竹帛与篇卷508

纸与帋508

造纸始於漂絮之人509

造纸之原料509

纸质之优劣510

远古之砚510

汉砚之遗存511

魏晋迄唐之各种砚材511

自宋以来之制砚工艺511

历代名砚512

砚癖512

谈武术第四513

健身之术原於效法其他动物513

强身健体系乎运动514

习射击剑皆可强身514

古代之集体运动515

八段锦之功用515

杂技之兴起516

戏之本义为弄兵516

武艺多出於古代练兵遗法517

由角抵发展为百戏517

西汉杂技之盛在能融合外来高艺518

东汉杂技之继续发展518

隋唐杂技519

宋代杂技519

明清杂技及今日之成就520

后记5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