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理生理学(八年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桂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281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289MB
- 文件页数:545页
- 主题词:病理生理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病理生理学(八年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
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
第三节 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和展望4
第一章 疾病概论7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7
一、健康7
二、疾病7
三、亚健康8
四、衰老8
第二节 病因学9
一、病因分类9
二、病因的单一致病与复合致病12
第三节 发病学12
一、人体与病因的相互作用13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13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4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16
一、潜伏期17
二、前驱期17
三、临床症状明显期17
四、转归期17
第二章 疾病的细胞功能异常20
第一节 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20
一、细胞周期的概念20
二、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机制20
三、细胞增殖及其生长因子对增殖的影响25
四、细胞异常增殖与疾病25
第二节 细胞分化异常与疾病28
一、细胞分化及其特征28
二、细胞分化的调控及其机制29
三、细胞分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30
第三节 细胞死亡与疾病31
一、细胞死亡形式31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与生物化学特征32
三、细胞凋亡的生物学过程及其调节机制34
四、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关系及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39
第四节 细胞自噬与疾病42
一、细胞自噬及其生物学意义42
二、细胞自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43
三、细胞自噬与疾病47
第三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51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51
一、细胞信号及其类型51
二、细胞受体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物学功能52
三、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过程55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机制60
一、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及其调节60
二、信号复合物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61
第三节 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63
一、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的发生环节63
二、信号转导与炎症64
三、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异常与糖尿病68
四、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号转导异常69
五、以信号分子为靶点的药物筛选70
第四章 疾病的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73
第一节 基因组不稳定性73
一、基因组不稳定性及产生原因73
二、基因组不稳定性产生的分子机制74
三、基因组不稳定性与人类疾病78
第二节 基因突变与疾病79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79
二、基因突变的分类80
三、基因突变与疾病82
第三节 遗传多态性与疾病86
一、自然选择与遗传多态性86
二、遗传多态性分类86
第四节 基因表达与调控异常88
一、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异常88
二、表观遗传学修饰与基因表达91
三、基因转录调控序列92
四、转录因子93
五、microRNA与基因表达调控94
第五章 组学与疾病97
第一节 疾病的组学特征97
一、疾病基因组学97
二、疾病转录组学102
三、疾病蛋白质组学105
四、疾病代谢组学106
第二节 分子网络与疾病的组学机制107
一、相互作用组学与分子网络107
二、分子网络与疾病的组学机制111
三、疾病组学机制与网络药物学115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19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119
一、体液119
二、机体内的水、钠水平衡及其调节121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124
一、体液容量减少125
二、体液容量增多128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133
一、钾正常代谢133
二、低钾血症134
三、高钾血症138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140
一、镁平衡及其调节140
二、低镁血症141
三、高镁血症142
第五节 钙磷代谢障碍142
一、低钙血症143
二、高钙血症143
三、低磷血症144
四、高磷血症145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147
第一节 酸碱的自稳态147
一、酸碱的概念147
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147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149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指标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152
一、常用指标及其意义152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154
第三节 代谢性酸中毒154
一、病因和机制154
二、分类155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56
四、对机体的影响157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57
第四节 呼吸性酸中毒158
一、病因和机制158
二、分类158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59
四、对机体的影响159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60
第五节 代谢性碱中毒160
一、病因和机制160
二、分类161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61
四、对机体的影响162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62
第六节 呼吸性碱中毒163
一、病因和机制163
二、分类163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164
四、对机体的影响164
五、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65
第七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165
一、酸碱一致型二重酸碱平衡紊乱165
二、酸碱混合型二重酸碱平衡紊乱165
三、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166
第八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166
第八章 应激170
第一节 概述170
一、应激的概念170
二、应激原171
第二节 应激的机制172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与一般适应综合征172
二、急性期反应177
三、应激的细胞反应179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186
一、代谢变化186
二、功能变化187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189
一、应激性溃疡189
二、心身疾病189
三、应激相关心理、精神障碍190
第五节 应激的处理原则191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93
第一节 概述193
一、正常凝血与抗凝血平衡193
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环节与表现198
第二节 血栓形成198
一、血管内皮损伤与血栓形成198
二、凝血、抗凝和纤溶相关因子异常与血栓形成200
三、血细胞异常与血栓形成201
四、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血栓形成202
第三节 止血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203
一、血管因素引起的止血功能障碍203
二、血小板异常引起的止血、凝血功能障碍204
三、血浆成分异常与止血、凝血功能障碍205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06
一、DIC的病因与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206
二、DIC发生、发展的机制208
三、DIC的主要临床表现212
四、DIC的分期与分型214
五、DIC诊断与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17
第十章 缺氧220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220
一、血氧分压220
二、血氧容量220
三、血氧含量220
四、血氧饱和度22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221
一、低张性缺氧221
二、血液性缺氧222
三、循环性缺氧223
四、组织性缺氧224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224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225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226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229
四、神经系统的变化230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230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33
一、年龄233
二、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233
三、个体和群体差异233
四、适应性锻炼233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234
一、氧疗234
二、氧中毒234
第十一章 发热236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236
一、发热激活物237
二、内生致热原238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240
第二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244
一、物质代谢改变244
二、器官系统功能改变245
三、机体防御功能改变245
第三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246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246
二、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46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248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影响因素248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248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248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249
一、自由基损伤作用249
二、钙超载252
三、白细胞损伤作用255
四、微循环障碍255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56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6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7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7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8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8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258
七、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变化258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58
第十三章 休克262
第一节 休克的分类263
一、按病因分类263
二、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264
三、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264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265
一、微循环机制265
二、细胞机制271
第三节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和器官功能障碍274
一、物质代谢障碍274
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274
三、器官功能受损274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277
一、感染性休克277
二、心源性休克278
三、过敏性休克279
四、神经源性休克280
五、低血容量性休克280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80
一、病因和发病经过281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282
第六节 休克与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87
一、病因学防治287
二、发病学治疗288
第十四章 代谢综合征291
第一节 病因和机制292
一、病因292
二、发生机制292
第二节 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300
一、代谢变化300
二、器官功能变化300
第三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01
第十五章 肿瘤303
第一节 肿瘤病因学303
一、化学致癌物303
二、物理致癌因素306
三、病毒和细菌306
四、遗传因素308
第二节 肿瘤发病学309
一、癌基因309
二、抑癌基因311
三、DNA修复基因313
四、代谢酶基因315
五、肿瘤发生的多阶段学说315
六、肿瘤起源的干细胞学说316
第三节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317
一、肿瘤与周围环境317
二、上皮-间质转化318
三、肿瘤侵袭与转移过程中的关键分子318
四、血管新生320
第四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321
一、肿瘤标志物321
二、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323
三、肿瘤的靶向治疗324
第十六章 心血管功能障碍327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327
一、病因、诱因、分类与分期328
二、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329
三、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333
四、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337
五、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39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341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342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344
三、动脉粥样硬化对机体的影响349
四、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49
第三节 心律失常350
一、心律失常的分类351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351
三、心律失常对机体的影响355
四、心律失常的防治356
第十七章 肺功能障碍359
第一节 呼吸衰竭359
一、概念与分类359
二、原因和发病机制359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呼吸衰竭365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呼吸衰竭366
五、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功能变化367
六、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其病理生理学基础369
第二节 肺的非呼吸功能障碍370
一、肺的滤过功能及其障碍370
二、肺的防御功能及其障碍370
三、肺的代谢功能及其障碍371
第十八章 胃肠道功能障碍375
第一节 原因和发生机制375
一、胃肠动力障碍375
二、消化吸收不良377
三、胃肠道屏障功能障碍379
四、分泌功能障碍380
第二节 对机体的影响381
一、营养缺乏381
二、胃肠排空障碍382
三、腹痛382
四、贫血383
五、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383
六、继发性感染和中毒383
第三节 防治原则383
一、手术治疗383
二、药物治疗383
三、辅助治疗384
第十九章 肝脏功能障碍385
第一节 概述385
一、肝功能障碍的概念及分类385
二、肝功能障碍的常见病因385
三、肝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387
第二节 黄疸390
一、黄疸的概念及分类390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390
三、黄疸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391
四、黄疸对机体的影响394
第三节 肝纤维化394
一、概念394
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394
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97
第四节 肝性脑病398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与分期398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399
三、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404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04
第五节 肝肾综合征405
一、概念及分类405
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405
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06
第二十章 肾功能障碍408
第一节 概述408
一、肾脏的结构和功能408
二、肾功能障碍的病因409
三、肾功能障碍的基本发病环节410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412
一、ARF的分类与病因413
二、ARF的发病机制414
三、ARF的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418
四、ARF的防治原则421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421
一、CR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21
二、CRF的发病过程422
三、CRF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423
四、CRF的防治原则427
第四节 尿毒症427
一、尿毒症的发病机制427
二、尿毒症的功能代谢变化430
三、尿毒症的防治原则431
第二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433
第一节 概述433
一、脑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的特点433
二、脑对损伤的基本反应及脑疾病的特殊规律433
第二节 认知障碍434
一、认知障碍的基本表现434
二、不同脑区受损伤时学习记忆障碍的特征435
三、学习记忆障碍的发病机制438
四、学习记忆障碍的防治原则444
第三节 意识障碍445
一、意识维持和意识障碍的脑结构基础445
二、意识障碍的分类446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447
四、意识障碍的治疗原则448
第四节 运动障碍44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49
二、运动障碍的治疗原则451
第五节 疼痛452
一、疼痛产生的机制453
二、疼痛的整合和调制456
三、疼痛的治疗原则458
英汉索引461
汉英索引492
热门推荐
- 173770.html
- 1873278.html
- 1384211.html
- 944435.html
- 2741988.html
- 3154867.html
- 1439709.html
- 2326798.html
- 3211611.html
- 2541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6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84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3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79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05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03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4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