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出路 全球债务危机与中国应对策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出路 全球债务危机与中国应对策略
  • (美)廖子光著;林小芳,嵇飞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0436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金融危机-美国-文集;金融危机-对策-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出路 全球债务危机与中国应对策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序&刘元琪1

廖子光来华学术讲座内容述要&刘元琪1

第一部分 致命病毒:美国和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第一章 银行解除管制催生信贷滥用3

一、银行在非银行债务市场得不到尊重4

二、道琼斯指数与利率4

三、格林斯潘欺骗性的政策声明5

四、二元市场6

五、利润不均衡分享的危险6

六、流动性紧缩仅仅是初期症状6

七、信贷衍生品过剩7

八、对冲买卖带来的风险偏好8

九、投资者信心下降8

十、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贴现窗口的担保品9

十一、《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0

十二、企业集团的兴衰12

十三、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尝试14

十四、沃尔克反对废除18

十五、格林斯潘支持废除18

十六、摩根大通的膨胀19

十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20

十八、废除导致当前的信贷危机22

第二章 非银行金融系统的崛起23

一、流动性紧缩只是症状23

二、美国证交会:投资者的保护人24

三、体系性的欺诈问题25

四、债务驱动市场26

五、银行与资产负债表外的投资渠道26

六、担保品管理的兴衰27

七、银行在安然欺诈案中的角色27

八、上诉法院使银行摆脱困境29

九、美国证交会对银行的审查30

十、银行指责审计人员32

十一、2007年历史再次重演33

十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宽容34

十三、安达信的倒闭37

十四、发行渠道分散化39

第三章 美联储的新权威41

一、利率变动与美元走向41

二、美联储的新权威42

三、利率与选举43

四、利率难题就是“否定”的代名词44

五、选举时间表44

六、沃尔克的“放血”试验45

七、货币列车同时相向驶开48

八、用一种过度调整纠正另一种过度调整49

九、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的画面50

十、收入平等的骗局51

十一、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51

十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海市蜃楼52

十三、美国国债俘获外国中央银行53

十四、结构金融使利率渐进主义失效54

十五、格林斯潘的科学借口54

十六、债券市场崩溃55

十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国家利益56

十八、经济学中的政治56

十九、新权威58

第四章 美联储操纵国际金融60

一、美联储的外汇操作60

二、进口附加费62

三、《广场协定》64

四、明目张胆的规避程序65

五、威慑性的外流67

六、政策协调68

七、货币贬值69

八、投机者获利70

九、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冲突72

十、中国加入了出口游戏73

第五章 美联储无力解决其自造的危机75

一、美联储及其政策工具75

二、美联储试图以恶性通胀之代价来挽救市场78

三、美联储可以创造货币,但不能创造财富80

四、联邦政府是“最后借款人”81

五、格林斯潘认识到美联储难以“妙手回春”83

六、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带来企业债务危机84

七、高杠杆效应的危险86

八、穷人过度储蓄的全球谎言87

九、中央银行支持对全球穷人“剪羊毛”88

十、地方政府与金融巨头88

十一、格林斯潘谴责第三世界,而不是美联储89

十二、格林斯潘迟到的滞胀警示90

十三、金融资本主义的资本危机90

第六章 致命病毒:经济泡沫化中的债务证券化92

一、生产过剩规律92

二、困惑的公众93

三、维克塞尔的想法已经过时94

四、1987年的教训94

五、混淆货币与财富97

六、泡沫中的泡沫98

七、债务证券化模糊了债权与股权的区别99

八、1994年的教训102

九、1998年的更多教训103

十、流动性可能迅速消失103

十一、2003年的教训104

十二、总收益互换105

十三、并购:定时炸弹106

十四、生产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之差107

十五、中央银行扭曲国内价格108

十六、收入就是一切110

第七章 上涨的油价与下跌的美元111

一、石油一桶100美元的问题111

二、十大新经济事实114

三、石油经济学119

四、油价与货币政策120

五、廉价石油问题123

第二部分 饮鸩止渴:美国解救政策的巨大局限第八章 “太大不能倒”导致道德风险127

一、“太大不能倒”的道德风险127

二、惊人的数额130

三、美国国际集团陷入困境的根源133

四、过渡性贷款提高135

五、过时的监管结构136

六、全球效仿138

七、重温亚当·斯密140

八、资本形成的社会化142

九、财富效应不反映经济情况143

十、人人想要,但非人人必需145

第九章 央行的无能与市场流动性149

一、恢复无序的市场状况149

二、不可持续的刺激152

三、低利率对美元产生不利影响153

四、一级信贷和二级信贷155

五、贴现借款的争论效应与耻辱感156

六、银行间支付所需的准备金余额157

七、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流动性风险158

八、美联储的行动旨在达成相悖的目标160

九、市场流动性不足趋势不改160

十、中央银行的无能161

十一、何为市场流动性162

十二、流动性与信贷风险163

十三、被低估的流动性风险与交易对手风险164

十四、流动性与价格、交易量165

十五、流动性与收入分配、新闻影响165

十六、流动性与总市值、货币流动166

十七、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概念167

十八、流动性与货币流通速度168

十九、流动性与资产货币化、货币贬值168

二十、未付债务破坏经济价值169

二十一、对冲基金的悲哀170

二十二、注意力从对冲基金转向银行170

二十三、商业票据危机171

二十四、担保债务凭证的非流动性173

二十五、救市的政治性174

第十章 零利率陷阱175

一、货币政策的两个陷阱175

二、风险回报率177

三、财务杠杆放大了风险和利润178

四、结构金融的增长179

五、虚幻盈利指标的诱使180

六、恐惧因素181

七、短期利率为零会增加系统风险182

八、央行制、民主和货币政策182

九、汇率与货币政策186

十、美联储的非常规工具:国有化190

第十一章 国有化不是易走的出路194

一、退出战略194

二、雷曼破产的系统教训197

三、零利率遏制了回购市场198

四、州和地方政府财政受到的影响202

五、回购市场如今既庞大又危险207

第十二章 破产的货币主义211

一、美联储的货币主义政策211

二、虚幻的经济增长213

三、自信、自得与错误214

四、伯南克走上了老路216

五、财富效应的逆转218

第三部分 转嫁危机:危机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第十三章 美国的国内政治与对华政策225

一、早期的美中联系225

二、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226

三、最惠国地位的讽刺性227

四、中国拒绝为社会主义引入西方民主228

五、国共分裂229

六、美国介入中国内政229

七、冷战与反帝斗争230

八、朝鲜战争与麦卡锡主义231

九、麦卡锡与肯尼迪234

十、民主党反华的意识形态偏见235

十一、尼克松和卡特的对华开放237

十二、布热津斯基与伊斯兰恐怖主义237

十三、老布什的对华政策238

十四、克林顿的对华政策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政策240

十五、小布什的对华政策243

十六、中国与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244

第十四章 布热津斯基的“两国集团”大战略248

一、不平衡的关系248

二、能够改变世界的两国集团249

三、中国面临社会事件增多的风险250

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八”的目标250

五、布热津斯基把中国错当修正主义力量251

六、布热津斯基的两国集团逻辑252

七、美国人不是全同意布热津斯基的两国集团观点254

八、中国不太可能参与布热津斯基的新游戏254

九、中国的外交政策遗产255

十、不对称的现象256

十一、奥巴马的变革257

十二、通过改变会计规则来拯救银行259

十三、关于预算外债务的新会计规则260

十四、美国经济削弱美国的外交倡议262

第十五章 奥巴的变革政治与美国对华政策263

一、奥巴马需重新定义美国的国家利益263

二、美国的国家利益264

三、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265

四、美国对外政策的失败267

五、格林斯潘落入拉登制造的陷阱268

六、经济民族主义269

七、需要有全球收入政策270

八、中国经济政策处于十字路口272

九、世界新秩序正在显现273

十、奥巴马与罗斯福273

十一、美国单边主义的终结275

十二、利益攸关者的欺骗276

十三、民主与反美主义278

十四、安全还是自由279

第十六章 奥巴马对华经济政策281

一、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281

二、盖特纳计划282

三、奥巴马在浪费前一百天282

四、奥巴马的新进步主义284

五、中间派阻挠奥巴马的倡议285

六、金融民族主义与雷曼兄弟的破产286

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287

八、奥巴马没有货币改革计划289

九、英国的金本位制292

十、罗斯福的黄金平价美元292

十一、奥巴马与中国人民币295

十二、奥巴马考虑让美国破产296

十三、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不会创造工作岗位297

十四、中国持有的美元298

十五、白宫与国会的对华经济政策分歧298

十六、萨默斯对美元贬值的立场301

十七、美国对外政策勉力招架303

十八、中国要有独立的经济战略305

第十七章 世界领导人忽视了真正的目标307

一、重组失调的贸易条件之必要性307

二、脱离美元霸权308

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虚假诺言309

四、华盛顿共识死而不僵310

五、中国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架构312

六、美国拒绝了欧盟提出的全球监管要求313

七、2009年与1933年之比较313

八、奥巴马的贸易立场315

九、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316

十、中国采纳新的发展战略317

十一、美国民粹主义者反对世界贸易318

十二、罗斯福的货币改革318

十三、市场原教旨主义与不平等320

十四、新政的贸易保护主义320

第四部分 正当其时:中国脱离美元霸权第十八章 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拯救中国经济325

一、中国摆脱危机、免于通胀的出路325

二、港澳珠大桥融资模式置疑329

三、关于美元的信心问题331

第十九章 中国脱离美元霸权336

一、美元霸权的实质及其影响336

二、神圣美元帝国339

三、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过高340

四、滞胀的危险341

五、伦敦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343

六、突破美元霸权346

七、以主权信贷发展中国经济349

第二十章 恢复中国的国家命运352

一、各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命运352

二、现代中国的国家命运354

三、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论357

四、国家命运与国家利益360

五、货币与国际金融361

六、短缺理论362

七、经济增长的中和效应364

八、劳动力的人为价格366

九、中国与劳动力市场368

十、土地、人民与政府370

第二十一章 中国掌握自己通往繁荣的命运372

一、日本抵制美欧的施压372

二、德国和俄国谴责美国的廉价货币疗法373

三、欧盟减速对中国的影响374

四、美国消费支出下降374

五、在巴西召开的二十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375

六、中国的货币措施375

七、中国必须做的事381

第二十二章 中国与世界经济新秩序385

附录393

美元体系的兴衰——本次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对策(节选)——廖子光先生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讲(2008年9月23日)393

致参加2008年11月15日白宫关于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世界领导人的公开信396

世界金融危机的来源和未来趋势(节选)——新华网对廖子光的访谈(2009年03月27日)398

奥巴马的“救市政策”救非所救(节选)——新华网对廖子光的访谈(2009年09月22日)405

anti-cnn网关于全球金融危机采访廖子光先生实录(2009年9月27日)4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