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体与重构 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解体与重构 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
  • 盛邦和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3018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解体与重构 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民族文化”与“文化民族”1

二、西学与中学,“解体”与“重构”5

三、“建设”分期与“融构”前景12

第一编 “辛亥”潮涌诸子起19

编绪 文化“三圈层”的更新19

第一章 章太炎的民族文化昌言22

一、“国光”与“种性”22

二、对孔子的批评26

三、哲学、宗教,“发起信心”27

第二章 刘师培:兼温存与“激烈”32

一、于传统的温存34

二、以“中学”释“西学”37

三、又是一个“激烈派”38

四、“新史”精神40

第三章 “破坏者”的登场——《新世纪》43

一、“先以孔丘之革命”44

二、“三纲革命”46

三、“权威”的破坏47

四、“无政府”悖论49

第四章 “国教”刍议51

一、“心灵”与文明52

二、建议设“孔教”55

三、“春秋大义”与“名誉大法典”57

第五章 “建设”已经开始:“新民说”60

第六章 “新史学”的诞生66

一、解“史”如解“尸”66

二、“进化论”与“心力论”67

第七章 “复兴”与“国粹”71

一、“国粹”的出现71

二、何为“国粹”75

三、“是则古学之复兴者也!”78

四、比较81

第八章 东邻刺激与回响89

一、20世纪初史学现代化与日本89

二、社会主义学说与唯物史观译传中国94

编结 “建设”的“建议”与其特征100

第二编 “五四”声浪呼“解体”107

编绪 “孔教”与“五四”107

第一章 孔学的否认,旧殿的拆毁110

一、吴虞:“礼教就是吃人的呀!”110

二、易白沙:“崇拜孔子,此乃大错!大愚!”114

第二章 胡适态度与西学支持117

一、文化建设的四阶段论118

二、“杜威法则”:实证120

三、存疑主义与赫胥黎123

四、道德观与易卜生125

五、“科学”的人生观128

第三章 傅斯年,“新潮”激扬新史风132

一、志在“新潮”132

二、不依傍儒家而造新文化135

三、辨“性”、“命”,以语学研史137

四、“史科学”、“史料学”,还是“史料学”140

第四章 《古史辨》,反对“崇古”的实证“思想史”145

一、胡适的“莫大启示”147

二、辨伪求真及其史论149

三、以民俗与故事释史151

四、古史皆是“神话”156

五、进步的史学发展观158

第五章 蔡元培反“孔教”而不反孔161

一、《孔子的精神生活》162

二、孔子“明乎非宗教之人”164

三、“民族复兴”的三件事166

第六章 陈独秀、李大钊的文化建设观168

一、陈独秀:必须对抗儒学的“思想强权”168

二、李大钊“经济意义”的文化173

编结 拆除“旧屋”,“新居”施工175

第三编 重构当从“人生”起179

编绪 忧患与关切179

第一章 总寻人生“着落”的梁漱溟187

一、莫之致而致者,命也187

二、继“绝学”的悲怀189

三、乡村改造193

四、“如狗,如猫”,“践形尽性”194

第二章 一个“人心”的忧思者——杜亚泉197

一、“接续主义是矣”197

二、“法律之维系”,“远不如道德之巩固”199

三、因忧“迷乱”而遭驳议201

第三章 忧“心”者的再次上阵208

一、“传统不能一天中断”208

二、“玄学鬼”的挨打213

三、“民族复兴”乃文化的“死后复活”216

一、人生与历史精神219

第四章 唐君毅的“精神自我论”219

二、“精神自我”221

三、所向往之新精神224

第五章 另类的“新人生观”228

一、罗家伦主张“意志的力”229

二、《新人生观》232

三、伦理是有原因的235

第六章 林语堂论中国人的“人生”238

一、林语堂眼睛里的人生意义240

二、从人文到宗教242

三、曲笔曲心的苦衷244

编结 由“用”向“体”的突入246

编绪 向“本体”架构的深入251

第四编 建设最重立“本体”251

第一章 权威的指针,孙中山的“文化亚洲论”256

一、文化亚洲论与“王道”的儒学观256

二、心理建设论——“行易知难”260

三、不“自由”的“自由观”262

第二章 “文化本位”的《宣言》与异论266

一、当对中国文化作历史估计266

二、“反动空气”——胡适对《宣言》的定义268

三、陈序经的中国文化“出路”论270

第三章 陈立夫“明”而“化”的文化建设论276

一、“由诚至明”,由“明”而“化”277

二、什么是“文化建设”?279

第四章 胡秋原的“中国文化复兴论”282

第五章 张东荪:新文化的哲学“架构”287

一、中国文化“今后所应走的道路”287

二、创出“心”的“架构”288

三、“道统”的再释292

第六章 贺麟融西学而创“新心学”295

一、无法赞成“本位文化的思想”295

二、新“知行”论298

三、将阳明哲学树为立国精神303

第七章 熊十力:“本体”的构筑307

一、从唯识论走向儒学观308

二、喜孟子、阳明309

三、“本体论”312

四、“我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原来不二”314

五、什么是“体”?什么是“用”?关系呢?317

六、我的本心的觉悟318

第八章 冯友兰与其“新理学”321

一、茫茫之“理”决万事321

二、听从“天”的命令325

三、生命爬升的四层境界327

四、文化的合理传承:“正题、反题与合题”330

第九章 佛教于文化建设之影响335

一、从杨文会到欧阳渐335

二、太虚与“佛学的新运动”337

三、儒者竞也多崇佛342

四、王治心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343

编结 “本体”建设的意义与方法347

第五编 民族史学奏劲曲351

编绪 传统重构中民族史学的参与351

第一章 王国维——民族根脉的寻认354

一、学术三变354

二、“纯粹哲学”的吸纳357

三、追寻民族的“记忆”361

第二章 “民族文化之史”的建立366

一、陈寅恪与民族文化史研究366

二、士人精神新脊梁——独立、自由370

三、史料学派的别途372

第三章 陈垣的文化中华观378

一、史料建设、史学建设、文化建设379

二、倾心于民族史学的建立383

三、文化中华观386

第四章 钱穆的“温情与敬意”388

一、《国史大纲》388

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93

三、根据民族的精神,寻找“此后的新生”394

编结 民族史学家的成绩397

编绪 文化新“体”的多元“融构”及其主干403

第六编 “融构”总在有新“体”403

第一章 杜维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409

一、“文化东亚”409

二、“儒学的第三期发展”410

三、对“反传统”的看法412

四、忧虑的一面与“文明对话”415

第二章 余英时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418

一、对“新教伦理”的诠释418

二、一个“韦伯式的问题”419

三、心、性说新解与“信仰得救”423

第三章 林毓生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429

一、关于人生意义的寻找430

二、对传统否定思想的反思432

三、“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435

第四章 张灏:“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439

一、对“西方冲击论”的质疑439

二、信仰式的研究方法440

三、对“新民”精神的肯定443

第五章 殷海光,一个最终“大转变”的“五四后期”人物447

一、现代化是文化“接触”的问题448

二、“五四后期的人物”450

三、最后思想的转变是“五四”的光荣452

第六章 新儒学、新儒学区与东亚发展457

一、新教与新教区458

二、东亚新儒学及其形成过程459

三、中国与日本在创立东亚新儒学过程中的作用464

编结 新“体”建设与科学引领472

书结474

一、文化的界定474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476

三、文化重构及其目标意义478

四、重构的主要对象:儒学与史学484

五、建立民族的信仰486

六、文化与民主488

七、“意义世界”与科学“本体”494

参考文献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