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 陈文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307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农一体”的战略地位1

第一节 “三农一体”的经济地位2

一、农业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2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作用7

第二节 “三农一体”的政治地位10

一、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11

二、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14

第三节 “三农一体”的社会地位15

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5

二、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村17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社会作用19

第二章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21

第一节 人多地少、资源不足22

一、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劳力过剩22

二、自然资源紧缺、组合不佳、利用不当25

三、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物种减少27

第二节 传统农业、自然经济30

一、产业单一、结构不佳31

二、自然经济、经营粗放34

三、农业科技含量不高36

四、二元结构、城乡分立37

第三节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40

一、农村深层矛盾亟待解决40

二、深化农村改革要从村级突破42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的“两个根本转变”46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50

第一节 人类发展观的变革50

一、什么叫发展观?51

二、新发展观的确立52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55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战略选择56

一、可持续发展是国情所需57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59

三、可持续发展是适应国际环境的需要61

第三节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63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63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65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案领域65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出路68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的涵义、特征及其指标体系68

一、农业产业化的涵义68

二、农业产业化的特征70

三、农业产业化的指标体系72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73

一、社会主义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73

二、农业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农业载体75

三、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76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77

一、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78

二、解决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79

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80

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82

五、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83

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84

第四节 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85

一、公司+农户85

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86

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86

四、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带动型87

五、科研院所+农户87

第五章 保护生态环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89

第一节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89

一、农业生态系统90

二、解决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94

第二节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98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98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104

第三节 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农业110

一、中国可持续农业道路的抉择110

二、中国生态农业的实践与理论113

三、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和作用116

第六章 发展可持续农业科技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20

第一节 依靠科学技术转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120

一、传统农业、常规农业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120

二、科学技术进步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121

三、发展可持续农业科技123

第二节 加强可持续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127

一、加强可持续基础理论研究127

二、加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133

第三节 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134

一、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5

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137

三、可持续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实践142

第七章 建立完善的发展体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47

第一节 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配套的产业体系147

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147

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151

三、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产业体系156

第二节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59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160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62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64

第三节 健全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166

一、强化政府农业宏观管理职能166

二、优化政府农业宏观调控手段168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系统171

第四节 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与监测体系172

一、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173

二、建立完善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75

三、建立健全农村可持续发展监测体系182

第八章 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185

第一节 提高农民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意识185

一、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农民的全面发展185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189

第二节 普及农业科技,推广“绿色证书”193

一、普及农业科学技术193

二、推广“绿色证书工程”198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99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9

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202

第九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205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5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和目标205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主要措施206

第二节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制度创新209

一、加快农村法律法规制度创新210

二、加快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与体制的建设211

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14

四、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促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216

第三节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217

一、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217

二、理顺关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218

三、公众参与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21

四、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农业信息系统221

第十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行动领域224

第一节 控制农村人口和转移剩余劳动力224

一、控制人口增长是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224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226

第二节 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228

一、中国食物安全及战略实施体系228

二、加强保障食物安全的生产体系建设230

三、建立高效的食物安全预警系统232

第三节 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233

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233

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234

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235

第四节 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236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36

二、加强和改善农业物质投入237

三、加强农村能源建设238

四、推进各种可持续发展农业试验区建设238

第五节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39

一、推进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240

二、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与监测242

三、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开发243

第六节 开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244

一、建设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体系244

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245

第七节 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246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247

二、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248

三、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乡镇中心248

第十一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50

第一节 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250

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与微观主体再造251

二、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254

第二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257

一、乡镇企业的社会功能和特点257

二、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259

三、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的新飞跃260

第三节 农村城市化265

一、农村城市化的必要性266

二、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268

第十二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成就和未来273

第一节 新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274

一、农业稳步发展274

二、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著276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发展277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278

一、人口增长得到控制278

二、制定国土开发整治规划279

三、可持续技术不断普及280

四、资源和环境得到保护280

第三节 迈向现代化282

一、现代化目标的内涵282

二、现代化目标的实施阶段284

参考文献2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