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修辞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吴礼权,赵毅副主编;疏志强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83507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957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修辞学-汉语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修辞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章 仿拟的演变1307
第一节 引言1307
一、仿拟定义及其特点1307
二、仿拟分类1309
(一)仿词1309
1.类义仿词1309
2.反义仿词1310
3.谐音仿词1310
4.序换仿词1310
(二)仿句1311
(三)仿段1311
(四)仿篇1312
(五)仿调1313
1.仿拟语体1313
2.仿拟风格1314
三、仿拟的演变轨迹及本章重点1315
第二节 汉代到六朝时期的仿拟1316
一、仿篇1316
(一)散文中的仿篇1316
(二)扬雄的仿拟作品1317
(三)诗歌的仿篇1323
1.江淹的仿拟作品1323
2.陆机的仿拟作品1325
二、仿句1328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仿拟1329
一、唐代诗文中的仿拟1329
(一)散文的仿拟1329
(二)诗歌的仿拟1332
二、宋元诗词曲的仿拟1334
(一)诗的仿拟1334
(二)词曲的仿拟1335
三、明清小说中的仿拟1336
(一)仿词1336
1.义仿1336
2.音仿1338
(二)仿句1339
(三)仿段1339
第四节 现代时期的仿拟1340
一、仿词1340
(一)类义仿词1340
(二)反义仿词1341
(三)谐音仿词1342
(四)序换仿词1343
二、仿句1346
(一)“本体”是古代的1346
(二)“本体”是现代的1349
三、仿段1350
四、仿篇1352
(一)诗词的仿拟1352
(二)散文的仿拟1355
(三)歌词的仿拟1357
五、仿调1359
(一)语体仿拟1359
(二)风格仿拟1360
第五节 结语1362
一、心理学阐释1362
(一)一般心理学阐释1362
1.记忆和联想是发话的依据1362
2.注意和记忆是受话的基础1364
(二)社会心理学阐释1365
1.经济心理1366
2.炒作心理1367
二、修辞功能1368
(一)讽刺功能1369
(二)戏噱功能1371
(三)炫耀才思1373
(四)反驳功能1374
1.仿比式1374
2.析比式1375
3.仿喻式1376
第十一章 析字的演变1378
第一节 引言1378
一、析字定义及其特点1378
(一)析字定义1378
(二)析字特点1380
二、析字的演变轨迹及本章侧重点1384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析字1385
一、析字谶谣兴起1385
(一)析字谶语是图谶的形式之一1386
(二)析字谶谣是谶语的歌谣形式1387
二、析字诗歌产生1388
三、析字预测滥觞139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析字1393
一、析字谶谣盛行1393
(一)建朝必借谶谣1393
(二)注重技巧和隐晦1395
(三)禁而不止1397
二、析字预测兴盛1398
(一)为战争服务1398
(二)和“占梦”结合1399
三、析字诗广泛流行1401
(一)四言为主1401
(二)皇帝爱好1402
第四节 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析字1403
一、析字谶谣:走入低潮,转向民间1403
二、析字诗由盛而衰1407
(一)盛行于唐代1407
(二)衰微于宋元1411
三、析字预测1412
(一)继续为朝廷服务1412
(二)盛行于民间1414
(三)成为一种职业1415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的析字1417
一、析字预测:方兴未艾1417
二、析字对联1420
(一)讽刺官场1420
(二)表现才学1422
三、析字与文字狱1423
(一)析字文字狱起于明朝1424
(二)盛极于清朝1425
第六节 现代的析字1429
一、析字预测,历久未衰1429
二、商业语用中的析字1431
三、现代通讯手段中的析字1432
(一)手机短信中的析字1432
(二)电脑网络中的析字1433
第七节 结语1435
一、形成理据1435
(一)汉字特点是析字形成的客观条件1435
(二)形义学是析字形成的推动力量1440
(三)解构主义的理论阐释1442
二、析字功能1444
(一)诙谐功能1444
(二)讽刺功能1445
(三)游戏功能1447
第十二章 镶嵌的演变1449
第一节 引言1449
一、镶嵌的定义和历史分期1449
二、镶嵌由古至今的演变轨迹1450
第二节 先秦至魏晋:镶嵌从萌芽至建立1452
一、甲骨文中的镶嵌修辞现象1452
二、《诗经》中的镶嵌修辞现象1452
三、汉至魏晋出现镶嵌方位词、复辞的诗——镶嵌逐渐建立1453
第三节 南北朝:镶嵌的鼎盛1456
一、镶嵌涌现三大类别及下属的众多品类1456
(一)镶嵌杂名类:姓名诗、地名诗、宫殿名诗、车船名诗、草木名诗、鸟兽名诗、药名诗、卦名诗、星名诗、建除诗、歌曲名诗、方位名诗等1456
(二)镶嵌杂数类:数名诗、六府诗、四时诗、四色诗、十二属性诗、八音诗等1467
(三)镶嵌复辞类:嵌复诗1470
二、镶嵌的特点1472
(一)镶嵌方法呈多角度特点:正用法、顺嵌法、联首法、位置灵活法、省略法、谐音法、单嵌与双嵌结合法、句首与句中结合法等1472
(二)镶嵌词义的特点:词义在诗外,多与双关结合1476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1478
第四节 唐宋:镶嵌的发展1478
一、新建镶嵌类别:嵌字成句类——嵌字成句诗词1478
二、镶嵌方法灵活多样1480
(一)新创镶嵌方法:整嵌法、分嵌法、离合法、扩展法、句首法、顺逆双嵌法、单一数字法、隐含法、顺序灵活法、嵌字成句法1480
(二)继承中有变化的镶嵌方法:谐音法、位置灵活法、联首法与顺嵌法1492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1496
第五节 元明清:镶嵌的再发展1496
一、出现了新的镶嵌品类1496
(一)戏目名诗1496
(二)围棋名诗1499
(三)五行诗1499
(四)节气名诗1500
(五)数量名诗1501
二、镶嵌方法呈现多样化特点1502
(一)新创镶嵌方法:简称法、颠倒词序法、多频率法、合嵌法、逆嵌法、跳嵌法、句尾法、分嵌题名法、整嵌特定句子法1502
(二)继承中有创新的镶嵌方法:省略法、分嵌法、隐含法、顺逆双嵌法、句首法、顺嵌法、嵌字成句法1511
三、镶嵌文体的特点1516
第六节 现代:镶嵌的变化1516
一、新出现的镶嵌品类1517
(一)国名镶嵌1517
(二)影片名镶嵌1518
(三)菜肴名镶嵌1518
(四)企业品牌名镶嵌1519
(五)成语镶嵌1520
二、在继承前代镶嵌品类基础上的发展1521
(一)镶嵌当代人名1521
(二)镶嵌数量词1522
(三)镶嵌色彩词1522
(四)人名、作品名等兼类镶嵌1523
(五)人名、地名等兼类镶嵌1523
(六)地名、作品名、动物名兼类镶嵌1524
(七)方位名、作品名等兼类镶嵌1524
(八)颜色名与动、植物名等兼类镶嵌1525
三、镶嵌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1526
(一)句首嵌、嵌字成句、分嵌题名法1526
(二)句尾嵌1528
(三)先整嵌,后分嵌1531
(四)先横嵌,后竖嵌或先横嵌、后递嵌1531
(五)竖嵌1532
(六)斜嵌1533
(七)逆嵌1534
(八)缺字嵌1535
第七节 结语1535
一、关于镶嵌的理论研究1535
(一)古代学者有关镶嵌的论述1535
(二)现代学者关于镶嵌的理论1543
二、镶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1546
(一)南北朝之所以形成镶嵌繁盛局面的缘由1546
(二)唐宋文人之间酬唱娱乐、人际往来的需要推动了镶嵌的发展1548
(三)现代多种语体的演进,促进了镶嵌的发展1550
(四)从镶嵌品类名称的变化看镶嵌修辞现象与社会及文化的关系1551
三、镶嵌的修辞功能1554
(一)曲径通幽的美感和机巧的情趣1554
(二)暗寓褒贬,巧妙地收到赞扬、讽刺的修辞效果1556
(三)语言生动形象,诙谐戏谑、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1558
第十三章 顶真的演变1560
第一节 引言1560
一、顶真的定义及分类1560
二、顶真辞格发展脉络1561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顶真1564
一、诗歌体顶真1564
(一)联珠格:单蝉式1565
1.单蝉式的分类:一字、二字、三字、四字单蝉1565
2.单蝉式的层次:多至二层次1568
3.单蝉式的连用:多至四连用1569
(二)连环体:章与章间多以词、词语蝉联1570
1.全诗连环1570
2.部分连环1573
二、散文体顶真1573
(一)联珠格1574
1.单蝉式的分类:一字、二字、多字、不等字单蝉1574
2.单蝉式的层次:多至十层次以上1577
3.单蝉式的连用:多至三连用以上1578
4.双蝉式、多蝉式的分类(一):全分式、合分式(合分合式)、分合式1580
5.双蝉式、多蝉式的分类(二):顺顶式、逆顶式1583
6.双蝉式、多蝉式的层次:多至四层次以上1584
7.多蝉式的蝉数:多至十蝉以上1586
8.双蝉、多蝉、单蝉的连用1587
(二)句中顶真1589
第三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顶真1590
一、诗歌体顶真1590
(一)联珠格1590
1.单蝉式的三字单蝉数量增多1590
2.单蝉式出现句间与联间连用的二字单蝉1591
3.单蝉式出现不等字单蝉1592
4.单蝉式层次增多:多至五层次以上1593
5.出现了双蝉式:全分式、合分式;顺顶式、逆顶式1594
(二)连环体增多1595
1.全诗连环1595
2.部分连环1598
(三)出现句中顶真1599
1.五言诗句中顶真较多1599
2.七言诗句中顶真较少1599
二、散文体顶真1600
(一)单蝉式以不等字单蝉较多1600
(二)单蝉式的连用增多:多至七连用以上1601
(三)双蝉式的类别1602
1.继承了全分式、分合式、合分式、合分合式,仍以全分式较多1602
2.出现了全分平行式1603
第四节 隋唐宋金元时期的顶真1605
一、诗词体顶真1605
(一)联珠格1605
1.单蝉式的三字单蝉与不等字单蝉1605
2.单蝉式的多层次:增至十六层次以上1607
3.双蝉式的分类:主要是全分式、分合式1608
4.双蝉式连用、单双蝉连用、单双蝉与句中顶真连用1609
(二)连环体的发展1611
1.诗的连环体:段与段间以句子蝉联1611
2.词的连环体:上下片之间以词、词组或句子蝉联1613
(三)句子顶真的发展1614
1.诗体句中顶真1614
2.词体句中顶真1616
二、元曲的顶真1618
(一)联珠格1618
1.单蝉式继承了一字、二字、多字单蝉式1618
2.单蝉式的三字单蝉颇具特色1620
3.单蝉式的多层次:多至九层次以上1621
4.双蝉式的三类别:全分式、分合式、合分式1621
5.多蝉式的分类:合分式与新产生的首词全分式1622
(二)连环体:有以词、词组蝉联与以句子蝉联两类1624
(三)句中顶真略有变化1626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顶真1627
一、诗词体顶真1627
(一)联珠格的继承与发展1627
1.单蝉式发展为句句蝉联、首尾蝉联的连环诗1627
2.单蝉式继承了叠字图案顶真式1628
(二)连环体的继承与发展1629
1.连环体的发展:出现了连环体专著《夹竹桃顶真千家诗山歌》1629
2.连环体的继承1632
二、小说体顶真1633
(一)联珠格的发展1633
1.单蝉式特色之一:多字、不等字单蝉1633
2.单蝉式特色之二:出现叠字图案顶真诗与图案顶真诗1635
3.双蝉式新的结构特点:双四字结构1637
4.双蝉式的新品类:叠字双蝉式1638
5.双蝉式顶真与叠字辞格连用与合用1639
6.多蝉式的两类结构方式:全分式、首词全分式1641
7.多蝉式与双蝉式连用1642
(二)连环体的发展:出现章回顶真1642
1.严式顶真1643
2.宽式顶真1644
第六节 现代时期的顶真1645
一、诗(包括民歌)文顶真1646
(一)联珠格: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1646
1.单蝉式的继承与变化1646
2.双蝉式的发展1648
(二)连环体增多1648
二、小说体顶真1652
(一)联珠格1652
1.单蝉式严式顶真1652
2.单蝉式宽式顶真1652
(二)连环体:对明清章回顶真的继承和变化1653
1.严式顶真1654
2.宽式顶真1656
三、对联体顶真1658
(一)联珠格1658
1.单蝉式的层次:一、二层次较多1658
2.双蝉式:短小精悍1661
(二)顶真手法与其他辞格兼用或连用1661
1.顶真与析字连用1661
2.顶真与层递兼用1662
3.顶真与回文兼用1662
4.顶真与夸张或引用连用1663
5.顶真与镶嵌、叠字或反复连用1663
四、广告体顶真1664
(一)广告顶真层次的特色:一层次居多1664
(二)顶真由商品品牌名称、商品名称、企业名称蝉联1666
1.由商品品牌组成顶真1666
2.由商品名称组成顶真1666
3.由企业、公司名称组成顶真1667
(三)顶真与其他辞格兼用或连用1667
1.顶真与借代兼用1667
2.顶真与双关兼用1668
3.顶真与回文、引用连用1668
第七节 结语1668
一、古代与现代有关顶真辞格的理论1668
(一)古代有关顶真的论述1668
(二)现代有关顶真的理论1670
二、顶真的理论基础1675
(一)哲学基础1675
(二)审美需求1678
(三)游戏娱乐1683
参考书目1686
第五编 篇章结构修辞史第一章 绪论1695
一、篇章结构修辞的涵义1695
二、篇章结构修辞史研究的意义1697
三、本编对篇章结构修辞史研究的范围、方法与目标1700
第二章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及其历时演进1703
第一节 引言1703
一、史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703
二、本章研究的依据1704
三、本章研究的目标1709
第二节 汉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1709
一、汉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10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10
1.“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次传主叙事+评赞”型1710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1710
3.“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1712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13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1713
2.“议论+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议论”型1714
二、汉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15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15
1.“0+首起传主生平”型1715
2.“议论/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1716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16
1.“0+传主生平”型1716
2.“议论+传主生平”型1717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1717
1.“姓名+籍里+X”式1718
2.“姓名+0+X”式1719
三、汉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20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1720
1.“评赞”收结式1720
2.“议论”收结式1721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1722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1724
第三节 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概述1725
(一)南北朝时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1726
1.南北朝时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26
2.南北朝时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26
3.南北朝时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27
(二)唐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1727
1.唐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27
2.唐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28
3.唐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28
(三)宋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1729
1.宋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29
2.宋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29
3.宋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30
(四)元代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共时描写概述1730
1.元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30
2.元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31
3.元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31
第四节 明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1732
一、明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32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32
“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型1732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34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1734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记+附传”型1734
3.“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记”型1736
4.“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附传”型1737
二、明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39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39
“0+首起传主生平”型1739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40
“0+传主生平”型1740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1741
1.“姓名+籍里/部族+X”式1741
2.“身份+姓名+X”式1742
三、明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44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1744
1.“0”收结式1744
2.“评赞”收结式1745
3.“评赞+附传”收结式1746
4.“评赞+附记”收结式1747
5.“评赞+附记+附传”收结式1747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1749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1751
第五节 清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1752
一、清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52
(一)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52
1.“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次传主叙事+评赞”型1753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1753
3.“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型1755
4.“议论/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型1756
5.“议论/概述+世系概述+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世系概述(Xn)+分传主生平(Xn)+分传主叙事(Yn)+评赞”型1758
(二)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61
1.“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型1761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议论+评赞”型1762
二、清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64
(一)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64
1.“0+首起传主生平”型1764
2.“议论/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1764
3.“议论/概述+世系概述+首起传主生平”型1765
(二)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66
“0+传主生平”型1766
(三)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1767
1.“姓名+籍里+X”式1767
2.“身份+姓名+X”式1768
三、清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1771
(一)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1771
1.“0”收结式1771
2.“评赞”收结式1772
3.“议论+评赞”收结式1773
(二)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1775
(三)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1776
第六节 近代史传体篇章结构的修辞模式概述1778
(一)近代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78
1.合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78
2.单传的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类型1779
(二)近代史传体起首的结构形式类型1779
1.合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79
2.单传的起首结构形式类型1779
3.起首中“生平”的次结构形式类型1779
(三)近代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类型概述1779
1.结尾的整体结构形式类型1779
2.结尾的“评赞发端语”类型1780
3.结尾的“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1780
第七节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的历时演进1780
一、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80
(一)“合传”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80
1.结构类型随时代演进而日渐丰富,类别时有消长、上落1782
2.“首传主生平+首传主叙事+次传主生平(Xn)+次传主叙事(Yn)+评赞”式始终为主流,但随时代演进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的特征1783
(二)“单传”整体篇章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85
1.结构类型未“定于一尊”,其类型数量随时代演进呈不规则的波状起伏运动1787
2.“传主生平+传主叙事+评赞”式始终占主流地位,但在比例高低上则随时代演进而有上落起伏1787
二、史传体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88
(一)“合传”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88
1.结构类型较少,但历时演进的轨迹清晰分明1789
2.“0+首起传主生平”式在整体上占主流地位,但在历时演进中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曲折路径1790
(二)“单传”起首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91
结构类型单一化,基本上只有“0+传主生平”一种形式,几乎没有历时演进1792
三、史传体起首之“生平”次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92
1.结构类型较少,汉代奠定基本格局,南北朝时创出一种新结构类型。各代基本以两种类型为常见,宋代出现反常,三种类型全部出现1793
2.“姓名+籍里+X”与“身份+姓名+X”两式,在历时演进中不断呈现出你上我下的交替沉浮局面1795
四、史传体结尾之整体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796
1.结构类型随时代变化不定,但最终则“返璞归真”,重回汉代的起点上1798
2.“‘评赞’收结式”在整个历时演进中占主流,但非“一”字形直行,而是呈现出波浪起伏式前行的特点1799
五、史传体结尾之“评赞发端语”类型的历时演进1800
1.类型始终没有“定于一尊”,而是随时代不同、作者不同而呈百花齐放之局面1801
2.从数量比例上看,不标明作者身份的“评赞发端语”占主流,标明作者身份的则处于非主流。主流与非主流的交替演进,随时代而作不规则的运动1802
六、史传体结尾之“评赞收结语气词”类型的历时演进1803
1.类型丰富复杂,类型的变化与使用频率的高低都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1804
2.主流类型(即出现频率高的)在历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波浪状前行的特点1806
2.主流类型(即出现频率高的)在历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波浪状前行的特点……180+6第八节 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篇章结构形式的影响1807
一、史传体整体篇章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1807
二、史传体起首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1811
三、史传体起首之“生平”次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1813
四、史传体结尾的结构形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1815
第九节 结语1819
一、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文体本身的关系1819
二、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1820
三、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权威崇拜及心理定势的关系1822
第三章 八股文的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及其历时演进1823
第一节 引言1823
一、八股文的概念1823
二、八股文的结构因子及其相关概念1824
三、本章研究的依据与目标1829
第二节 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具体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30
一、八股文“题前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31
(一)“题前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31
(二)“题前文”之“破题”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32
1.“破题”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32
2.“破题”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37
(三)“题前文”之“承题”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42
1.“承题”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42
2.“承题”的“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48
3.“承题”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53
(四)“题前文”之“起讲”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59
1.“起讲”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59
2.“起讲”的“发端语”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64
3.“起讲”的“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871
二、八股文“正题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876
(一)“正题文”的结构形式1876
1.“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76
2.“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式1877
3.“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78
4.“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79
5.“入题+上股(或前股)+下股(或后股)”式1880
6.“前股+后股”式1880
7.“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式1881
8.“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82
9.“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后二股”式1883
10.“上二股+过接+出题+下二股”式1884
11.“入题+起二股+过接+中二股+出题+后二股+束二股”式1884
12.“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中二小股+后二股”式1885
13.“入题+前二股+出题+后二股”式1886
14.“入题+前二股+后二股”式1887
15.“前二股+过接+后二股”式1887
16.“入题+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88
17.“入题+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束二股”式1889
18.“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90
19.“入题+起二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股”式1891
20.“入题+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式1892
21.“入题+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式1892
22.“起二股+出题+中二股+中二小股+后二股”式1893
23.“起二股+中二小股+中二股+后二大股”式1894
24.“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式1895
25.“起二股+出题+中二股+后二股”式1896
26.“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96
27.“起二股+入题+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式1897
28.“起二股+出题+中二小股+中二股+过接+后二肌”式1898
(二)“正题文”结构形式的历时演进1902
(三)“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906
1.“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1907
2.“正题文”的“后二股”之“发端虚词”类型的历时演进1911
三、八股文“收结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913
(一)八股文“收结文”的结构形式及其历时演进1913
(二)八股文“收结文”之“发端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919
(三)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时演进1924
第三节 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1935
一、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论语》、《孟子》等“四书”之文的渊源关系1936
二、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宋代经义文的渊源关系1942
三、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与唐代古文的渊源关系1947
第四节 结语1951
一、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的积极方面1951
二、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文体本身的关系1952
三、八股文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化与民族文化心理及思维定势的关系1953
参考书目1955
后记1956
热门推荐
- 3608237.html
- 3734007.html
- 198950.html
- 1083706.html
- 3340165.html
- 1954594.html
- 2550793.html
- 583526.html
- 1517736.html
- 931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22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22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26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9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41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0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53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17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7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