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
  • 付小兵,吴志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0210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717页
  • 文件大小:226MB
  • 文件页数:7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创伤敷料: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我国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主要领域的进展1

1.1 基因工程药物与创伤修复1

1.1.1 我国的研究概况1

1.1.2 应用前景与展望3

1.2 组织工程技术与创伤修复4

1.2.1 我国组织工程基础研究的主要进展4

1.2.2 我国组织工程化材料的初步应用5

1.2.3 我国组织工程实验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6

1.3 干细胞基础研究与创伤修复和再生7

1.3.1 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8

1.3 干细胞治疗性应用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9

1.3.3 应用前景与展望10

1.4 严重创伤后的内脏损伤修复与再生11

1.5 一些物理技术在促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中的应用13

1.5.1 激光、电磁、超声波、高压氧等技术在组织修复中的应用13

1.5.2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与创面修复13

1.6 传统医药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14

1.7 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14

1.7.1 敷料和创面覆盖物与创伤修复14

1.7.2 高分子生物医用复合材料与创伤修复15

1.7.3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与创伤修复15

1.8 基因治疗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16

1.8.1 进一步明确基因疗法应用于创面修复的目的性16

1.8.2 客观评价创面愈合基因治疗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17

1.8.3 密切关注创面愈合基因治疗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18

1.9 其他与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相关的基础研究19

1.9.1 创伤修复中复杂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19

1.9.2 促进组织由解剖修复到功能性修复的基础研究19

1.9.3 脂肪组织和脂肪干细胞移植对提高修复质量的研究19

1.9.4 性激素对皮肤生理及愈合方面的研究20

1.10 结束语21

1.10.1 国内有关组织修复与再生重要研究基地的建立21

1.10.2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21

1.10.3 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进展22

1.10.4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是该学科迅速发展的保证22

1.10.5 一批重要专著的出版和多项重要成果的获取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22

1.10.6 我国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创新团队已经形成22

参考文献23

第2章 创伤敷料与创伤修复25

2.1 创伤敷料发展概况25

2.1.1 历史回顾25

2.1.2 现代发展27

2.2 创伤修复与创伤敷料基本概念30

2.2.1 创伤修复基本概念30

2.2.2 创伤敷料基本概念31

2.2.3 创伤修复材料39

2.2.4 人工皮肤或代用品41

2.2.5 种子细胞42

2.2.6 细胞外基质42

2.2.7 生物组织工程类42

2.3 创伤敷料的分类44

2.3.1 引言44

2.3.2 按来源分类44

2.3.3 按材料性质分类45

2.3.4 按材料应用部位分类45

2.3.5 按使用要求分类45

2.3.6 按性能分类45

2.4 胶原蛋白与创伤愈合46

2.4.1 引言46

2.4.2 愈合期47

2.4.3 肉芽组织形成51

2.4.4 胶原-基质的形成和改建52

2.4.5 胶原蛋白与创伤修复61

2.5 创伤修复材料基本功能与设计原则62

2.5.1 引言62

2.5.2 创伤修复材料的基本功能62

2.5.3 创面环境的控制62

2.5.4 修复材料的基本类型64

2.5.5 修复材料的使用范围64

2.5.6 敷料设计的基本原则64

2.5.7 生物敷料及生物复合人工皮66

2.6 国外几种创伤修复材料的研制方法70

2.6.1 胶原-GAG膜制作方法70

2.6.2 胶原真皮人工皮70

2.6.3 牛胶原膜的制作71

2.6.4 胶原海绵的制作71

2.6.5 牛皮胶原海绵的制作72

2.6.6 双层人工皮的制作72

2.6.7 Biobrane生物合成皮73

2.6.8 甲壳质及牛皮胶原创伤修复材料74

2.6.9 体外培养皮肤移植物78

2.7 国内几种创伤修复材料研制情况79

2.7.1 2号人工皮79

2.7.2 “204”复合型人造皮80

2.7.3 猪皮胶原及人工皮82

2.7.4 猪真皮胶原膜84

2.7.5 冻干戊二醛皮的研制及应用86

2.7.6 多肽人工皮(3号人工皮)87

2.7.7 海藻酸钠烧伤敷料88

2.7.8 41型人工皮88

2.7.9 T41型人工皮89

2.7.10 聚氨酯新型皮肤覆盖材料91

2.7.11 新型复合烧伤敷料91

参考文献91

第3章 创伤敷料的基本类型(Ⅰ)96

3.1 传统类敷料96

3.1.1 传统敷料96

3.1.2 传统敷料的临床应用98

3.2 植物类敷料99

3.2.1 棉质敷料100

3.2.2 芦荟叶100

3.2.3 海藻100

3.2.4 树脂100

3.2.5 香蕉叶100

3.2.6 马铃薯皮101

3.2.7 红薯纤维制品101

3.2.8 树皮提取物102

3.3 金属类敷料102

3.3.1 金箔103

3.3.2 银箔103

3.3.3 铝箔103

3.3.4 含银敷料103

3.3.5 硝酸铈108

3.3.6 磺胺嘧啶锌109

3.3.7 银锌霜109

3.4 薄膜类敷料109

3.4.1 聚氨酯薄膜110

3.4.2 硅酮薄膜111

3.4.3 塑料薄膜111

3.4.4 丝绸薄膜111

3.4.5 抗菌薄膜敷料111

3.4.6 人角朊细胞+猪真皮112

3.4.7 薄膜敷料112

3.4.8 不透性膜112

3.4.9 脂类人工膜112

3.4.10 辛烷基氰基丙烯酸酯113

3.4.11 吸收性创伤敷料113

3.5 水胶体类敷料113

3.5.1 水胶体颗粒绷带114

3.5.2 水胶体衍生敷料114

3.5.3 Xeroform或Jelonet敷料114

3.5.4 水胶体封闭敷料115

3.5.5 水胶聚合物编织聚酯网115

3.6 水凝胶类敷料115

3.6.1 硅酮凝胶115

3.6.2 胶原凝胶117

3.6.3 芦荟凝胶117

3.6.4 壳聚糖凝胶117

3.6.5 血小板凝胶118

3.6.6 含酶凝胶118

3.6.7 Ebrimycin凝胶118

3.6.8 凝胶敷料118

3.6.9 泡沫凝胶膜片和凝胶膜片119

3.7 海绵类敷料119

3.7.1 海绵敷料119

3.7.2 泡沫类敷料122

3.8 喷雾类敷料125

3.8.1 盐酸甲磺米隆水溶液喷雾剂126

3.8.2 凝血酶喷雾剂126

3.8.3 细胞喷雾剂126

3.8.4 其他喷雾剂127

3.9 药用类敷料127

3.9.1 含银敷料127

3.9.2 软膏类敷料128

3.9.3 含碘敷料128

3.9.4 含杆菌肽的胶原敷料128

3.9.5 天然杀菌剂129

3.9.6 局部药物性绷带129

3.9.7 异丙酚敷料129

3.9.8 局部类固醇129

3.10 甲壳质及其衍生生物类敷料130

3.10.1 引言130

3.10.2 甲壳质及衍生物分子结构132

3.10.3 甲壳质性能132

3.10.4 甲壳质的提取与制备133

3.10.5 骨修复材料135

3.10.6 烧伤创面138

3.10.7 药物缓释载体140

3.10.8 手术缝合线141

3.10.9 抗凝血生物材料141

3.10.10 其他方面的应用141

3.10.11 壳聚糖生物物理性能141

3.11 硅酮类敷料与烧伤康复144

3.11.1 引言144

3.11.2 硅酮材料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145

3.11.3 组合方式147

3.11.4 结语148

3.12 胶原类皮肤替代品148

3.12.1 引言148

3.12.2 胶原特性149

3.12.3 胶原敷料的要求及优点150

3.12.4 胶原提取及胶原敷料的制备150

3.12.5 胶原敷料的分类153

3.12.6 皮肤替代品153

3.13 胶原类其他替代品160

3.13.1 缝合线161

3.13.2 胶原罩161

3.13.3 心瓣膜替代品162

3.13.4 血管移植物162

3.13.5 食管替代品163

3.13.6 气管替代品163

3.13.7 骨骼替代品164

3.13.8 临床应用164

3.13.9 性能评价166

3.14 胶原类药物递释物166

3.14.1 胶原膜167

3.14.2 可钙化基质系统的胶原膜167

3.14.3 胶原防护物168

3.14.4 胶原海绵169

3.14.5 凝胶、水凝胶、脂质体性胶原169

3.14.6 丸剂或片剂170

3.14.7 纳米颗粒或纳米球170

3.14.8 其他171

参考文献171

第4章 创伤敷料的基本类型(Ⅱ)179

4.1 同种异体皮肤类创面覆盖物179

4.1.1 皮肤应用解剖生理学179

4.1.2 同种异体皮源及其制备方法179

4.1.3 异体皮肤的移植方法182

4.1.4 异体植皮的临床应用及其随访185

4.1.5 异体植皮的血运重建与免疫排斥187

4.1.6 异体皮肤移植立法和存在的问题189

4.1.7 结语190

4.2 猪和其他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190

4.2.1 动物类创面覆盖物的生物学特性190

4.2.2 猪源性创面覆盖物的种类191

4.2.3 其他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195

4.2.4 动物类敷料的临床应用198

4.2.5 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的血运重建模式200

4.2.6 异种皮肤移植的免疫排斥和防治策略201

4.2.7 动物源性创面覆盖物应用的生物安全性204

4.3 表皮类敷料205

4.3.1 表皮细胞培养的研究历史205

4.3.2 培养皮肤的基本概念206

4.3.3 表皮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207

4.3.4 表皮细胞培养的类型213

4.3.5 表皮细胞的基因转染和应用217

4.3.6 表皮黑素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220

4.3.7 表皮细胞培养物的移植应用223

4.3.8 表皮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32

4.4 真皮类创面覆盖物233

4.4.1 真皮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234

4.4.2 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制240

4.4.3 ADM血管化与复合移植方法242

4.4.4 ADM的临床应用243

4.4.5 ADM抗原性及其炎症-免疫反应246

4.4.6 ADM降解与炎症免疫反应247

4.4.7 ADM的作用机制250

4.5 生长因子类创伤修复材料251

4.5.1 细胞生长因子敷料与临床应用251

4.5.2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252

4.5.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54

4.5.4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258

4.5.5 转化生长因子β264

4.5.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67

4.6 基因类创伤修复材料270

4.6.1 生长因子基因表达改变与创面愈合270

4.6.2 基因治疗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272

4.6.3 基因治疗技术273

4.6.4 新型敷料的展望275

参考文献276

第5章 组织工程类敷料283

5.1 皮肤组织工程的基础生物学283

5.1.1 引言283

5.1.2 炎症283

5.1.3 上皮化形成284

5.1.4 肉芽组织286

5.1.5 创面收缩和细胞外基质重组293

5.1.6 减少瘢痕的治疗设计294

5.2 皮肤结构与功能294

5.2.1 引言294

5.2.2 皮肤结构与功能295

5.2.3 工程化皮肤组织298

5.3 真皮同质物的研制及其意义301

5.3.1 引言301

5.3.2 产业化细胞库的组建和细胞检测301

5.3.3 真皮替代物的制作302

5.3.4 创面愈合的临床结果307

5.4 复合培养皮肤替代物308

5.4.1 复合培养皮肤的必要性308

5.4.2 复合培养皮肤的种类和制作方法308

5.4.3 复合培养皮肤的移植方法312

5.4.4 复合培养皮肤移植物的评价314

5.4.5 复合培养皮肤的血管生长方式及其诱导尝试316

5.4.6 复合培养皮肤设计和移植注意事项317

5.4.7 复合培养皮肤覆盖物与创伤敷料320

5.4.8 复合培养皮肤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321

5.4.9 小结322

5.5 培养皮肤替代品的组织工程学322

5.5.1 引言322

5.5.2 设计皮肤替代品的科学基础与临床323

5.5.3 烧伤创面的特殊性324

5.5.4 皮肤细胞培养的发展324

5.5.5 传统“小皮片移植”皮肤替代品325

5.5.6 细胞悬液326

5.5.7 细胞膜递释系统328

5.5.8 培养细胞的异体合成生物载体329

5.5.9 细胞培养及生物载体329

5.5.10 展望330

5.6 组织工程化人活性皮肤替代品331

5.6.1 引言331

5.6.2 生物工程皮肤替代品的概述331

5.6.3 组织工程皮肤产品的特性及其临床应用332

5.6.4 结论334

5.7 烧伤生物工程化皮肤替代品334

5.7.1 引言334

5.7.2 暂时性皮肤替代品335

5.7.3 培养表皮细胞的进展336

5.7.4 角朊细胞移植材料的应用337

5.7.5 真皮替代物的研制337

5.7.6 表皮-真皮复合培养移植物的发展338

5.7.7 培养移植皮的感染问题340

5.7.8 培养细胞对促进创面愈合的遗传修饰340

5.7.9 Integra340

5.7.10 胶原海绵、基质-真皮替代品341

5.7.11 异体真皮341

5.7.12 微型植皮技术对封闭创面的应用342

5.7.13 黑素细胞的替代品343

5.7.14 结语343

5.8 烧伤及其他创伤生物工程化皮肤替代品343

5.8.1 引言343

5.8.2 培养表皮移植物345

5.8.3 真皮替代品346

5.8.4 真皮和人工表皮替代物348

5.8.5 双层活皮肤构建物350

5.8.6 结语352

5.9 生物工程化皮肤的生产、安全及质量控制353

5.9.1 引言353

5.9.2 研制过程353

5.9.3 安全性355

5.9.4 质量控制355

5.10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与组织工程358

5.10.1 引言358

5.10.2 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的选择标准358

5.10.3 生物衍生物可吸收聚合物359

5.10.4 实验性生物衍生的生物可吸收物361

5.10.5 开发组织工程产品的材料366

5.10.6 结语367

5.11 工程化细胞和组织移植的方法367

5.11.1 引言367

5.11.2 开发可用替代品的策略368

5.11.3 移植物的作用方式——重要设计的依据369

5.11.4 宿主的作用370

5.11.5 细胞资源371

5.11.6 非自体细胞的免疫学373

5.11.7 安全问题374

5.11.8 结语374

5.12 神经再生与修复374

5.12.1 神经再生和神经组织工程374

5.12.2 神经再生概述375

5.12.3 引导管的实验室应用377

5.12.4 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神经修复策略378

5.12.5 神经修复的组织工程学策略381

5.12.6 神经再连接的特异性382

5.12.7 结语383

参考文献383

第6章 目前主要的市售敷料396

6.1 国外市售创伤敷料396

6.1.1 优格公司(Urgo,法国)396

6.1.2 保曼(Har Tmann,德国)400

6.1.3 施乐辉公司(Smith+Nephew,英国)407

6.1.4 施贵宝公司-Conva Tec A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美国)413

6.1.5 3M公司414

6.1.6 LjfeCell公司(美国)415

6.1.7 BioFill(巴西)418

6.2 国内部分市售敷料418

6.2.1 顾氏-918人造皮肤419

6.2.2 凡克素或毕伽419

6.2.3 甲壳质系列衍生物420

6.2.4 不粘性伤口敷料420

6.2.5 海肤康421

6.2.6 贴可舒医用敷料421

6.2.7 脱脂纱布423

6.2.8 爱邦系列弹力绷带423

6.2.9 胜康医用胶423

6.2.10 脱脂纱布、脱脂棉、无纺布424

6.2.11 康惠尔敷料424

6.2.12 安可胶(纤维蛋白封闭剂)425

6.2.13 医院外科和手术室产品426

6.2.14 速愈乐TM敷料426

参考文献427

第7章 创伤修复材料的保存429

7.1 组织保存的基础概念429

7.1.1 引言429

7.1.2 低温生物学429

7.1.3 低温医学429

7.1.4 低温生物医学技术430

7.1.5 低温保存430

7.1.6 低温保护剂430

7.1.7 冷冻(却)速率430

7.1.8 过冷及过冷度431

7.1.9 复温431

7.1.10 再结晶431

7.1.11 冷冻损伤的机制431

7.1.12 危险温度区432

7.1.13 玻璃化432

7.1.14 反玻璃化或反玻璃转变432

7.1.15 低温显微镜432

7.1.16 热科学432

7.1.17 问题与研究433

7.2 活细胞冻结的机制及其相关问题434

7.2.1 生物活动停止期435

7.2.2 冻结过程中细胞内水的归宿435

7.2.3 细胞冰核温度的细胞生物学含义和预测细胞内冻结产生的能力439

7.2.4 细胞内冻结对细胞活存的影响440

7.2.5 细胞内冰晶的再结晶440

7.2.6 慢速冻结细胞外液的变化441

7.2.7 冻结过程中细胞外溶质的浓度441

7.2.8 慢速冷冻对细胞活存的影响442

7.2.9 冷却速率、添加剂浓度及复温速率对细胞活力的影响445

7.2.10 细胞解冻并置于生理溶液中的渗透性损伤446

7.2.11 冻结损伤的结局447

7.2.12 冻结与细胞膜447

7.2.13 冻结细胞在生物学、医学及其他方面的意义447

7.3 组织保存液与低温保护剂448

7.3.1 引言448

7.3.2 常温保存液448

7.3.3 0℃以上的保存液449

7.3.4 低温保护剂449

7.3.5 玻璃化抗冻剂450

7.4 无活性材料的保存与冷冻干燥452

7.4.1 一般保存法452

7.4.2 甘油保存法452

7.4.3 冷冻干燥保存法453

7.4.4 胶原型创伤修复材料的冷冻干燥459

7.5 皮肤采集、消毒及4℃冰箱的保存461

7.5.1 引言461

7.5.2 组织采集461

7.5.3 尸体皮的消毒问题463

7.5.4 电冰箱保存皮464

7.5.5 过量CO2储皮法467

7.6 皮肤在-80~0℃低温冰箱的保存468

7.6.1 引言468

7.6.2 0℃以下的保存468

7.6.3 -80~-20℃的保存469

7.6.4 -80℃低温冰箱保存皮肤的相关问题470

7.6.5 干冰保存475

7.7 皮肤在液态氮中的保存475

7.7.1 引言475

7.7.2 非控制速率降温-LN2保存475

7.7.3 程控速率降温-LN2保存477

7.7.4 培养皮肤代用品的保存481

7.8 皮库及皮库的管理481

7.8.1 美国皮库481

7.8.2 英国皮库486

7.8.3 前南斯拉夫皮库491

7.8.4 我国皮库491

7.9 染色法对组织质量的评价494

7.9.1 引言494

7.9.2 台盼蓝染色495

7.9.3 茜素红及其与台盼蓝联合染色497

7.9.4 健那绿染色498

7.9.5 四唑染色法498

7.10 皮肤氧耗量活力的测定501

7.10.1 引言501

7.10.2 测量的原理501

7.10.3 皮肤氧耗量的直接测量法502

7.10.4 皮肤氧耗量的间接测量503

7.10.5 不同形式皮肤组织氧耗量的测量505

7.10.6 氧耗量测量的有关问题509

7.11 角膜低温保存的方法510

7.11.1 引言510

7.11.2 短期保存511

7.11.3 中期保存518

7.11.4 长期保存518

7.12 角膜质量及活力的评价526

7.12.1 光学显微镜观察527

7.12.2 电子显微镜观察527

7.12.3 组织培养527

7.12.4 台盼蓝染色法528

7.12.5 茜素红染色法528

7.12.6 茜素红-台盼蓝联合染色528

7.12.7 健那绿染色方法一530

7.12.8 健那绿染色方法二532

7.12.9 组织化学-酶活性染色535

7.12.10 生物法、电生理和碳酸氢钠转运测定536

7.12.11 移植试验536

7.12.12 微极谱法536

7.12.13 氧微电极536

7.12.14 展望537

7.13 角膜组织氧耗量的测定538

7.13.1 T-G测定法538

7.13.2 Edilhauser测定法540

7.13.3 离体角膜氧耗量的测定541

7.14 细胞、线粒体氧耗量的测定542

7.14.1 引言542

7.14.2 测量原理543

7.14.3 结构特点543

7.14.4 仪器安装543

7.14.5 测量准备543

7.14.6 氧耗量测定543

7.14.7 生物测氧仪微机分析系统546

7.14.8 Harris和Hultman测定法549

7.14.9 MuEller-Klieser测定法550

7.14.10 Huskisson测定法552

7.15 组织玻璃化低温保存的方法552

7.15.1 引言552

7.15.2 玻璃化保存基本原理552

7.15.3 细胞玻璃化保存的关键因素558

7.15.4 皮肤组织玻璃化559

7.15.5 羊心瓣膜冷冻保存563

7.15.6 静脉玻璃化保存563

7.15.7 器官玻璃化保存563

7.15.8 玻璃化在其他方面的研究564

7.16 低温保存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565

7.16.1 引言565

7.16.2 低温保存技术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565

7.16.3 发展低温保存技术的挑战566

7.16.4 细胞的低温生物学567

7.16.5 组织的低温生物学572

7.16.6 展望574

7.17 组织低温保存的仪器设备575

7.17.1 概述575

7.17.2 降温设备575

7.17.3 保存设备578

7.17.4 运输设备578

7.17.5 复温装置578

7.17.6 测温设备578

7.17.7 冷冻干燥设备578

参考文献579

第8章 创伤敷料的临床应用588

8.1 修复材料在临床中的应用588

8.1.1 皮肤及其他生物膜588

8.1.2 人工皮596

8.1.3 其他组织的修复材料597

8.2 培养的皮肤替代品治疗皮肤创伤的原理与实践610

8.2.1 引言610

8.2.2 要求610

8.2.3 人皮肤组织工程学的原则611

8.2.4 临床考虑和评估613

8.2.5 临床经验616

8.2.6 结论与展望617

8.3 生物合成皮肤替代品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前景617

8.3.1 皮肤替代品的性能617

8.3.2 使用皮肤替代品时创面的准备618

8.3.3 皮肤替代品调查报告618

8.3.4 生物皮肤替代物619

8.3.5 合成皮肤替代品620

8.3.6 生物合成皮肤替代品621

8.3.7 护理的责任622

8.3.8 皮肤替代品未来发展趋势622

8.4 创伤敷料在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中的应用623

8.4.1 流行病学623

8.4.2 发病诱因和意外因素624

8.4.3 溃疡面经久不愈624

8.4.4 慢性创面的生物学625

8.4.5 足部溃疡的分类625

8.4.6 治疗原则625

8.4.7 预防626

8.4.8 医疗结构627

8.4.9 疗效评价627

参考文献628

第9章 创伤敷料的感染和修复的动物模型633

9.1 生物材料的感染问题633

9.1.1 定义633

9.1.2 生物材料相关感染过程634

9.1.3 生物膜636

9.1.4 生物材料相关感染的防治637

9.1.5 治疗637

9.1.6 预防638

9.2 用猪作为人体创伤敷料评价的模型639

9.2.1 引言639

9.2.2 敷料640

9.2.3 局部抗菌剂或局部抗生素641

9.2.4 生长因子642

9.2.5 载体和各种治疗643

参考文献644

第10章 创伤敷料与创伤愈合的评价648

10.1 创伤敷料相关性能的实验室评价(一)648

10.1.1 厚度的测量648

10.1.2 孔径及孔洞的体积648

10.1.3 力学实验649

10.1.4 吸液和保液性651

10.1.5 膨胀率652

10.1.6 透湿(水)性652

10.2 创伤敷料相关性能的实验室评价(二)659

10.2.1 氧透过性测定659

10.2.2 中小分子物质的通透性662

10.2.3 胶原的鉴定662

10.2.4 黏附力实验663

10.2.5 醛交联及其对细菌胶原酶的耐受力664

10.2.6 凝血试验664

10.2.7 免疫学试验665

10.2.8 抑菌实验666

10.2.9 隔菌实验666

10.2.10 细菌透过试验666

10.2.11 细胞学实验668

10.2.12 其他669

10.3 常规评价创面愈合的方法669

10.3.1 引言669

10.3.2 创面愈合率669

10.3.3 创面愈合时间669

10.3.4 创面闭合670

10.3.5 创面收缩率670

10.3.6 创面上皮化面积及上皮化率671

10.3.7 真皮及肉芽组织672

10.3.8 毛囊数672

10.3.9 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672

10.4 创面愈合细胞和组织方面的评价675

10.4.1 细胞增殖情况675

10.4.2 巨噬细胞定量分析675

10.4.3 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675

10.4.4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676

10.4.5 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676

10.4.6 细胞因子IL-1、IL-6和TNF水平676

10.4.7 角朊细胞胶原酶-1含量测定676

10.4.8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676

10.4.9 单核细胞化学诱导蛋白-1的水平676

10.4.10 角朊细胞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2的水平677

10.4.11 组织病理学分析677

10.4.12 电镜分析677

10.4.13 计算机分析——表皮、真皮形态学分析679

10.5 创伤愈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评价680

10.5.1 引言680

10.5.2 细胞浸润的检测680

10.5.3 细胞增殖(包括细胞周期)的检测681

10.5.4 细胞转化、迁移(包括再上皮化)的检测682

10.5.5 细胞凋亡的检测683

10.5.6 参与多种创伤反应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684

10.6 难愈合创面的实验室评价684

10.6.1 目前流行的试验685

10.6.2 创面难愈合原因与测试方法687

参考文献689

中文索引693

英文索引7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