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孙广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323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0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2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4

第一节 精气学说24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4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6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0

第二节 阴阳学说32

一、阴阳的概念33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5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1

第三节 五行学说46

一、五行的概念4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2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58

一、注重宏观观察60

二、注重整体研究60

三、擅长哲学思维61

四、强调功能联系63

附:研究进展64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66

第一节 精66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66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67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68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69

第二节 气71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71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71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73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75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77

第三节 血82

一、血的基本概念82

二、血的生成82

三、血的运行83

四、血的功能84

第四节 津液85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85

二、津液的代谢86

三、津液的功能88

第五节 神88

一、神的基本概念88

二、神的生成89

三、神的作用90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91

一、气与血的关系91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93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94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95

附:研究进展96

第三章 藏象99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9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99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100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101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103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103

第二节 五脏104

一、心104

附:心包络108

二、肺108

三、脾113

四、肝117

五、肾122

附:命门128

第三节 六腑130

一、胆130

二、胃131

三、小肠132

四、大肠133

五、膀胱133

六、三焦134

第四节 奇恒之腑136

一、脑136

二、女子胞138

附:精室13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39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4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144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45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147

附:研究进展150

第四章 经络154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154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154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155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157

第二节 十二经脉159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159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16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61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62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62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63

第三节 奇经八脉174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174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17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81

一、经别181

二、别络183

三、经筋185

四、皮部186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187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187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189

附:研究进展192

第五章 体质195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195

一、体质的概念195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00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201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01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203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206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206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207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208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08

二、阐释发病原理209

三、解释病理变化209

四、指导辨证210

五、指导治疗210

六、指导养生212

附:研究进展212

第六章 病因216

第一节 六淫217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217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218

第二节 疠气223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223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223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224

第三节 七情内伤224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24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225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26

第四节 饮食失宜228

一、饮食不节229

二、饮食不洁229

三、饮食偏嗜230

第五节 劳逸失度230

一、过劳230

二、过逸231

第六节 病理产物232

一、痰饮232

二、瘀血233

三、结石235

第七节 其他病因236

一、外伤236

二、诸虫237

三、药邪238

四、医过239

五、先天因素240

附:研究进展240

第七章 发病244

第一节 发病原理245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245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248

第二节 发病类型250

一、感邪即发250

二、徐发250

三、伏而后发250

四、继发251

五、合病与并病251

六、复发251

附:研究进展253

第八章 病机254

第一节 基本病机255

一、邪正盛衰255

二、阴阳失调258

三、精气血的失常262

四、津液代谢失常269

五、内生“五邪”272

第二节 疾病传变275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275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281

附:研究进展283

第九章 防治原则285

第一节 预防285

一、未病先防285

二、既病防变288

第二节 治则288

一、正治与反治289

二、治标与治本291

三、扶正与祛邪292

四、调整阴阳293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295

六、三因制宜296

附:研究进展298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300

附2 主要参考书目313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