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政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政治
  • 陈红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0840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政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阶级利益原则1

一 私有制社会政治的实质与规律1

第一章 当代中国政治基本原理1

二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实质与规律6

三 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政党15

四 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特性18

五 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分析的历史教训22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原则25

一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25

二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28

三 对人民的敌人实行无情的镇压34

一 共产党领导的本质与构成36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原则36

二 共产党领导的规律38

三 共产党领导的经验教训41

四 党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43

第二章 公民48

第一节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48

一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48

二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49

三 言论、出版自由50

四 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52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知53

一 民主观念54

二 政体常识55

三 政治关心57

四 政治思维60

五 政治发展目标的选择61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政治行为64

一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态度64

二 投票行为65

三 监督行为67

四 政治自由行为68

第一节 阶级与阶级关系70

一 当代我国社会阶级的划分与结构70

第三章 阶级结构70

二 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73

第二节 工人阶级76

一 工人阶级的构成76

二 工人阶级的素质结构81

三 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84

第三节 知识分子阶层87

一 知识分子的构成87

二 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特性89

三 当代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94

第四节 管理者阶层98

一 管理者阶层的构成98

二 管理者阶层的经济状况98

三 管理者阶层的素质结构100

一 农民阶级的构成102

第五节 农民阶级102

二 农民阶级的变化趋势104

三 农民阶级的政治状况106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114

一 我国个体经济的崛起114

二 个体劳动者的成分结构115

三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状况116

四 个体劳动者的心态11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119

一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1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119

二 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120

三 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2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25

一 党的中央组织与职权125

二 党的地方组织与职权128

三 党的基层组织与基本任务130

四 党组131

五 党的组织制度131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机关的领导134

一 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状况134

二 党与国家机关的职能分开136

三 党对国家机关领导的现状137

四 党政关系的理论探讨138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140

一 中央军事委员会140

二 共产党在军队领导体制中的地位141

三 人民解放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43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对企业的领导144

一 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44

二 厂长负责制下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146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148

一 党的思想建设148

三 党的政治建设156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160

四 整党整风160

一 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161

二 建立健全党员各项权利的保障制度161

三 建立党员干部的廉政制度163

四 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164

第五章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167

第一节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形成167

一 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167

二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确立170

第二节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171

一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171

二 人民政协的地位和作用173

一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175

第三节 人民政协的组织与职权175

二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179

第四节 民主党派180

一 民主党派的概况180

二 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与基本任务183

三 民主党派的组织制度184

四 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186

五 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189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190

一 党派关系准则190

二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与协商193

三 多党合作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195

第六节 工会共青团妇联198

一 工会共青团妇联概况198

二 工会共青团妇联的组织制度199

三 工会共青团妇联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03

四 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体制改革204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207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确立207

第六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210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2

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与任期212

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215

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216

四 全国人大会议的旁听制度220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22

一 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222

二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223

三 全国人大代表的素质结构225

第四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28

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与任期228

二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229

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231

四 全国人大常委会机构232

五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制度233

第五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234

一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的形成234

二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设置与组成235

三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工作范围237

四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238

五 完善我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制度239

第六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41

一 地方各级人大的组织与工作系统241

二 地方各级人大和常委会的组成242

三 地方各级人大和常委会的任期244

四 地方各级人大和常委会的主要职权244

五 地方各级人大和常委会的会议246

六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5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256

第七章 政策256

二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260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67

第二节 干部政策271

一 党管干部原则271

二 我国干部制度方面的问题272

三 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273

四 选拔干部的“四化”标准274

第三节 知识分子政策276

一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276

二 当前我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政策282

三 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285

第四节 我国主导政治思想意识的传播287

一 政治思想意识传播的原则287

二 政治思想意识传播的主要方式290

第五节 民族政策295

一 制定我国民族政策的客观依据295

二 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296

三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296

第六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303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产生303

二 基本法规定的香港政治体制307

第七节 台湾问题314

一 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314

二 台湾的经济320

三 国民党大陆政策324

四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政策3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3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330

第八章 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理论330

二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331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332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334

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特征336

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337

第二节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339

一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339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41

三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343

四 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实践方案345

第三节 邓小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348

一 邓小平同志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抵制348

二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实质和危害355

三 如何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359

第四节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思想361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361

二“一国两制”思想的内容363

三“一国两制”的必要性与意义367

二 党的组织建设4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