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软件工程 高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人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35342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软件工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软件工程 高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软件工程技术1
第1章 软件生存期过程和软件工程1
1.1 软件生存期及其模型1
1.1.1 软件生存期1
1.1.2 软件生存期模型2
1.2 软件生存期过程6
1.3 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9
1.3.1 软件工程的定义9
1.3.2 软件工程项目的基本目标10
第2章 软件需求分析12
2.1 软件需求分析的任务12
2.2 需求分析的过程13
2.3 软件需求分析的原则17
2.4 分析员和用户的责任19
2.5 软件需求分析方法19
2.6 软件需求分析工具21
2.6.1 SADT22
2.6.2 PSL/PSA23
2.7 面对确定需求的困难应采取的对策24
2.7.1 需求工程和确定需求的困难24
2.7.2 软件开发人员面对确定需求的困难应采取的对策25
第3章 软件复用技术26
3.1 软件复用的概述26
3.1.1 软件复用的宗旨26
3.1.2 软件复用的实际效益27
3.1.3 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概况27
3.2 软件开发过程28
3.2.1 以往的软件开发技术不能满足复用的需要28
3.2.2 软件复用需要改变软件开发过程29
3.2.3 领域工程和应用系统工程31
3.3 构件技术33
3.3.1 应用系统和应用系统族33
3.3.2 应用系统与构件33
3.3.3 构件系统34
3.3.4 构件系统的门面35
3.3.5 可变性和专门化36
3.3.6 打包和编写文档37
3.4 分层式体系结构37
3.4.1 软件体系结构37
3.4.2 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的重要作用37
3.4.3 分层式的体系结构38
3.5 渐进地实施复用和复用单位的组织结构40
3.5.1 软件复用需要改变开发单位的组织结构40
3.5.2 渐进地系统地采用复用技术41
3.5.3 充分利用可共享复用成果46
3.5.4 实施系统复用需要遵循的原则46
第4章 软件测试48
4.1 软件测试基础48
4.1.1 什么是软件测试48
4.1.2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48
4.1.3 软件测试的对象50
4.1.4 测试信息流51
4.1.5 测试与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关系52
4.2 两种类型的测试53
4.2.1 黑盒测试53
4.2.2 白盒测试54
4.3 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55
4.3.1 逻辑覆盖55
4.3.2 基本路径测试59
4.4 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65
4.4.1 等价类划分65
4.4.2 边界值分析68
4.4.3 错误推测法71
4.4.4 因果图72
4.4.5 功能图75
4.5 软件测试的策略79
4.5.1 单元测试80
4.5.2 组装测试82
4.5.3 确认测试87
4.5.4 系统测试89
4.5.5 测试的步骤及相应的测试种类89
4.6 程序的静态分析方法93
4.6.1 对程序的静态分析93
4.6.2 人工测试95
4.7 软件测试工具97
4.7.1 静态分析工具97
4.7.2 动态测试工具98
4.7.3 测试数据自动生成工具100
4.7.4 模块测试台101
4.7.5 测试合成环境102
第5章 软件维护与软件再工程105
5.1 软件维护的概念105
5.1.1 软件维护的定义105
5.1.2 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107
5.1.3 软件维护的策略108
5.1.4 维护成本108
5.2 软件维护活动109
5.2.1 维护机构109
5.2.2 软件维护申请报告110
5.2.3 软件维护工作流程110
5.2.4 维护档案记录111
5.2.5 维护评价112
5.3 软件维护的实施112
5.3.1 分析和理解程序112
5.3.2 修改程序113
5.3.3 重新验证程序115
5.4 软件可维护性117
5.4.1 软件可维护性的定义117
5.4.2 可维护性的度量118
5.5 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119
5.5.1 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120
5.5.2 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120
5.5.3 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121
5.5.4 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124
5.5.5 改进程序的文档124
5.5.6 开发软件时考虑到维护125
5.6 软件再工程126
5.6.1 什么是软件再工程126
5.6.2 为什么要实施软件再工程129
5.6.3 软件再工程技术131
5.6.4 软件再工程的风险134
第6章 软件工具与软件开发环境136
6.1 软件工具136
6.1.1 概述136
6.1.2 软件开发工具138
6.1.3 软件维护工具143
6.1.4 软件管理和软件支持工具144
6.1.5 软件开发工具的评价和选择145
6.2 软件开发环境146
6.2.1 概述146
6.2.2 集成型软件开发环境147
6.2.3 ECMA/NIST集成型软件开发环境参考模型150
6.2.4 PCTE:可移植公共工具环境153
6.2.5 青鸟系统153
第2篇 软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153
第7章 软件质量153
7.1 软件危机尚未过去153
7.1.1 软件发展远远落后于硬件153
7.1.2 软件质量问题提出的挑战156
7.1.3 有银弹吗?157
7.2 软件质量问题的根源158
7.2.1 软件不同于硬件或其他产品158
7.2.2 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159
7.3 什么是软件质量161
7.3.1 通常的理解161
7.3.2 McCall的质量特性162
7.3.3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特性163
7.4 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166
第8章 软件质量保证169
8.1 软件质量保证概述169
8.1.1 质量保证的概念169
8.1.2 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170
8.1.3 质量保证与检验171
8.2 软件质量保证体系172
8.3 质量保证的实施176
8.3.1 质量目标与度量176
8.3.2 质量度量方法176
8.3.3 软件质量管理小组179
8.4 软件的质量设计179
8.4.1 质量特性转换为软件的内部结构180
8.4.2 软件的质量展开183
8.5 技术评审186
8.5.1 设计质量的评审186
8.5.2 程序质量的评审191
8.6 软件可靠性195
8.6.1 软件生存期与软件寿命的关系195
8.6.2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197
8.6.3 软件可靠性的主要指标198
8.7 测试中的可靠性分析198
8.7.1 推测错误的产生频度198
8.7.2 估算软件中错误总数ET的方法200
8.7.3 测试精确度和测试覆盖度的评价201
8.7.4 测试开始时的预测模型203
8.8 软件容错技术205
8.8.1 什么是容错软件206
8.8.2 容错的一般方法206
8.8.3 容错软件的设计过程209
8.8.4 软件的容错系统结构209
8.9 软件过程改进212
8.9.1 软件过程改进的含意和现有的方案212
8.9.2 软件过程改进模式213
第9章 软件工程标准化和软件文档215
9.1 什么是软件工程标准215
9.2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217
9.3 软件工程标准的制订与推行218
9.4 软件工程标准的层次219
9.5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220
9.6 在开发机构中推行软件工程标准225
9.7 软件文档225
9.7.1 软件文档作用和分类225
9.7.2 对文档编制的质量要求228
9.7.3 文档的管理和维护232
第10章 在软件开发机构中贯彻ISO9000国际标准234
10.1 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与质量审核234
10.1.1 质量管理234
10.1.2 质量认证与审核236
10.2 ISO9000国际标准简介237
10.2.1 ISO9000标准概述237
10.2.2 ISO9000标准的特点238
10.2.3 ISO9000标准的科学依据239
10.3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241
10.4 质量体系243
10.5 ISO9001标准的主要内容245
10.6 ISO9000-3标准简介249
10.6.1 理解标准与指南的关系249
10.6.2 理解ISO9000-3对20个质量体系要素的解释250
10.6.3 理解ISO9000-3与ISO/IEC12207两个标准之间的关系253
10.7 软件开发机构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并实施质量保证体系255
10.7.1 软件质量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255
10.7.2 技术上解决软件质量问题的局限性257
10.7.3 为什么软件开发机构要加强质量管理258
10.7.4 为什么软件开发机构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259
10.8 软件开发机构实施ISO9000标准应做的工作260
10.9 若干认识问题262
第11章 软件过程能力评估264
11.1 软件过程评估的意义264
11.1.1 软件过程改进的需要264
11.1.2 降低软件风险的需要265
11.2 软件过程评估方法的产生265
11.3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简介266
11.3.1 模型概要266
11.3.2 模型的产生和原理268
11.3.3 不成熟和成熟软件组织的比较268
11.3.4 软件过程成熟度的5个等级269
11.3.5 跳越成熟度等级272
11.3.6 关键过程域273
11.3.7 关键实践275
11.3.8 CMM的应用277
11.3.9 软件过程成熟度提问单279
11.3.10 对CMM1.1的几点考虑280
11.4 软件过程评估的国际标准概述284
11.4.1 软件过程评估国际标准的制定284
11.4.2 软件过程评估标准的组成285
11.4.3 参考模型286
11.4.4 评估框架290
11.4.5 软件过程评估标准的特点292
第3篇 软件工程管理296
第12章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296
12.1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296
12.2 软件项目估算298
12.2.1 针对估算的考虑298
12.2.2 软件项目计划的目标299
12.2.3 软件的范围299
12.2.4 软件开发中的资源300
12.2.5 软件项目估算303
12.2.6 分解技术303
12.3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307
12.3.1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方法307
12.3.2 专家判定技术308
12.3.3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的经验模型309
12.3.4 自动估算工具314
12.4 风险分析316
12.4.1 风险识别316
12.4.2 风险估计317
12.4.3 风险评价318
12.4.4 风险驾驭和监控318
12.5 进度安排320
12.5.1 软件开发小组人数与软件生产率321
12.5.2 任务的确定与并行性322
12.5.3 制定开发进度计划322
12.5.4 进度安排的图形方法324
12.5.5 项目的追踪和控制326
12.6 软件项目的组织与计划327
12.6.1 软件项目管理的特点327
12.6.2 制定计划328
第13章 软件度量331
13.1 软件度量的概念331
13.2 功能点方法计算软件的大小332
13.3 程序环路复杂度计算335
13.4 霍尔斯特德(Halstead)程序工作量计算336
13.5 程序风格度量337
第14章 软件配置管理339
14.1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339
14.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几种定义339
14.1.2 什么是软件配置项340
14.1.3 软件配置管理的任务340
14.2 软件配置标识341
14.3 变更管理343
14.4 版本控制347
14.4.1 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347
14.4.2 版本标识347
14.4.3 发行管理348
14.5 系统建立349
14.6 配置审核350
14.7 配置状态报告350
第15章 软件人员组织与管理352
15.1 软件项目的人员组织与管理352
15.1.1 项目组的组织结构352
15.1.2 人员配备355
15.1.3 指导与检验357
15.2 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358
15.2.1 引入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必要性358
15.2.2 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发展溯源359
15.2.3 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简介359
15.2.4 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360
15.2.5 成熟度级别和关键过程域361
15.2.6 主题365
15.2.7 关键过程域的目标366
15.2.8 软件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368
15.3 软件工程师道德和职业活动规范370
15.3.1 引言370
15.3.2 软件开发项目的特点、影响及其与人的关系370
15.3.3 规范的内容372
15.3.4 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及其重要性376
第16章 软件知识产权保护377
16.1 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必须依法实施377
16.1.1 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377
16.1.2 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制度378
16.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79
16.2.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主体379
16.2.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379
16.2.3 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权利内容380
16.2.4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归属381
16.2.5 软件著作权的行使381
16.2.6 软件专有权利的限制382
16.3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383
16.3.1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的法律功能和作用383
16.3.2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的几种主要形式384
16.4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与法律保护384
16.4.1 软件著作权侵权行为类型384
16.4.2 侵犯软件著作权的法律责任385
16.4.3 法定的例外情况385
16.5 计算机软件的商业秘密与反不正当竞争386
16.5.1 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386
16.5.2 计算机软件与商业秘密387
16.5.3 侵害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不正当行为与法律责任388
参考文献391
热门推荐
- 1447859.html
- 119488.html
- 3288478.html
- 2900672.html
- 343685.html
- 2674650.html
- 2811771.html
- 1910137.html
- 2915329.html
- 351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4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7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2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01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33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89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1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5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