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生成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涂光社著 著
- 出版社: 沈阳:辽海出版社
- ISBN:9787545120974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古代文论-文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生成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汪涌豪1
自序1
引言1
第一章 传统思维方式、理论形态和概念、范畴特征的形成5
第一节 思维倚重“象”与运用线条的双绝5
一、从八卦说起6
二、倚重“象”的普遍性8
三、尽意莫若象:“象”也是参与思维运作的媒介11
第二节 从纹理、线条到方块字——“象”与“文”的互动与互促16
一、线条功能发挥的极至16
二、“象”与“文”的结合——以“象形为先”的汉字19
第三节 古代文论表述和范畴概念的民族特色25
一、以经验描述为主的论说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类推比况25
二、不舍“象”和“约定俗成”的范畴概念30
第二章 传统文学观念形成的轨迹36
第一节 先秦:传统文学观廓定前的时代43
一、从《诗》说看文学观念意识的萌生43
二、“文”、“文学”、“文章”之辨46
三、先秦诸子论“言”49
第二节 汉魏六朝文学观念的演进脉络51
一、两汉:“文章”意义的转移和以“丽”论文51
二、魏晋:“自觉时代”渐臻成熟的文学观54
第三节 《文心雕龙》中充分展示的美文文学观59
第三章 古代文论范畴的哲学依据65
第一节 阴阳五行:古代的辩证思维学说66
一、阴阳说的缘起66
二、“五行”的出现可能更早68
三、阴阳五行说对文艺理论的影响69
第二节 气论:先秦两汉的本根说71
一、先秦奠就的基石71
二、汉和汉以后的“气”论74
三、“气”范畴与文艺学76
第三节 神形论:精神现象的考察79
一、“神”“形”对应意识的产生79
二、“神”“形”之辨: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81
三、神:神奇、微妙、灵通83
第四节 仁学:维系人心的孔孟之道85
一、儒学与传统文化85
二、永恒的孔孟,永恒的仁学87
1.孔子厘定了基本框架87
2.孟子完善了体系89
三、中庸之道:仁学的实践方法论91
四、仁学与文学艺术94
第五节 尚虚无、尚自然、尚超越的老庄哲学96
一、尚虚无98
1.思维论中的虚静说99
2.尚虚无对审美理论的影响101
二、尚自然103
1.法自然103
2.尚素朴104
3.贵真106
三、尚超越107
1.大,道的同义语108
2.对世俗的超越113
3.对自我的超越115
第四章 先秦:传统文学观成型前文论范畴概念的不同渊源119
第一节 源于哲学者119
一、“象”119
二、“道”、“德”、“理”122
三、“和”与“同”125
四、“文”与“质”127
五、“势”129
第二节 诗学范畴132
一、“志”132
二、“意”135
三、“雅”与“郑(俗)”137
四、“兴”、“观”、“群”、“怨”138
五、“赋”、“比”、“兴”140
第三节 诸子的“言”、“辞”之论141
一、“言辞”备受重视引发的思考141
二、“言”、“意”之辨144
第四节 极富创意和影响深远的《庄》学范畴146
一、“游”:生命精神的自由游履147
二、“忘”:心游境域与思维对象的弃取151
三、“体”也是一种思维方式157
四、“竟(境)”:精神游履所及之境域161
五、与“自然”通同的“天”与“真”164
第五章 汉代:美文文学观形成时期的范畴、概念175
第一节 西汉前期论说中与文辞相关的范畴概念179
一、陆贾、贾谊政论中偶及的文辞概念179
二、《淮南子》中的相关概念181
三、《春秋繁露》中的相关概念185
四、司马迁的文学观及其“发愤著书”说187
第二节 与美文文学观形成俱兴的汉赋及其评论190
一、赋:汉代首屈一指的文体190
二、汉赋独大与言辞表达进步、“小学”兴盛的关联194
三、美文评论中的范畴概念197
1.“文学”、“文章”意涵的转移197
2.以“丽”论文和“丽文”说199
四、《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中的启示201
第三节 《诗经》学中的范畴概念205
1.教化、“怨刺”之说206
2.从“六义”为用到对“风”和“赋”、“比”、“兴”的再诠释207
第四节 对繁冗浮华和虚妄不实文风的批判211
一、刘向、刘歆父子说文辞212
二、扬雄和桓谭对汉赋流弊的反思213
三、《论衡》的“疾虚妄”、尚“实诚”217
四、维护正统思想的班彪、班固父子222
五、东汉中后期各家儒道杂糅的文论概念224
1.张衡224
2.马融以及王符、苟悦、仲长统226
第六章 魏晋文论的范畴概念229
第一节 “文气”说在范畴创设上的历史贡献229
一、曹丕《典论·论文》以及同时代文论的“重气之旨”229
二、“气”范畴的属性、特征及其对文论的影响232
三、“文气”说的拓展:以韩愈的“气盛言宜”为例236
第二节 文“气”的范畴概念系列238
一、主体之“气”:显现于灵性活力、意志品格和艺术个性238
1.灵感论中的“气”239
2.气格、气调、气体、元气241
二、媒介运用、作品构成中的“气”:显示于展开态势、语言韵致244
1.“气”与“势”联系与组合245
2.“气脉”、“气韵”、“气力”、“气骨”247
3.“神气”说和“因声求气”说249
三、重“气象”的诗论253
1.发端于唐,昌盛于宋254
2.明清诗论中的“气象”说256
第三节 陆机《文赋》在范畴概念运用上的贡献259
一、早期文论范畴概念的集成性运用260
二、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范畴三维组合出现的理论意义262
三、“三分”探源264
四、达于精微的三维模式:以刘勰的理论思考为例267
附:《文心雕龙》中文学三要素相互关系的示意图272
第七章 《文心雕龙》:缜密文论体系中各得其所的范畴系列273
第一节 玄学影响下的文论范畴创用273
一、玄学和哲学思辨精神的复归273
1.玄学——玄远之学273
2.玄学的兴盛与哲学思辨精神的复归275
二、文学艺术理论批评在玄学思潮中的取舍276
三、刘勰对玄学思想观念的接受280
四、刘勰对玄学理论范畴的移植284
1.“本”与“末”284
2.“才”与“性”286
3.“一”与“多”289
4.“言”、“象”、“意”291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范畴系列296
附:《文心雕龙》理论结构示意图299
一、“文之枢纽”的范畴系列300
二、“剖情析采”中成为篇题的范畴304
1.“神思”304
2.“体性”306
3.“风骨”309
4.“通变”312
5.《定势》之“势”313
6.“情采”317
7.“比兴”319
8.“隐秀”327
9.“附会”328
三、用而未释的范畴概念329
四、有模糊把握,也有精切解析331
五、《文心》的范畴系列及其历史地位333
热门推荐
- 1991922.html
- 3770215.html
- 3595147.html
- 1005735.html
- 2649733.html
- 461744.html
- 2724975.html
- 3417598.html
- 285330.html
- 159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1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76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4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46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1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1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50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0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5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