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文化与教育教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历史文化与教育教学新论
  • 刘世锋,郝云峰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三秦出版社
  • ISBN:78073601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文化与教育教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历史文化2

第一章 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刻内蕴2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3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展拓的概念4

三、文化的实质性内蕴7

四、文化的结构8

五、文化史在历史科学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14

第二章 文化涵义的多元诠释16

一、十九世纪进化论思维框架内展开研究的古典进化论者的文化定义16

二、传播学派的文化定义17

三、历史地理学派的文化定义18

四、文化形态史观的文化定义18

五、功能学派的文化定义19

六、结构学派的文化定义20

七、新进化论学派的文化定义20

八、符号——文化学派的文化定义21

九、原苏联学术界的文化定义22

十、现代华人学者的文化定义22

第三章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24

一、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两种极端争论24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27

三、历史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29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30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32

第四章 中华农业文明与华夏民族心理性格的若干特征34

一、务实精神34

二、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36

三、中庸之道与注重自然节奏39

四、尚农·重农40

五、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43

六、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48

第五章 中华民族形成之探析52

一、中华之成因52

二、华夏诸族早期生活之现状53

三、华夏诸族融合与兼并54

四、混血的龙56

第六章 易学——中华文化中神秘的殿堂57

一、易学之神秘57

二、易学的自然辩证法精神59

三、易学的哲学内蕴62

四、易学的现代价值64

五、《周易》与管理学66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人本主义”思想69

一、“人本主义”之词来源与儒家“人本主义”之异同69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主义”思想71

三、“民为贵,君为轻”的“人本主义”思想72

四、历代先贤圣哲的“人本主义”论述74

五、新时期大力弘扬“人本主义”思想75

第八章 经学文化的形成、演变及特征77

一、儒学的经学化77

二、经学的谶纬化80

三、经学的败落——无可奈何花落去82

第九章 道家思想核心实质及道教演变发展的历程85

一、道的超逸85

二、道教的创立90

三、仙道丕显93

第十章 玄风、玄学的历史人文关怀98

一、思辨时代100

二、审美性品藻102

三、山水玄趣103

四、理想人格追求106

第十一章 佛学文化的传播及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110

一、佛陀东来111

二、佛光流照113

三、佛风习习121

第十二章 理学的构建、演变、成熟与中国文化126

一、理学的构建126

二、理学与中国文化131

第二编 教育教学141

第一章 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在何方141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141

二、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141

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143

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对策144

五、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的思考146

第二章 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149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解153

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范畴153

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若干导向155

第三章 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目标及其导向159

一、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资源及其选择159

二、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确定的若干模式162

三、结语164

第四章 职业教育中教师的道德人格166

一、道德人格的内涵166

二、教师道德人格的感召力167

三、教师的道德人格在德育、教学及教师行为中的体现168

第五章 职业学校诚信教育之思考175

一、诚信的内涵175

二、诚信的道德本质179

三、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石181

四、诚信是德育教育之核心183

第六章 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之思考185

第七章 人文教育理念的历史嬗变与思考190

一、历史的演变:从人文教育到功利教育190

二、教育的祈向:起始于生命原点以求达精神的丰裕192

三、教育的构建:重塑人文的理想,成全人性的通达194

第八章 论作为“人”的教师197

第九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反思203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革命203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204

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和走向209

第十章 课程发展视野中的课程领导审视与思考212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212

二、课程领导的职能和任务214

三、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18

四、课程领导的策略和措施219

五、课程领导方式革新与课程发展的方向222

第十一章 审视现代教育中的教学自由225

一、教学自由的内涵225

二、教学自由的必要性228

三、教学自由的限度230

第十二章 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百年思考与解读232

一、绪言232

二、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235

三、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238

四、教育科学的学科性质问题248

五、结语255

第三编 科学的发展观258

第一章 科学的发展观258

一、深刻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258

二、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观259

三、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260

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针,推进西安的大发展263

第二章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266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教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66

二、科学的发展观奠定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价值基础268

三、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目的和方法270

四、科学的发展观明确了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271

五、努力实现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272

六、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政府转变观念、转变职能276

第三章 科学的人才观278

一、深刻认识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278

二、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280

三、人才工作的两个维度284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86

五、构建当代人才发展的新机制289

六、当代人才发展的基本取向292

七、以美国西部开发史为鉴,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奠定人才资源的思考294

八、以科学的人才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97

九、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298

第四章 论科学的生态文明发展观304

一、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304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原则306

三、生态文明社会与新型工业化道路309

四、科学的发展观与生态思维310

五、科学的发展与生态需要313

六、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315

第五章 论科学的职业精神观319

一、职业精神及其一般特征319

二、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321

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323

第六章 科学的和谐观326

一、科学的和谐社会的价值分析326

二、科学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28

三、科学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思路329

四、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331

第七章 科学正确的地位观333

一、科学正确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问题333

二、科学地正确认识对待领导干部的地位问题336

三、破除官本位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338

附录一 试论马克思唯物史观在《资本论》中的应用341

一、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研究的方法是有机的统一341

二、《资本论》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342

三、科学的抽象法在《资本论》中的应用344

附录二 小论文三则347

审视部落战争对奴隶制国家形成的原委347

西欧封建地主制发展的解读350

司马迁是宦官吗353

附录三 时代呼唤陕西旅游“饮食文化”更上一层楼358

一、饮食文化与民族心理358

二、陕西的风味食品和历史沿革360

三、发展陕西旅游饮食文化之思考362

附录四 朱熹官德思想之我见364

一、以民为本、克已奉公364

二、清廉自守,勤政为民365

三、治国修身,正人先正己366

附录五 节日之中话节日368

附录六 “新时代、新理念教育教学研讨会”随笔372

参考文献383

后记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