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理分析学 知识经济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喻文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ISBN:750054247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05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11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管理分析学 知识经济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管理分析思想与方法7
第一章 管理的涵义、问题、管理者及有效管理的条件7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说明15
第二节 管理问题16
一 没有管理的世界16
二 管理的终极追求17
三 典型的“管理问题”——理不顺的事并不都是“管理问题”19
第三节 对于管理的各种假设25
第四节 管理的涵义30
一 管理的方法36
第五节 管理如何解决问题——不要只看到管理者的虚荣36
二 管理的对象——管理什么与管理谁?38
三 管理的范畴39
第六节 管理者40
一 管理者的概念40
二 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41
三 成为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外部环境——“看菜吃饭”42
四 中国管理者的伦理模式——德先能后42
五 管理者阶层——管理者应该有荣耀44
第七节 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经理46
一 人类历史的本质46
二 人类的竞争是意志力、思考与行动的全面竞争48
三 人类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49
四 经理的贡献50
五 经理的责任51
六 小结52
第八节 开展管理工作的必需条件53
一 “手无寸铁”的管理者与管理资源53
二 管理工作的前提——管理工作的环境就是“天时、地利、人和”54
三 表达管理思想的载体57
第九节 有效的管理——实现不了组织目标的管理就是无效管理58
一 有效管理的概念58
二 有效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硬件”59
第十节 经理的视野62
第十一节 对于管理的展望——“不需”管理的未来世界64
第二章 管理的规律性与管理分析思想65
第一节 皇帝的管理67
第二节 科学管理的十一大基本原理68
一 效益至上原理69
二 信仰明晰原理72
三 结构服从功能原理75
四 以人为本原理76
五 优化组合原理79
六 信息决策原理80
七 整合经济原理82
八 规模经济原理83
九 边际原理83
十 权变原理84
十一 协调和谐原理84
第三节 管理分析的哲学观85
一 系统观86
二 权变观88
三 效益观89
四 实践观90
第四节 管理分析学的概念92
一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93
二 管理分析学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94
三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研究条件难予界定的学科95
四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生产实践导向的学科96
第三章 管理分析方法97
第一节 管理分析的特定概念98
一 小事99
二 管理的边界条件100
三 组织记忆力104
四 组织语言106
五 组织沟通恐惧107
六 组织及个人的需要与需求109
七 组织周期112
八 组织结构设计的理念115
第二节 管理分析的指导思想117
一 管理分析工具118
二 管理效率测试方法120
三 管理分析的统计学原则121
第三节 管理分析程序124
第四节 管理分析的技术性启动125
一 分析资料与工具的准备125
三 问题总结126
二 现场调研126
四 问卷设计127
第五节 整体状态方向性评判129
一 经验法130
二 组织目标法131
第六节 结构功能板块合理性评判131
一 平衡分析法131
二 模型分析法134
三 暗区分析法135
第七节 主导径路协调性评估137
二 问卷法138
一 观察法138
三 实验法140
第八节 个量状态及合理性检验140
一 观察法140
二 问卷法140
三 焦点实验法141
第九节 为问题结点打上记号148
第十节 管理可用资源的对应性检验150
第十一节 写作对策改进报告152
一 文案写作要点153
二 文案写作的辅助工具156
第十二节 反馈强化改进对策的实施158
阅读材料159
第四章 组织目标高于一切——对日本企业成功之路的分析171
第一节 日本人的忠诚172
一 “政治”品质与业绩173
二 孝道与报恩174
第二节 日本人的规矩177
一 婴儿与鞠躬178
二 沉默、规矩与生意178
四 取人之长也是规矩179
三 规矩必须持续179
五 低姿态和健康心理与效益180
六 日本商人的素质181
第三节 团队精神与集体价值观181
一 地理心理与团队精神182
二 M型社会182
三 自觉与自发184
四 集体决策185
第四节 终身雇佣制与组织结构185
二 “会”186
一 终身雇佣制的外部条件186
三 横向调动187
四 普通的工作,努力地表现188
第五节 质量管理小组与合理化建议188
一 和谐189
二 共同分忧190
第六节 Z理论:信任感、微妙性、亲密性190
一 信任感191
二 微妙性191
三 亲密关系192
第七节 典型日式企业和美式企业管理之比较与Z文化193
一 Z型组织与A型组织193
二 Z文化194
第八节 对照与反思——北京私营企业的调查报告197
参考文献209
第五章 结构功能板块合理性分析——以法约尔的管理要素与原则为例211
第一节 法约尔简介212
一 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活动212
二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研究工作213
第二节 法约尔论管理职能214
一 管理的定义215
二 不同工作层次的管理技能要求216
第三节 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219
一 计划223
第四节 管理的要素223
二 组织224
三 指挥227
四 协调228
五 控制229
第五节 法约尔的“管理机器”230
第六章 个量功能状态及合理性检验——以泰罗和他的科学管理实验为例233
第一节 泰罗简介234
第二节 泰罗早期的管理实践235
一 增加产量的斗争235
三 人的能力极限237
二 人力与马力孰强?237
第三节 科学管理实验238
一 视美分如车轮的施密特239
二 搬生铁实验240
三 铲掘实验241
四 个性化的工作与培训体制242
五 个别分工242
六 对泰罗制的留恋243
七 吉尔布雷斯的砌砖实验244
第四节 泰罗科学管理的实验结果245
二 勤奋工作培养好品质246
一 第一流工人与劳动效益246
三 能者多劳多得247
四 “本性磨洋工”与“故意磨洋工”247
五 科学管理的组织249
六 差别计件工资制249
七 高层管理者的误区251
八 自主工作比福利更重要252
九 科学定额与公平253
十 劳资间的人际关系254
一 科学管理是管理思想的革命255
第五节 泰罗对科学管理实验的结论255
二 科学管理之管理人员的职责256
三 科学管理实际上是教育257
四 对于科学管理的评价258
第七章 有效的管理在于明确目标抓住问题——对于管理分析思想与方法的总结261
第一节 何为目标?264
一 目标的类型265
二 目标的功能267
第二节 企业目标的制定与执行271
一 制定目标的相关问题271
二 目标制定的边界条件276
第三节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278
一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内容278
二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体系280
三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特性281
第四节 目标管理282
一 目标管理的概念283
二 目标管理的内涵284
三 目标管理的具体方法285
四 对目标管理体制的评估288
一 什么是“问题”291
第五节 问题管理291
二 何谓问题管理294
三 问题管理与现场管理的区别296
四 问题管理与组织诊断的区别298
五 问题管理与合理化建议的区别299
六 问题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区别302
七 问题管理与管理问题305
第二篇 管理功能与结构分析313
第八章 计划分类与计划方法313
一 计划与非计划315
第一节 计划的内涵及计划的职能315
二 计划与计划工作的区别318
三 计划工作与规划的区别319
四 战略、战术、策略与计划的区别319
五 史亭纳模型323
六 计划职能的特征326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329
一 计划的分类330
二 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331
三 战略、施政和作业计划333
四 综合、局部和项目计划334
五 政策、程序和方法335
六 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338
第三节 有效计划的前提——预测339
一 经济形势预测341
二 政府政策预测341
三 市场调研341
四 资源预测342
五 行业生命周期342
六 产品生命周期345
第四节 科学的计划方法348
一 滚动计划法349
二 网络分析技术350
三 线性规划法353
四 投入产出法355
五 计量经济学法358
第五节 计划运用的实例——以浙江圣达有限公司为例359
第九章 组织结构与功能367
第一节 组织的涵义369
一 组织定义的演进370
二 何为组织371
三 组织的定义373
一 系统观的概念374
第二节 组织的环境系统观374
二 组织与环境交互作用375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379
一 唐纳利的组织变革论380
二 雪恩的组织变革论380
三 卡斯特的组织变革论381
四 勒温的组织变革论382
第四节 组织设计原则384
一 配合目标385
二 经济高效388
三 符合人的需要391
四 适应环境392
五 利于决策394
六 注意均衡395
第五节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398
一 直线职能结构398
二 事业部结构401
三 模拟分权结构405
四 矩阵结构407
五 委员会410
六 自由组织结构413
七 项目组织结构417
第六节 组织的变革与发展418
八 系统组织结构418
一 组织效能419
二 组织的成长与生命周期理论420
三 组织变革的促动因素422
四 变革的种类423
五 变革的过程与步骤424
六 克服变革的阻力429
第七节 组织中的用人、考核与培训431
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431
二 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434
阅读材料440
第十章 沟通与领导453
第一节 组织中的冲突与沟通455
一 冲突455
二 沟通460
三 交流分析463
四 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466
第二节 领导的性质470
一 领导的涵义470
二 领导者471
三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472
四 领导者的任务475
第三节 领导理论476
一 领导特性理论477
二 个人行为理论480
三 权变理论494
第四节 用人的原则500
一 重视能力500
二 按事选人501
三 知人善任502
四 授予权力503
六 关心下级505
五 给予支持505
第五节 决策与参与507
一 决策507
二 参与511
三 决策方式及参与的程序513
四 鼓励职工参与决策的方法514
第六节 领导者如何有效地工作517
一 领导者面临的共同问题517
二 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518
三 合理的工作次序522
五 乐观与幽默525
四 有效地做出贡献525
阅读材料529
第十一章 激励的原理与措施531
第一节 激励的标的、载体与实质533
一 激励的标的533
二 激励的载体535
三 激励的实质537
第二节 马斯洛和人的需要层次论539
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539
二 需要的调查和解决方法542
一 激励理论的类型543
第三节 激励理论543
二 双因素理论545
三 期望值理论551
四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555
五 公平理论556
六 强化理论558
第四节 激励与动机和行为560
一 行为和动机561
二 动机强度562
三 解决问题行为与挫折行为563
一 条件反射的特点566
第五节 强化与学习566
三 操作条件反射的增强原则568
二 桑代克的效果律568
四 模仿569
第六节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569
一 教育571
二 提高组织社会价值,改变组织风气575
三 奖惩576
四 加强管理、训练与考核579
五 激励的局限性581
第十二章 控制的原则与方法585
一 质量管理的提示587
第一节 控制的涵义587
二 控制的一般概念588
三 控制过程590
四 控制在组织中的地位593
第二节 控制的指导思想594
一 控制的根本594
二 差异性是自然与人的特性595
三 控制是控制组织目标598
四 控制不是捆绑599
五 控制的系统观601
六 实事求是602
七 公平正直604
八 有的放矢607
九 决策者的自制力608
第三节 控制的类型609
一 控制的类型609
二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类型610
三 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类型611
四 按控制源划分类型613
五 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类型615
六 按控制的手段划分类型617
第四节 控制的手段619
第五节 影响控制绩效的因素和控制的对象621
一 韦伯对组织制度的研究621
二 人事625
三 财务629
四 工资与奖金641
五 审计644
六 物资管理645
七 社区关系646
八 绩效与人的生长习性647
阅读材料648
第十三章 管理的文化分析——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比较657
第三篇 管理分析的开放模式与社会变量——管理分析的文化与道德基础65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简介660
一 孔孟和儒家学说661
二 老聃和道家学说667
三 墨翟的兼爱互利论669
四 程朱理学671
五 韩非与法家672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简介673
一 计划673
二 组织675
三 控制676
四 激励678
五 领导680
第三节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682
第四节 西方对人性的假设687
一 X理论687
二 社会人的假设688
三 Y理论690
四 超Y理论692
第五节 伦理道德观:东西方的比较694
三 和与人性695
一 实与虚695
二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695
四 重利与重义696
五 服从与超越696
六 现代文明:信息社会使地球变得更小697
第十四章 管理实践的道德因素分析699
第一节 民营企业启动资金的产生702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707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商业道德问题710
第四节 政府的社会责任712
第五节 管理者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相关因素714
一 传统导向与管理价值体系715
二 特殊需要群体716
三 紧张的生活气氛717
四 消费者运动717
五 环境保护722
六 新技术722
七 公平就业机会723
八 员工的安全与健康723
九 社区计划723
第六节 影响企业伦理导向的因素724
三 人类欲望的摇摆725
一 情境差异725
二 社会需求的波动725
四 多边关系726
五 企业反应726
六 获取利润之机会成本727
七 促进社会进步727
八 在非常时期为民族出力728
九 为人类的未来着想728
第七节 企业伦理的落实730
一 企业伦理的灵魂731
二 企业伦理的层面732
第八节 管理者的历史使命734
第十五章 高瞻远瞩,细处入手,问题明朗,对策实用——对于管理分析的总结737
第一节 管理分析精要737
一 关于管理理论的应用方法737
二 关于主导径路分析的说明739
三 管理分析的要点740
第二节 管理分析报告的写作742
一 管理分析报告的式样742
二 管理分析报告附件745
一 宏观管理分析的一般原理760
第三节 宏观管理分析760
二 经济政策设计偏因的控制769
三 宏观管理分析构架举例——企业冗员即过剩就业的分析771
第四节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776
一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的方法与要点776
二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示例778
第五节 管理分析的注意事项784
一 忌先入为主784
二 不要轻信主诉784
四 管理分析人员要具备“智力、阅历与精力”786
三 要注意细节,但勿忽视整体786
五 不要为别出心裁而别出心裁787
六 不要下勉强的结论787
七 不要误入“辩癖”的歧途787
八 没有对策就不提对策788
参考文献790
第四篇 知识经济的产业观点793
引子793
第十六章 知识经济的产业观点799
第一节 人类竞争形式的历史演变799
一 肢体的竞争——直接暴力799
四 综合竞争——知识转为暴力,或是毁灭,或是回到原来的循环800
二 肢体+浅度智力的竞争——暴力+工具800
三 深度智力的竞争——知识经济800
第二节 “知识”是什么?802
一 作为能告诉人们道理的知识802
二 作为能解决人的实际问题的知识803
三 可以卖的知识与不可卖的知识803
四 被企业看中的知识与企业不在意的知识804
五 能创造超额利润的知识和创造平均利润的知识804
六 知识的本质是内在的有用性规定805
七 知识的中性805
一 企业在探索,学术界在争论,政府在关注806
第三节 中国知识经济产业的现状806
二 知识经济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807
三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807
四 知识分子成了“大款”,知识经济就不用倡导了808
五 迎接199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809
第四节 喻文益所长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节选810
一 关于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内涵811
二 知识经济是概念还是实业?812
三 知识经济的定义813
四 知识经济的范畴813
五 知识经济企业的立足点814
六 知识产品生产的特点815
七 对知识产品的产销处理816
八 知识经济型企业的价值实现817
九 知识经济的产业特征818
十 知识卖点与价格贡献819
十一 知识产业的收入分配与员工持股问题820
十二 知识经济企业的文化821
十三 知识经济企业的意义821
二 知识源及生产使用方式822
一 知识经济企业的立足点822
第五节 知识经济企业的产销服务组合与价值实现形式822
三 知识产品生产与传统制造业产品生产的区别823
四 知识经济企业产销服务之组合824
五 知识经济企业的价值实现形式825
第六节 知识的价格贡献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825
一 价格贡献的含义826
二 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的分配结构826
三 知识产品的“卖点”与价格构成827
四 知识经济形态下劳动的特征828
五 知识经济的现实分配与规范分配模式829
七 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观830
六 股权分配的可行性830
第七节 知识经济的发展催促金融创新831
一 矛盾的金融业832
二 “数字阳光时代”833
三 金融创新834
四 小结:观望还是引导836
第十七章 知识经济企业的决策与风险控制838
第一节 企业管理的思考方法838
一 横截面上的思考与总体判断838
二 纵向思考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定位840
三 例外思考841
四 管理分析需要借助的其他学科的知识843
第二节 企业分类与决策判断844
一 按宏观环境分类844
二 按产业分类845
三 按市场需求分类846
四 按竞争实力分类846
五 按发展前景分类847
六 按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分类848
七 按企业文化分类849
八 按企业所处的地域分类850
九 按生产要素组织方式分类851
十 满足基本需求的企业与创造需求的企业852
十一 企业分类的意义853
第三节 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与衰退因素855
一 理念的先进性855
二 制度倾向855
三 孤独的资金与富经验的资金(死的资金与活的资金)856
四 供写作用的技术与赚钱的技术(作为技术的技术与作为产业的技术)856
五 人才与边际递增857
六 实际管理能力857
七 例外事件857
第四节 资本意味着什么?858
八 社会对企业的相容性(企业的社会活动空间)858
一 资本的存在首先想到的是利润的光环859
二 资本与理性859
三 借债还钱859
四 资本与信用860
五 资本与知识经济型企业860
第五节 组织风险及业务选择原则862
一 组织的风险意识结构862
二 可以预见的风险与不可预见的风险862
四 伴随机遇的风险与无机遇的风险863
五 能战胜的风险与不能战胜的风险863
三 能规避的风险与不能规避的风险863
六 企业组织的业务选择864
七 稳健的定义864
八 组织风险与合作伙伴的选择864
九 组织既有风险与主业技术的选择865
十 组织既有风险与人力资源政策865
十一 组织风险与投资抉择865
第六节 知识经济产业的技术选择866
一 产品的购买者有无付款的权力与实力866
二 是争第一步还是完善了再说?867
四 创新多的技术与创新少的技术868
三 单一技术与多项技术868
五 根本性的技术与专项技术869
六 市场上已露发达痕迹的技术与露衰退痕迹的技术870
七 密集轰炸般投入的技术与间歇性投入的技术871
第七节 软件分类与价值导向872
一 执行现场管理任务的软件——高级管理软件872
二 决策辅助软件——次高级管理软件872
三 事务性软件——日常事务管理软件873
四 基础性软件——记录性软件874
五 直接创造效益的软件874
八 软件分类的意义875
七 不创造效益的软件875
六 间接创造效益的软件875
第八节 专业人才的分类876
一 纯粹的专才与富社会活动能力的专才876
二 性格坚强的专才与意志力脆弱的专才876
三 离市场近的专才与距市场远的专才877
四 高境界的专才与境界随意的专才877
五 目的性强的专才与目的性弱的专才878
六 麻烦的专才与简单的专才878
第九节 经理的情绪879
一 积极的情绪与消极的情绪879
七 企业需要的专才与企业并不需要的专才879
二 针对人的情绪与针对事的情绪880
三 影响面大的情绪与影响面小的情绪880
四 可以交流的情绪与无法交流的情绪881
五 习惯性的情绪反应与事务性的情绪881
六 位势与内在情绪压力882
七 情绪的整体调剂与经理工作的氛围882
八 建立情绪支持系统的迫切性882
第十节 “总裁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思想885
一 出发点——组织目标885
二 考评标志——管理要素885
四 解决办法——一揽子方案886
三 问题落实——组织结构886
五 实用价值887
第十一节 北京私营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因素888
一 基本情况888
二 私营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因素890
第十八章 知识经济型企业的经营思路——以北京用友软件集团公司为例892
第一节 用友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简介892
第二节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与ERP894
一 中国企业的管理是否需要ERP894
二 中国企业需要怎样的ERP896
三 国产ERP软件业的发展897
第三节 二次创业,发展管理软件产业899
一 发展是硬道路——国产财务软件发展启示录899
二 创国产品牌,让“中国企业,用中国管理软件”900
第四节 中国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应用与技术发展903
一 中国财务软件的发展903
二 国际管理软件的发展904
三 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技术发展909
四 小结913
第五节 战略与战术914
一 面向 Internet 时代——用友与微软签定新一轮战略合作伙伴计划914
二 应用为本 共赢未来——联想电脑公司与用友软件集团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915
三 应用为本,软硬结盟,推进产业916
第六节 UFERP——用友企业资源计划巡展北京报道920
第十九章 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管理思想产业的运作——用友管理研究所1998年下半年的实践928
第一节 软件产业和管理思想产业及网络产业928
一 产业发展的促动因素与制约因素928
二 边际递减与行业周期929
三 工具产业与应用产业930
四 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与政策建议931
五 用友管理研究所可能定成的某项工作931
六 小结932
二 目标体系933
第二节 筹建“用友管理研究所”草案933
一 目标模式933
三 业务组织体制934
四 人事与行政组织体制935
五 职衔体系936
六 奖惩标准与分配制度936
七 运营保障体系937
八 筹备小组与工作日程939
九 “用友管理研究所”的徽标940
第三节 用友管理研究所简介941
一 企业管理研究的背景945
第四节 用友管理研究所的使命及创立“管理思想产业”的构想945
二 发展中国家管理知识的“二元结构学说”946
三 用友管理研究所的业务组织949
第五节 用友管理研究所成立大会及新闻发布会951
一 邀请函951
二 “用友管理研究所成立大会暨新闻发布会”新闻稿952
第六节 推论型研究报告举例:图书市场有望出现“海尔现象”?953
一 图书发行的“泰坦尼克现象”954
二 中外图书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954
三 被动读者与主动读者955
四 经销商的耐心与品格956
五 图书市场有望出现“海尔现象”?957
六 小结958
第七节 知识产品与传播958
一 传播形式958
二 关于开设“管理分析快餐”专题节目的设想960
三 采访964
第八节 ’98用友国际管理论坛966
一 98用友国际管理论坛筹备草案966
二 98用友国际管理论坛会议分组情况967
三 筹备工作进程表968
四 98用友国际管理论坛筹委会成员及职责969
五 会议日程安排971
六 秘书组工作计划972
七 联络部工作计划975
八 会务组工作计划979
九 传播中心工作计划981
第九节 网络管理982
一 网络时代与管理革命982
二 信息编辑员的水平决定网络的命运988
三 知识经济的行业管理——以有线电视产业化的经济管理学问题为例994
四 网络业务举例:关于证券电子商务模式的探讨1010
第二十章 知识经济企业的文化1014
第一节 知识经济企业的文化特色1014
一 潮头的感觉1014
二 研讨会气氛与实验室氛围1014
三 紧张的工作与自在的思考1015
四 创造财富的员工是平常之人1015
五 精神家园1016
六 认真与坦诚1016
七 就职于知识经济企业是生活方式的选择1017
八 知识经济企业文化的特色1017
一 98年度用友集团管理干部夏令营通知1018
第二节 98用友经理夏令营活动安排及王文京总裁关于企业文化的报告1018
二 用友集团98年度管理干部夏令营活动安排1019
三 王文京总裁关于企业文化的报告——让我们做得更对、更好、更美用友企业文化1022
第三节 “用友网”上的电脑趣话选编1038
第二十一章 关于知识经济型企业管理的总结1044
一 知识经济的“知识”内涵1044
二 知识经济是概念还是实业?1044
三 广义的知识经济与狭义的知识经济1045
四 知识经济的来由1045
五 知识经济的定义1045
八 对知识产品的产销处理1046
六 知识经济企业的立足点1046
七 知识产品生产的特点1046
九 知识经济企业的价值实现1047
十 知识经济的产业特征1047
十一 知识卖点与价格贡献1048
十二 知识产品的收入分配1048
十三 员工持股?1048
十四 知识经济企业的文化1049
十五 知识经济企业的意义1049
第一版后记:桥不是彼岸1053
第二版·知识经济版后记:日出1055
热门推荐
- 556827.html
- 1057498.html
- 281959.html
- 795408.html
- 2380843.html
- 1619204.html
- 2407723.html
- 3395226.html
- 3683825.html
- 2416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8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84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5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5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91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62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8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90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5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9234.html